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简单介绍了相似度的基本使用技术。从前期(1-3月)北半球500hPa各月月平均高度场中划分出与福建省雨季降水关系较密切的区域,使用该方法寻找若干个历史相似年份,进行迭加综合,做出雨季降水预测。通过对1998年-2007年的试报,效果较好,在业务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优势相关区 相似离度 雨季降水预测
  • 简介:选择1988年以来ECMWF资料齐全的沙尘暴个例,将其按区域分为全区、西部、中部、中西部以及中东部5类,再按强弱分别分为强和一般2类,建立不同的样本库.根据多年预报经验建立消空指标,对实时资料进行消空,在消空的基础上,用相似度分析方法对ECMWF的3个场(500hPa高度场、850hPa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的历史资料库和实时资料进行比较,制作不同时次的沙尘暴预报.并利用VB和Fortran语言编程,建立沙尘暴预报业务系统,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完成预报的制作,实现预报结果在Micaps系统下的自动显示.

  • 标签: 沙尘暴 预报 相似离度方法 温度场 海平面气压场
  • 简介:对1977-1992年1,4,7,10月沈阳第一和第二对流层月平均高度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是以第一对流层为主的地区,第二对流层预只有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第一对流层的高度、温度以及出现频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高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温度在3月最低,8月最高。第二对流层高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温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第一对流层顶在各个月份温度都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幅1月最小,7月最大,4月和10月居中。第二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只在7月显著递减;第一对流层高度在10月显著降低,降幅为453m/10a,其他月份变化趋势不明显。第一对流层顶在7月显著降温,降幅为1.8℃/10a,10月增温显著,升幅为2.0℃/10a。第二对流层高度在不同月份都表现出弱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月和10月的降温和升温显著,降幅和升幅分别为1.7℃/10a和1.2℃/10a。

  • 标签: 对流层顶 高度 温度 气候特征
  • 简介:本文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站各类对流层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和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对流层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温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类型对流层顶在各站的位置随着季节有明显的南北进退,因此,出现频率各异;两类对流层的高度不仅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极地类对流层高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热带类对流层高度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最高对流层与低温相对应,最低对流层与高温相对应;热带类对流层年平均高度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温度变化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对流层顶 统计学 时空分布 气象资料
  • 简介:利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42a辽宁南部(大连)和北部(沈阳)第一对流层高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2a,辽宁第一对流层高度除冬季外其他三季和年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降幅明显大于北部;多年平均值的年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各个季节南部高度值普遍高于北部;年际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除冬季外,南部大于北部;发生气候突变的时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周期变化特征时空差异较大。

  • 标签: 第一对流层顶 高度变化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小波分析
  • 简介: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类对流层(热带对流层和极地对流层)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类对流层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频率分布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的再分析两类对流层频率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频率季节变化特征:热带对流层全年频率高,冷、暖季节差异不明显;极地对流层盛夏频率极低,冷、暖季节差异明显。与极地对流层频率相比,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频率的可信度更高。2)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热带(极地)对流层频率在暖季增加(减少),在冷季减少(增加)。相比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热带(极地)对流层频率在冬季偏少(多),其他季节偏多(少)。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频率等值线的梯度更大,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更易断裂。3)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频率与高空温度关系密切。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频率增加,极地对流层频率减少,反之亦然。

  • 标签: 青藏高原 热带对流层顶 极地对流层顶 频率 季节变化 高空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