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棉花栽培管理,应采用综合性科学技术措施,在水肥条件具备下,自然界光、热资源在棉花产量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对棉花优质、高产、稳产意义重大,所以,把提高光、热利用率作为棉花栽培管理目标。棉花栽培管理可用两个优势保一个优势的方法,就是用棉株生物学优势与光、热资源优势时段匹配同步,保证棉花产量优势。在作务上,扬长避短,发挥光、热气象因素在棉花生产中的作用,通过人工调控,促进棉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减少养分消耗,

  • 标签: 棉花栽培 光热资源 棉花产量 养分消耗 综合性科学 气象因素
  • 简介:平流层臭氧层变薄导致地面紫外辐射增加,紫外辐射的生态、气候学及环境效应使太阳紫外辐射的观测研究逐渐成为辐射研究的前沿问题。地基紫外辐射联网观测是获得紫外辐射时空分布的基础,而定期进行辐射表的标定是获取正确的、具有可比性的观测数据的基本保证。利用USB2000紫外/可见辐射光谱仪,采用标准灯传递能量的标定方法建立了紫外辐射表和光合有效辐射表标定系统,标定后的紫外辐射表不确定度为5%,光合有效辐射表不确定度为5%,能够很好地满足世界气象组织标准。该标定方法简单易行、运行费用低且精度较高,能够很好地进行中国辐射观测网中紫外与光合有效辐射表的标定工作。

  • 标签: 紫外辐射表 光合有效辐射表 标定
  • 简介:以冬小麦(皖麦68)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及盆栽的培育方式,按照不同浓度将酸雨分为CK(pH5.6)、T1(pH4.0)、T2(pH2.5)三组,探究酸雨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pH值的减小,小麦净光合速率受到抑制加强。整个小麦生长周期中T2处理下小麦净光合速率较CK处理降幅均显著,其中开花期的降幅达到极显著,而T1处理较CK处理净光合速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不显著。小麦生长期间,中午时段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此时会有效抑制小麦的净光合速率。

  • 标签: 酸雨 小麦 净光合速率 生育期
  • 简介:2004年9月—2006年10月,选择华北地区4个观测站开展了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可见光辐射VIS、总辐射Q等)和气象参数等的综合测量,得到了PAR、VIS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AR/Q、VIS/Q、PAR/VIS相对稳定,有明显的日、逐日和季节变化,并受到水汽、散射因子和云等因素的影响。2004—2006年禹城、栾城、香河和兴隆地区VIS/Q、PAR/Q和PAR/VIS的平均值分别为0.39,1.95mol·MJ^-1和4.97mol·MJ^-1;0.39,1.94mol·MJ^-1和4.95mol·MJ^-1;0.43,2.16mol·MJ^-1和4.97mol·MJ^-1;0.42,2.03mo.lMJ-1和4.89mol·MJ^-1。建立了计算华北地区实际天气PAR、VIS小时累计值的经验公式及PAR与VIS转换关系式,计算值与观测值符合得较好。考虑水汽和散射因子时,PAR、VIS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3.0%、12.4%。由于某些站点可能缺少直接辐射或散射辐射数据,因此在仅考虑水汽因子时,PAR、VIS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3.2%、12.8%,故对于PAR、VIS的传输和计算来说,水汽因子的作用最为重要;散射因子的作用虽弱于水汽因子,但也不应忽视。

  • 标签: 太阳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可见光辐射 水汽 散射因子 计算方法
  • 简介:本项目开展自主研发的RSPCYWM模型系统已在我国华北地区作物生长过程监测和估产中大范围推广及应用,包括RSPCYWM模型的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期的生物量和产量估算;同时改进作物模型系统,加入RUBISCO酶限制的作物光合速率模块,作物冠层水分导度模块,以求更加真实地模拟作物的生产过程和对华北地区作物的估产,使监测和模拟精度达到95%以上。

  • 标签: 作物估产 华北地区 水分胁迫 光合速率 应用 RUBISCO
  • 简介:开展冷空气对海水养殖水温的影响及水温预测预报,可为水产养殖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东沙海水养殖场为试验基地,对2010~2011年整个冬季冷空气活动期间水温气温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不同强度、伴随不同天气现象的冷空气影响下水温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冬季共有9次冷空气影响,水温变化趋势与气温相似,但变幅小于气温,而且有明显的滞后性;冷空气对水温有显著的影响,影响程度与冷空气强度、伴随的天气现象及水的深度有关,冷空气越强,水温下降幅度就越大;不同天气条件对水温的影响不一样,晴天时水温下降较小,阴天水温降幅增大,寒潮影响时水温大幅度下降,冷空气影响结束后1~2d,水温降到最低值;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冬季养殖塘水下0.5m和1m的水温预报模式,经独立样本检验,准确率高,可以应用于业务服务。

  • 标签: 冷空气 海水养殖 气温 水温 预报模式
  • 简介:利用青海省38个测站1960~2006年4~10月冰雹、雷暴日数资料,其中24站有连续的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青海冰雹、雷暴的时空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发现:47a来38站平均雷暴、冰雹日数的年内分布都为单峰型分布,雷暴和冰雹日数都在7月达到峰值;年平均冰雹、雷暴日数均具有明显的线性下降趋势,平均冰雹、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呈南多北少的纬向分布;年冰雹日数在海南地区、玉树西北部和海西西部地区(负变化)与其它地区呈反位相变化关系;年雷暴日数在海西北部大柴旦地区、海北祁连和海东西宁地区(正变化)与其它地区呈反位相变化关系,变化敏感区位于年平均冰雹、雷暴日数大值区。7月份海东、海西及果洛地区冰雹、雷暴日数与其温度无显著的相关性,海南、海北地区冰雹、雷暴日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黄南和玉树地区冰雹日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冰雹 雷暴 气候响应
  • 简介:基于1987~1993年盘锦湿地芦苇(Phragmitescommunis)物候数据,分析了芦苇的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和枯黄期的物候特征,探讨了芦苇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利用2种积温模型模拟了芦苇的展叶期和开花期。结果表明:芦苇的展叶期和开花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芦苇的枯黄期变化较小;3月和4月平均气温与芦苇展叶呈显著相关,年平均气温与芦苇展叶盛期和开花盛期呈显著相关,芦苇枯黄盛期与年降水量显著相关;积温模型可有效地预测芦苇的展叶期。

  • 标签: 湿地 芦苇 物候 模拟 气候变化 响应
  • 简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2月19日发布消息称,最近接到科技部通知,由该所承担申请的气候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变暖下的海洋响应及其对东亚气候和近海储碳的影响”获得立项。这是该所获得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旨在通过开展热带太平洋一印度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研究,揭示低纬度印太海盆增暖对东亚冬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气候态长期演变的影响,同时阐明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储碳过程及其变异。

  • 标签: 海洋研究所 全球变暖 计划项目 科研 科学研究 中国近海
  • 简介:基于通辽市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4年马蔺物候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马蔺萌芽期、黄枯期和生长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4a来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2)马蔺萌芽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10a延迟4.1d。马蔺萌芽期主要受3—4月平均气温和2月日照时数影响。(3)马蔺黄枯期呈略提前趋势。8月降水量减少和日照时数增加及10月降水量增加导致马蔺黄枯期提前。(4)气候变暖后,夏、秋季平均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是导致马蔺生长期缩短的主要因子。

  • 标签: 马蔺 物候期 气候变化 巴雅尔草原
  • 简介:利用宁夏22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计算了宁夏人体舒适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9a区域气候变暖对宁夏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总体是有利的,主要表现在舒适日数增加,冷不舒适日数减少。近49a中,2001—2009年是相对最舒适的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舒适日数开始增加,冷不舒适日数明显减少;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冷不舒适日数基本相同,冬季冷不舒适程度下降。宁夏冬季很冷日数呈下降趋势,冷日数呈上升趋势,冷不舒适程度下降。春季舒适日数增加,夏季和秋季的舒适度日数变化不明显。

  • 标签: 人体舒适度 气候变化 宁夏
  • 简介:为了探讨前期海洋和大气的何种信号对辽宁省秋季降水产生影响,为辽宁省秋季气候预测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个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分析了辽宁省秋季降水的异常特征.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寻找海洋和大气中影响辽宁省秋季降水的前期信号;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辽宁省秋季降水EOF第一模态在空间上表现为全省一致的异常特征,且辽宁省秋季降水随时间呈减少的趋势.前期5、7月和8月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5月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5月北太平洋涛动对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的模态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辽宁省秋季降水的预报因子.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北太平洋涛动呈正位相时,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多,反之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少.

  • 标签: 秋季降水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北太平洋涛动
  • 简介:选取青海省4个农气观测站的动物物候期及气候资料,分析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动物物候现象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2)动物始鸣期至绝鸣期的出现期呈现出作物生长季延长的趋势。3)气候变化的响应,上年9月、至当年4月平均气温升高1℃,大杜鹃平均始鸣期提早约5.4d左右,日照时数偏多10h,提早0.6d;上年9月至当年7月平均气温升高1℃。大杜鹃平均绝鸣期推迟8.3d,降水量增多10mm,提早0.8d,日照时数偏多10h,推迟0.5d;上年9月至当年7月平均气温升高1℃,大杜鹃平均始绝鸣期平均间隔日数延长11.8d,降水量增多10mm。、缩短1.1d;日照时数偏多10h,延长0.6d。

  • 标签: 动物物候期 气候变化 响应
  • 简介:为了定量评估社会对冰雪灾害的应急响应程度,以湖北省某一影响较大媒体2008年1月9日~2月5日每天刊载相关文章的版面位置、版面数、专版数等基础数据构成一个综合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建立综合指标的气象评估(预测)方程,划分了灾害等级及对应的气象指标,可供今后防灾工作借鉴。结果表明:1)该指标能较好反映社会对冰雪灾害的应急响应程度,其峰谷变化与积雪深度变化一致,并能反映灾害逐步加重以及认识逐步加深的3次过程;2)该指标与积雪深度正相关且最显著,与低温负相关、与日雨雪量或雪量不相关,但与前2—3天的雪量正相关,与雪量累积以及低温累积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说明短期的降雪和低温对社会危害有限,只有持续较长时的降雪、深厚积雪、低温才会对社会产生严重危害;3)建立了社会应急响应程度的气象因子预测(评估)模型,划分了灾害等级及对应的气象指标,当积雪深度超过8.0(19.0)cm,或者累积最低气温低于-7.0(-43.0)℃,或者累积雪量超过24.0(54.0)cm时,就会开始产生严重(极其严重)危害,社会关注度和响应度就会开始(明显)提高。

  • 标签: 社会危害 极端低温 定量评估 应急响应 冰雪灾害 积雪深度
  • 简介:目前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退缩,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以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根据1958年以来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冰川消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a来冰川在表面粒雪特征、成冰带、冰川温度、面积、厚度及末端位置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均与气温的升高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快速升温,使冰川的退缩出现了加速趋势,冰川融水径流量也呈加速增大趋势。

  • 标签: 冰川消融 气候变暖 天山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