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暴雨型滑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的需要,以江西为研究区域,建立了8个滑坡灾害监测点.通过监测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大气降水对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滑坡土体应力及滑坡稳定的影响;进行了大气降水、地下水位和滑坡稳定的模拟,初步确定了江西省8个代表点促使滑坡复活的临界降水量指标,初步划分出江西省滑坡灾害预警降水量临界值.

  • 标签: 降水 滑坡稳定性 临界值 试验研究
  • 简介:低云、低能见度是影响飞机起落的主要天气之一。据我国1951~1985年间245次与气象有关的严重飞行事故的统计,低云造成的飞行事故占55.5%,低能见度占19.2%。而与低云、低能见度相伴的天气,通常是大范围的稳定降水,这种大范围的稳定降水又与风...

  • 标签: 白塔机场 降水 能见度
  • 简介:通过本项研究,发现了东亚夏季风和ENSO的相互关系在长期变化中是不稳定的.不稳定指的是在一段时期两者关系比较紧密而在另一段时期两者关系比较微弱.文章揭示:在东亚季风和ENSO关系紧密时期(HCP)和关系微弱时期(LCP)夏季大气环流的年际变率有显著差别.在关系紧密时期,南热带东太平洋区的信风、热带东太平洋区的低层大气温度、两个半球的副热带高压系统等的年际变率均显著高于关系微弱时期.并且,HCP和LCP时期中国夏季降水和ENSO的关系也有明显差异.

  • 标签: 不稳定性 东亚夏季风 ENSO 厄尔尼诺 大气环流 HCP
  • 简介:欧洲中部的易北河流域是典型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夏季的水资源供给是限制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具有较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而年降水量只有500mm的黄土地区。通过总结气候变化与水文循环(GLOWA·Elbe)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根据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情景并考虑其不确定性,对未来50a德国易北河流域水资源供给稳定作出综合评估。研究表明,欧洲中部必须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产生水资源供给短缺的可能情况。

  • 标签: 水供给 气候变化 易北河流域 欧洲
  • 简介:对第一部分的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指出局地最大、最小涡度的存在与所谓的正压不稳定和大气中经常观测到的滚动涡有关。速度廓线中的拐点和涡度极大值点对应不稳定发展的位置。另外,为了改进湍流的模拟,根据“准正则”近似,发展了一个三阶闭合模式。这个模型已被证明可以描述与湍流过程有关的流体动力学变量的趋势。

  • 标签: 实验结果 滚动涡 数值模式 “准正则”近似 高阶闭合
  • 简介: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围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关于未来发展道路和发展权力的争论。哥本哈根会议再次显示,发达国家通过把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转变为政治共识而在国际气候变化事务中占有更多的话语权。但作为政治共识的气候变化结论在科学上并非是最终定论。本文列举了与20世纪全球变暖相关的气候变化事实、

  • 标签: 气候变化 科学认识 不确定性 政治 哥本哈根 发达国家
  • 简介:对于球坐标系下的水汽方程,当考虑水汽的凝结或凝华过程时,利用水汽方程的特点得到了关于水汽方程的弱极值原理的较强形式。利用该弱极大值原理,证明了对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边值问题,水汽方程解的唯一性和稳定。利用Schauder方法,证明了对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边值问题,C^3空间连续的水汽方程解的存在性。此外,还严格证明了水汽方程古典解的非负性。

  • 标签: 水汽 球坐标系 凝华 凝结 用水 稳定性
  • 简介:一、引言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气象事业改革的不断深人,气象影视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级气象部门制作的电视气象节目已经在各地电视台中播出,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优质准确的气象服务信息,也为政府决策和公众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受到技术设备和人才的限制,各地气象部门制作的电视气象节目,缺乏整体包装意识,画面比较呆板、单一,使用的颜色有的过多,过于花俏,使用的画面设计元素、材质缺乏现代感和时尚感,难以吸引电视观众的眼球,

  • 标签: 电视气象节目 包装 气象事业 气象部门 社会效益 技术设备
  • 简介:基于系统的模式预测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气候之短期变化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着重探讨大气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因素。首先,给出模式预测效能(可预测性)的概念模式;然后,详细研究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其动力学机制;最后,对短期气候预测的出路提出了一点想法。

  • 标签: 气候 预测 不确定性
  • 简介:国际社会已就2℃温升目标达成政治共识.将温升目标向累积排放及各国减排目标转换的过程需要基于一致的科学认知.但由于目前地球系统模式、减排路径及减排方案的研究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缺乏建立政治共识所需的科学基础.通过谈判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决策基础尚不具备.目前最有效和务实的方案仍是各国自下而上加大减排力度,并不断进行评估,促进各国持续加强减排力度,最终公平地承担减排义务.

  • 标签: 气候变化 不确定性 排放空间 气候谈判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造成2016年6月1—2日重庆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MCS及内部2条β中尺度雨带的演变特征,并着重对比分析2条雨带锋区、锋生及不稳定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MCS造成,其内部有南、北2条β中尺度雨带,分别位于MCS南、北两侧TBB梯度大值区;(2)北雨带位于低层锋区内,是一条与锋面近于平行的中尺度雨带,而南雨带位于锋区前缘的高湿区和高能区中,对流性降水更强;(3)锋生函数各项对南北雨带锋生贡献有显著不同,北雨带以水平运动作用锋生为主,而南雨带则以垂直运动作用锋生为主,南北雨带锋生各项这种差异,与大气层结稳定度有关;(4)南北雨带不稳定机制有显著不同,南雨带为对流性不稳定机制,北雨带沿着锋面有向冷区倾斜的斜升气流发展,为对称不稳定机制。

  • 标签: MCS β中尺度雨带 锋生 对流不稳定 对称不稳定
  • 简介:利用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的15个耦合气候模式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对我国夏季降水及相关大气环流场的未来时空变化特征与模式之间的不确定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夏季降水表现出较强的局地特征。其中,我国东部和高原地区的降水在21世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变暖的加剧而增强,同时模式模拟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也更好,表明这一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新疆南部地区表现为持续的降水减少趋势,而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则呈现出先减少(21世纪初)后增加的特征,不同模式对降水这些局地特征的模拟也都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其他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的变化不大,同时模式模拟的一致性也较差。多模式模拟的我国未来百年夏季降水的这些变化特征在温室气体高、中、低不同排放情景下基本一致,A2情景预估结果变化最大,AIB次之,B1相对最小。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场的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大部分模式的模拟结果都表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所增强,从而使得由低纬度大洋和南海地区向我国大陆的水汽输送增加,造成该地区大气含水量的增多,从而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提供有利条件。此外,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其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也明显增大。这些环流场及其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夏季降水未来变化预估结果的可信度。

  • 标签: 降水 大气环流 预估 不确定性
  • 简介:运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10年6月17日和2005年5月31日2次冷涡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2次冷涡天气的三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冷涡强对流天气落区均位于冷涡中心4~7个纬度的西南象限;当正涡度柱倾斜度越大越有利冰雹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垂直上升运动越强越有利冰雹天气的产生;冷涡东南象限500hPa、850hPa温度平流分布均为暖平流时,强对流天气则以降水为主,而冷涡东南象限500hPa为冷平流,850hPa为暖平流时,强对流天气则以大风、冰雹为主;低层强锋生区域与强对流天气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锋生函数正值中心区域北侧常出现大范围冰雹天气;2次过程的强对流天气生成都是由于地面气旋性辐合中心在温度发展中的锋区叠加中有明显的锋生而导致,地面气旋性辐合中心对雷暴的触发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抬升作用。

  • 标签: 冷涡 冰雹 暴雨 结构特征
  • 简介:碳排放交易体系存在诸多影响配额供需两端的因素,为避免配额供需严重失衡和碳价格剧烈波动,湖北碳交易试点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碳价格稳定机制。这套机制包括配额分类管理及注销机制、企业配额事后调节机制、配额投放和回购机制、碳价格涨跌幅限制机制,对湖北碳交易试点的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对上述机制进行了分析评估,并据此提出了全国碳交易体系建设中建立碳价格稳定机制的政策建议。

  • 标签: 湖北省 碳交易试点 碳价格波动 价格稳定机制
  • 简介:本文基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23个全球气候模式所提供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在RCP4.5情景下的逐日格点资料,根据模式对5个极端气温指数的模拟能力,使用秩加权方法研究了中国未来极端气温变化的概率预估及其不确定性。结果表明,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中国区域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幅度相对于历史时期(1986—2005年)可能超过2.0℃(概率〉66%),增加的大值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暖夜指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增加超过15%,西南和东南部沿海是增加的大值区,增幅超过20%。霜冻日数在全国范围内减少,减少的大值区位于青藏高原周围,减少日数超过了20d。热浪指数在整个中国区域可能增加10d以上,大值区位于西藏西南部,可达30d。不确定性的结果表明,除热浪指数的可信度较低外,其余指数都有较高的可信度。到21世纪末期(2081—2100年),中国区域极端气温增加幅度超过前期,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很可能增加超过2.0℃(概率〉90%),大值区除中国西部地区外,还扩展到了东北和青藏高原西南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暖夜指数增加超过15%,西南和南部沿海可能超过25%。大部分地区的霜冻日数减少20d,青藏高原周围减少超过40d。热浪指数在中国范围内增加20d,青藏高原西南部增加40d以上。除霜冻指数的信噪比略比21世纪中期大外,其余指数的信噪比与中期基本一致。

  • 标签: CMIP5 极端气温 概率预估 不确定性
  • 简介:通过分析98.6连续暴雨过程的扰动风场与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扰动风场与非线性和线性对称不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非线性和线性对称不稳定与降水强度和位置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日常降水预报中应注意扰动风场的变化以及非线性和线性对称不稳定.

  • 标签: 扰动风场 对称不稳定 降水强度 降水位置
  • 简介:该文对甘肃河西走廊“5.5”黑风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和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直接造成黑风的次级环流和金昌附近飑中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此外,对黑风沙暴壁呈现上黄、中红和下黑颜色的现象也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 标签: 黑风 锋面 次级环流 飑中系统
  • 简介:利用黔西南州8县市气象观测资料和近5amicpas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黔西南州雾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得出黔西南州雾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较好;分析近5a锋面雾的天气,得出形成黔西南州锋面雾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南支槽前偏西气流型和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型;锋面雾发生时低层空气潮湿,整层大气层结较稳定,低层有逆温层存在,锋区附近有弱的上升运动。

  • 标签: 滇黔准静止锋锋面雾 南支槽前偏西气流型 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型
  • 简介:本文分析了9219号台风登陆前后的动力结构及其变化,得出其动力结构具有明显不对称。对其结构的成因作了物理解释,最后得出该台风的不对称结构有利于减小动能消耗。

  • 标签: 动力结构 不对称结构 成因分析 辐合 散度场 涡度
  • 简介:基于1980-2016年的4套再分析资料(NCEP/DOE资料、MERRA2资料、ERA-Interim资料和JRA-55资料),采用计算大气热源的正算法和倒算法,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计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计算方法和资料均会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正算法只能得到整层热源,而倒算法可得到热源垂直结构,但其结果准确性依赖于再分析资料精度;(2)对比4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结果发现,正算法结果较倒算法结果普遍偏高,采用ERA-Interim资料,基于两种方法计算的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趋势一致。基于4套资料,采用倒算法计算的热源在1980-2016年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夏半年(3-8月)强热源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东部,热源自下而上呈源-汇-源分布;(4)基于正算法和ERA-Interim资料估算的夏半年的降水潜热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显著偏小,高原西部地区和南部冈底斯山一带则明显偏大。

  • 标签: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不确定性 正算法 倒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