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前,遥测站已普及,除了云、能、天仍为人工观测外,其它的项目都可由仪器自动记录,而在云、能、天这三个观测项目中,云的观测是最为复杂、最需要经验的。云的观测不仅关系到航空飞行的安全,而且对天气预报,尤其是短期预报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虽然已有比较系统的高空探测资料,但由于测点少,远不及地面测点稠密,同时高空探测稀疏,而地面观测资料时次多,资料更丰富、连续,能更好地反映大气的活动状况,所以认真做好云的观测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高空探测资料 地面观测资料 人工观测 识别 自动记录 观测项目
  • 简介:正象引言中所述,气候与地形变化、陆面或海表状况差异联系很大,呈现出一定中尺度变率。这正是在本章的讨论中不能忽视气候监测的原因,它也是中尺度观测支持的若干国家需求的应用之一。

  • 标签: 气候监测 地形变化 中尺度 海表 陆面 变率
  • 简介:总结了“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研究分析了“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需求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对策建议。

  • 标签: 气象事业 发展 “十一五” 公共气象 安全气象 资源气象
  • 简介:“法的目的是公共幸福”。当前,国家立法在公共视野的引领下,开始了一次历史性转型,极大地改良了法律体系的整体生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气象法律体系也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气象立法既要响应国家大势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从战略的高度,谋求长远发展,又要从实践出发,把握具体立法需求,体现鲜明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本文尝试着从背景趋势、现状需求等方面分析,探索今后一个时期气象立法的对策思路,希冀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立法 求和 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 适用性
  • 简介: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层气象信息员工作情况,对渭南11个县(市、区)55位气象信息员从气象信息员职责的履行情况,气象信息对生产或生活的作用,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等信息的来源与传播渠道,信息员与气象局的沟通交流机制,信息员的培训情况以及工作中的主要困难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度93%的信息员能做到向群众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85%的信息员向群众发布过3次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部信息员都接受了至少1次气象知识培训;大部分信息员希望定期接受培训,并建立与气象局的定期沟通机制。

  • 标签: 气象信息员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 问卷调查
  • 简介: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源计算机视觉库OpenCV的圆形检测方法协助订正自动雪深仪的疑误数据。对测雪板上的图像识别区域依序进行平滑滤波处理、边缘检测、Hough变换圆检测,识别出积雪情况。利用该方法,提高了疑误数据的订正效率。

  • 标签: 雪深 图像识别 OPENCV HOUGH
  • 简介:基于2013年常州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利用偏度方法逐网格识别和去除地物杂波。结果表明:地物杂波具有高的反射率分布,为负偏度;非地物杂波则呈现较低的反射率分布,为正偏度。采用偏度方法设计的雷达地物杂波去除方法可有效去除地物杂波,滤波后的新雷达基数据可在业务上应用于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和预报,进一步提高雷达降水估测和预报能力。

  • 标签: 雷达基数据 地物杂波 偏度方法
  • 简介:针对北京市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重点分析了北京的地理气候特点、超大城市承灾体特点、首都的特殊功能、气象灾害和高影响天气特点及其所引发的特殊气象服务需求,并结合这些特殊需求剖析了目前北京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在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和管理运行机制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在此基础上,主要围绕如何提高首都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气象服务运行机制提出了一些对策。

  • 标签: 气象服务 北京市 需求分析 管理运行机制 支撑能力 业务技术
  • 简介:气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09年起,陕西省气象局在全省气象部门组织实施"文化助推行动",此举促使陕西省气象事业健康蓬勃发展,也使各级气象部门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将部门形象识别系统()这一理念引入

  • 标签: 气象部门 识别系统 形象 文化建设 系统工程 气象事业
  • 简介:要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总体效益,基层气象局的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报告在对全市12个区(县)局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本市基层气象局的服务现状和业务发展需求。为运作本市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总体思路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服务需求 气象局 天津市区 服务业务 总体效益 能力建设
  • 简介:该项目是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其研究目标是:基于高性能的数字摄像系统对天气现象的实时监测,结合先进的计算机图像识别、处理和分析技术,实现对雨、雪和冰雹等降水现象以及雾、烟幕和沙尘等视程障碍现象的自动识别,开发基于数字摄像技术的主要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系统,为气象站目测要素的自动化观测提供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促进我国在气象站自动化观测技术方面的研究进程。本项目执行以来,主要开展了下述工作:

  • 标签: 自动识别系统 降水现象 沙尘 计算机图像识别 自动化观测 技术开发
  • 简介:利用高密度自动观测站逐时气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按照客观的标准选择参考站,分析2010年7月2~6日北京一次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强度(IUHI)对城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此次高温过程连续5日的日最高气温均超过35.0°C,为北京站1951年以来连续5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最高值。大陆暖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北京处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沉增温,加之气流越山引起的焚风效应,是导致此次极端高温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但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出现了以城区为中心的高值区,从城区中心向郊区平均IUHI逐渐减小,最低气温IUHI较大,四环线以内5日平均IUHI达到2.93°C,四、五环线之间1.87°C,五、六环线之间1.43°C;最高气温IUHI较小,但四环线以内,四、五环线之间和五、六环线之间5日平均IUHI仍分别达到1.45°C、0.96°C和0.72°C。在7月3~6日夜间,四环内IUHI极值均在3.00°C以上,特别是7月6日凌晨达到5.50°C;白天IUHI相对较小,其中2日早晨甚至还出现了负值。城区各地带IUHI日变化规律几乎同步,具有两个相对稳定阶段和两个快速变化阶段。稳定的强IUHI阶段从21:00(北京时间,下同)持续到次日05:00,稳定的弱IUHI阶段从08:00至18:00;05:00至08:00是IUHI快速℃衰减阶段,而18:00至21:00是IUHI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城市热岛效应对北京城区夏季单次极端高温过程的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的高温影响。

  • 标签: 极端高温 城市热岛强度 城市化影响 自动气象站 北京城区
  • 简介:云状的正确观测对降水测报具有指示性意义,云状自动识别技术是气象要素自动化观测领域的难题之一.本文基于全天空可见光成像仪采集的云图与中红外热像仪获取的云图结合,对天空云状进行分类和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在北京、杭州和丽江气象台站采集的大量云图,从云图特征和降水指示性方面将云状划分为Clear、CH、CL、CB及CM共5类.选取14个色彩和纹理特征值作为云状计算参数,采用552张云图作为训练样本,信息分类利用特征值加权最小距离算法,对于5类50个被测样本进行云状的判别.对应自拟的标准云状分类,平均准确率为82%.基于可见光-红外图像信息融合的云状识别方法结合了可见光图像色彩信息丰富的特点及红外图像可以降低雾霾干扰的优势,对比单-可见光传感器云测量,准确性有所提高.本文在可见光与红外图像传感器等多种云观测设备的信息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云观测 云状分类 图像处理 模式识别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其中突出强调了精准扶贫。根据宝鸡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片区县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气象精准减灾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需求与努力方向。指出气象精准减灾要在提升防雹减灾作业能力、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精准助力产业扶贫等三个方面强化能力,才能助力脱贫攻坚。

  • 标签: 气象精准减灾 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
  • 简介:宁波港是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为了气象更好地服务于港口生产建设,通过对港口从业者——宁波港集团公司,港口管理部门——宁波海事局,展开问卷、座谈、现场走访、电话等调查,从而对港口气象服务内容和方式等做出建议,进而使气象服务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 标签: 港口气象 服务评估 需求调查
  • 简介:通过对“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估问卷调查”项目中有关手机发布信息调查数据的研究得出,城乡居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中“手机短信”和“手机彩信”已经成为城市和农村第二大气象信息获取渠道。并提出希望“让更多公众能及时收听(看)到天气预报警报”、“发布途径和渠道多些”、“进一步推出个性化预报产品”等改进气象服务的相关建议。

  • 标签: 公众气象服务 需求分析 信息产品 3G 手机彩信 调查数据
  • 简介:根据山东省24个风电场2013年全年每15min的风电输出功率实测数据以及相应的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气象预测数据和FNL(FinalOperationalGlobalAnalysis)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区域大规模风电爬坡现象与大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的联系。结果显示,大尺度天气系统,特别是阻塞高压系统,是诱发山东地区大规模风电爬坡的重要因素;爬坡事件的预测应当考虑天气演变的因素。进一步结合旋转门(TheSwingingDoor,TSD)算法重新讨论了爬坡事件的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爬坡事件的特征及其可预报性;并指出风电功率上报、考核制度应当重点考虑爬坡时间段的预测水平,以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 标签: 风功率爬坡 天气系统演变 TSD算法 可预报性
  • 简介:利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综合政策评价模型(IPAC模型),对中国未来中长期的能源需求与CO2排放情景进行了分析,对该情景的主要参数和结果进行了介绍,并对模型中的政策评价进行了介绍。同时报告了实现减排所需的技术。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将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和相应的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5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可能增加1.4倍,2050年可能增加1.9倍。但中国也有较大的机会在2020年之后将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幅度明显减小,将CO2排放控制住,使之不再出现明显增长,甚至有可能在2030年之后下降。

  • 标签: 排放情景 能源 气候变化 模型
  • 简介:文章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通过分析差分反射率因子、差分传播相移和零滞后相关系数等双偏振参量特征,识别了呼和浩特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并与对应时刻的地面雨滴谱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检验了识别效果.从个例分析结果来看,此X波段双偏振雷达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当雷达回波强度大、差分传播相移小且差分反射率因子和零滞后相关系数也较小时,产生冰雹的可能性较大;当差分反射率因子值较大,差分传播相移高且零滞后相关系数接近1时,由大粒子组成的强降水天气的可能性大.同时,雨滴谱仪的天气现象识别、粒子谱连续监测和高频率数据采集等特征,在双偏振雷达的冰雹和强降水天气识别检验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 标签: X波段双偏振雷达 偏振参量 冰雹 强降水 雨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