简介:逐小时自动站数据对于气象灾害预警、决策服务及预报预测等十分重要。以国家级自动站小时观测气温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小时气温数据的疑误形式,针对各种疑误数据,利用国家级台站建站以来的日最高、日最低以及4时次(北京时02、08、14时和20时)定时观测气温数据,研制形成适用于中国自动站(区域站和国家站)逐小时气温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并将此系统应用到2006--2010年中国27000多自动站小时气温观测数据中。结果表明:区域站的正确率、可疑率、错误率分别为99.43‰、2.24‰和3.45‰,国家站则分别为99.82‰、1.27‰和0.49‰;区域站和国家站数据的可疑率相当,但错误率国家站明显比区域站低一个量级。通过历史数据质量控制分析,证明自动站气温质量控制系统设计合理,可以判断出错误数据和可疑数据.旦有可用性.
简介:1概况国家干旱政策高级别会议于2013年3月1l~15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由wMO、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举办。此次会议分为科学会议和高层政策会议两部分。共有300多位代表出席了科学会议,深入探讨了与干旱及其风险管理有关的科学问题,研究应对干旱的多种策略和行动。来自尼日尔、荷兰、瑞士、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2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部长,以及wMO、UNCCD、FAO等联合国机构的行政首脑出席了高层政策会议,与此前参加科学会议的代表团和科学家们共同通过了“国家干旱政策高级别会议宣言”。
简介:《巴黎协定》引入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1.5℃温控目标,但是没有就其实现路径做出清晰安排。实现1.5℃目标对全球减排提出更高要求,各国自主贡献目标距离该目标有较大差距,常规减排技术和政策也很难完成任务。在此背景下,国际上有关地球工程的讨论日渐升温。《巴黎协定》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人工造林,碳捕获与封存/碳捕获与利用技术(CCS/CCUS),生物质能利用加CCS(BECCS)等负排放技术,这些都是地球工程范畴的碳移除技术(CDR),除此之外,更具争议性的太阳辐射管理(SRM)技术也引起更多关注。地球工程作为非常规技术选项,在1.5℃目标下的影响评估、技术选择、伦理学和国际治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和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就中国应重视和加强地球工程研究与应对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指出要将地球工程纳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大框架,围绕1.5℃目标加强地球工程科学研究,并积极参与地球工程国际治理,合理发出中国声音。
简介:《巴黎协定》将努力控制全球温升到2100年不超过工业化前的1.5℃确定为全球温控目标之一。继2℃目标后,1.5℃也被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温控目标之一。目前科学界对于1.5℃目标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尽管区域差异很大,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范围内地球各系统要承受的气候风险可能要低于2℃。相比于2℃目标,1.5℃目标对全球减缓行动的要求更为严苛。尽管在《巴黎协定》中各缔约方承诺了各自到2030(2025)年的减排目标,但相对于实现1.5℃目标而言仍有很大的差距。多家研究机构的模拟结果表明,如完全执行当前国家自主决定贡献(NDC),到21世纪末全球温升范围为2.2~3.4℃。截至2025年,实现当前NDC的减排承诺后,2℃温升目标下全球仍有467GtCO_2(万亿tCO_2当量)的排放空间,1.5℃温升目标下全球仅剩17GtCO_2。到2030年,基于NDC的排放已经超过了1.5℃目标的排放量。按当前的路径来看,若想实现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的范围内,全球不仅需要立即行动并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脱碳和固碳措施,在2100年前,还必须实现负排放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当前的科学研究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1.5℃目标已是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也是开启未来世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