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从自动站试运行的一年中各个气象要素观测值与人工站相比较,同类观测值间差值均较小,能够满足气象资料精确度的要求,唯独在地温(包括0cm温度及浅层地温,深层地温因无人工资料无法比较)存在较大差异.太阳辐射强,地温增温快的晴天正午时刻,其差异大,表现为14时自动站数值各层均偏高,尤其5cm异常偏大,有时可达5~6oC;太阳辐射弱,地温增温慢的阴雨雪天和早晚时刻,差值较小,表现为08时自动站数值0cm偏高,其余各层略偏低(5cm偶偏低较多),20时自动站数值高低不一,晴天高温时偏高,阴雨天降温时偏低.经分析有以下原因.

  • 标签: 自动站 人工站 深层地温 观测值 气象资料 地温观测
  • 简介:为解决气象影视服务同质化问题,浙江气象影视服务借鉴市场营销战略,提出按需布局的基本思路,整合内外部资源,梳理和整合气象服务产品,分析用户的气象服务需求特点,规划和部分实现“一台一品一特色”,从而构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平战结合、平灾兼容”的影视气象服务系列。

  • 标签: 气象 影视服务 差异化 策略
  • 简介:根据南京气象站及其周边3个乡村自动气象站2005年逐时风速资料,拟合了风速的概率分布函数,分析表明:南京城、乡地面风速的概率分布均与3参数的韦伯分布吻合度很高,风速概率密度函数(PDF)曲线形状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城市风速PDF曲线更加陡峻,即风速分布更为集中;在0.75~3.75m/s,城市风速PDF值明显高于周边乡村,而在〉3.75m/s和〈0.75m/s范围,城市风速概率密度值则低于乡村;城市下垫面的摩擦效应削弱风速而热力效应起增强风速作用,对风速的城乡差值序列的分析发现:多数时间城市风速是小于乡村风速的,但风速小于1.90m/s条件下,城市风速会出现大于乡村的现象;总体上摩擦效应的作用远大于热力效应;城市效应使全年平均风速下降0.43m/s。

  • 标签: 城市效应 地面风速 概率分布律
  • 简介:利用1961~2014年春季宁夏20个气象站的降水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重点分析了不同分布型ElNino事件次年宁夏春季降水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ElNino事件在1990年代以后主要转为中部型,宁夏春季降水对ElNino的响应也发生了变化,由之前在ElNino发生次年春季降水偏多,转为次年春季降水偏少。东部型和混合型ElNino事件次年春季,500hPa高度距平场上欧亚中高纬地区环流分布及700hPa水汽输送条件,均有利于宁夏出现降水;而中部型ElNino事件次年春季,青藏高原南侧以偏西风为主,青藏高原东南侧相对湿度较低,不利于宁夏春季出现降水。

  • 标签: 不同分布型 EL Nino 春季降水 宁夏
  • 简介:以西宁市五四大街19号和莫家泉湾气象观测场地分别代表西宁市城区和市郊,利用1996,1997,1998年3年两地并行气象观测资料,用统计对比方法,讨论了两地气温,地温的主要差异以及相关联系。指出,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区气温高于市郊,其中以冬季差异最大,而春季差异最小;城区与市郊逐日、月气温和逐日、月地温相差十分显著,城区与市郊气温差对地温差的影响,在晴天状态下,以80cm最为明显,在昙天状态下以冬,春季0cm地温最为敏感,在阴天状态下几乎全年0cm地温都有较显著的反应。

  • 标签: 城区 市郊 气温 地温 统计相关 西宁市
  • 简介:利用通辽国家基本站2011年逐日20时气温、湿度、气压资料,分析了自动观测与同期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及产生差值的可能原因.分析认为:仪器的测量原理、感应原件的不同、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差、观测的时空差异和人为主观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采样和算法的不同是造成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产生差值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人工气象站 差值 对比 原因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中国西北东部156站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该地区汛期(5—9月)降水特征的变化,构造综合相似指数,将历年汛期降水量场划分为全区一致偏多型、一致偏少型、南多北少型、南少北多型共4类降水类型,其中以全区一致偏少型所占比例最多。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区降水虽仍以一致偏少型为主,但其比例明显减小,而全区一致偏多型比例明显增加。全区一致偏多(少)的降水异常敏感区的中心位置随时间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南多(少)北少(多)型的降水异常敏感区中心位置则随时间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两个模态所反映的降水异常敏感区的范围和强度在各年代均有较大差异。夏季西部型南亚高压、乌拉尔山脊显著增强,蒙古气旋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南海、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深入到中国西北东部地区,是西北东部降水一致偏多的主要大气环流特征。

  • 标签: 中国西北东部 汛期降水 大气环流
  • 简介:自动气象站因其监控、观测、采集、存储资料方面的诸多优势,已成为今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的发展主流.并将逐步取代人工观测.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观测差异,这种差异对历史气象资料的连续性提出了挑战.并将深刻影响大气科学研究和业务应用。因此对比分析两个观测系统之间的观测差异及均一性是非常必要的。结果表明合作气象站两种观测数据序列中,自动站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系统性偏低于人工观测值.平均气温则反之。在分析两个数据序列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季的气温订正方程。订正后两个序列的差值明显减小.效果良好。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人工观测 气温 均一性
  • 简介:为了摸清塑料大棚内外的气象条件差异,实现对棚内作物生长气象环境进行科学调控,本文利用上杭县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和上杭县城郊安乡果蔬种植试验基地塑料大棚气象实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早春季节塑料大棚内外气温、地温及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月份棚内平均气温比棚外高4.1-6.5℃,最高气温比棚外高4.4-5.6℃,最低气温比棚外高3.0~5.0℃,地表温度比棚外高4.3~6.7℃;3月份无雨天气条件下大棚内空气湿度比棚外高14%~32%。早春季节塑料大棚内温度和湿度均比棚外高,可利用大棚的增温效应进行早春作物的防寒防冻,同时注意棚内高湿易发生病害的情况,做好大棚通风降湿工作。

  • 标签: 塑料大棚 气象条件 差异性分析
  • 简介:对2015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价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我国公众中男性对气候变化认识程度以及对气象灾害预警的认知水平和满意度都比女性高。城镇女性选择环保产品、环保出行及愿意对生活或工作方式做出改变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比例高于城镇男性,而农村男性选择调整或改变种植或养殖方式、改变种植或养殖品种及转换谋生方式的比例高于女性。男性选择购买相关气象或气候保险、参加培训或辅导的比例比女性高,而女性选择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比例高于男性。女性对气象服务信息的需求比例比男性高。建议:1)积极推进气候变化及其灾害认知的社会性别研究,建立灾害认知性别数据库,将社会性别融入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2)在气象服务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加强针对女性的宣传和指导,开发适合女性的服务产品和信息传播渠道,提升她们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 标签: 社会性别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公众认知
  • 简介:利用近58年(1950~2007年)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南海(5°N~25°N,110°E~120°E)和西北太平洋(5°N~25°N,120°E~180°)两个区域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明显多于南海,且两区域的热带气旋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年际变化上,两者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09,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在变化上相对独立。在季节变化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主要决定了整个西北太平洋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在活跃期5~11月内季节差异不够明显,8~9月为相对盛期;特别地,从热带气旋频数相对于整个西北太平洋所占比率来看,5~6月南海区域由前期的寂静期骤然上升至31.7%~33.8%,使得5~6月成为全年比率中最突出的2个月份。对上述热带气旋活动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初步显示在年际变化上ENS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是显著的;在季节变化上,5~6月南海出现了较之西北太平洋更加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的动力条件(季风槽)和热力条件(高海温),这可能是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相对于整个西北太平洋所占比率在5~6月成为全年最突出的两个月份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南海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活动 区域性差异
  • 简介:利用1958~2014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OAFlux)的月平均潜热通量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表面气压数据,通过Trend-EOF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上升趋势最强。冬季潜热通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别是在南海地区,南海北部为上升趋势而南部为下降趋势。南海北部以及菲律宾海地区冬季潜热通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的增大,而南海南部潜热通量呈下降趋势,在东侧主要原因是风速减小,在西侧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减小。南海潜热通量长期趋势的南北差异是风速和海气比湿差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另外,研究发现风速变化趋势受到局地环流变化的影响,在表面气压下降中心线以北地区为上升趋势,在其以南为下降趋势,而海气比湿差的变化趋势则主要取决于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

  • 标签: 南北差异 潜热通量 长期趋势 南海
  • 简介:利用1986—2015年辽宁省60个气象站逐日降雨量观测资料和1986—2015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NCEP/NCAR)逐月全球的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域划分及其分区分布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划分为Ⅱ区、Ⅲ区、Ⅳ区、Ⅴ区共4个区,比《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多1个Ⅴ区,且相同分区对应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年平均降雨量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趋势具有一定指示作用,总暴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关系密切,辽宁省水汽输送的特征和地形地势是形成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域分布差异的内在成因。

  • 标签: 海绵城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设计降雨量 总暴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
  • 简介:依据及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人工增雨影响区面积的计算方案及影响区面雨量的计算方法,进而给出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绝对增雨量效果评估的方案,为人工增雨效果评估和效益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人工增雨 增雨效果 面雨量 绝对增雨量
  • 简介:厦门市气象台地面组的达因风向风速仪笔尖由于出水不畅,造成自记迹线经常中断,影响了记录的挑取。如果墨水添加多了,便沿着笔尖流到自记纸上、又顺着纸壁往下滴。用吸水纸吸湿后,自记纸常被搞得墨迹斑斑。地面组的同志和机务科的林坚勇工程师决定用出水流畅的湿度自记塑料笔替代现用的鸭嘴笔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们面临三个难题:一是更换的笔须与原来的重量相当,笔尖倾斜角度适当,才有原来笔尖对自记纸那样的压力:

  • 标签: 制作 风向风速仪 自记纸 自记迹线 倾斜角度 笔尖
  • 简介:利用吉林通榆半干旱区农田站和退化草地站2008年的外场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蒸散和地表水分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尽管两个站点相距仅5km,但农田站的全年总蒸散量比代表自然土地覆盖状况的退化草地站高28.2mm;且生长季两种下垫面的蒸散量较为接近,差异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同时,农田站的年水分收支总量为51.1mm,比退化草地站低35.6%。具体来说,生长季,两个站点的水分收支均有盈余;但在非生长季,退化草地站的水分收支仍有盈余,而农田站则处于水分亏损状态。这说明在半干旱区,代表人为土地利用状况的农田站面临着更大的水分供给压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会加剧该地区的干旱化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水分盈余并不代表地表的水分状况良好。从Prietley—Taylor系数来看,两个站点的Priestley-Taylor系数均远小于1.0,说明在半干旱区,由于表层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实际蒸散量远未达到平衡蒸散量,土壤面临着水分供给的压力。其可能的原因是,对半干旱区而言,尽管水分收支有盈余,但是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土壤孔隙度大,大气降水很容易下渗,并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储起来,使得表层土壤水分供应反而不足。

  • 标签: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蒸散 水分收支 Priestley-Taylor系数
  • 简介: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类对流层顶(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分布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的再分析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季节变化特征:热带对流层顶全年频率高,冷、暖季节差异不明显;极地对流层顶盛夏频率极低,冷、暖季节差异明显。与极地对流层顶频率相比,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的可信度更高。2)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暖季增加(减少),在冷季减少(增加)。相比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冬季偏少(多),其他季节偏多(少)。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等值线的梯度更大,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更易断裂。3)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与高空温度关系密切。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增加,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减少,反之亦然。

  • 标签: 青藏高原 热带对流层顶 极地对流层顶 频率 季节变化 高空温度
  • 简介:本文用甘肃岷县1959~1998年的年雹日和受灾面积历史资料,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检验高炮防雹前后防雹效果。序列、wolch检验发现,高炮防雹后“年雹日”减少32.8%,“受灾面积”减少33.6%,检验结果都达到了0.0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可信度达95%以上。

  • 标签: 高炮 防雹 统计学 甘肃
  • 简介: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人工增雨效果,是每个人影工作者常年为之努力的事情。其中不少成果和产品已趋成熟,完全可以在作业中应用,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提到的7条均属此列。

  • 标签: 人工增雨效果 作业效果 科技进步 工作者
  • 简介:引言烟草是龙岩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和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而烟叶生产需投入的资金和劳力大,相应的生产单位面积产值高、收益大,但遇寒潮、低温、霜冻、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时,其易受损和不可恢复的脆弱性便显现而出,尤其是冰雹对于烟叶的危害比其它大田作物都大,是制约闽西烟叶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 标签: 烟叶生产 龙岩市 效果评估 人工防雹 国民经济发展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