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将导致城市用水增长,增加城市供水设施的运行风险。综合采用气候相似性、终端用水模拟、供水管网系统水力学模拟等方法,构建了极端高温事件对城市用水及供水管网系统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以北京某新城区为研究案例,模拟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将使日用水较夏季常态增加5.7%,人均用水增加19.83L,其中早晚用水高峰时段增幅较大,导致供水管网系统中不能满足28m水头要求的节点比例增加了约13个百分点。

  • 标签: 极端高温事件 气候相似性 用水量 终端用水模拟 供水管网系统
  • 简介:目前,我区大部分气象台站已经配备了自动气象站,由雨量传感器自动采集降水分钟数据和计算累计量。但是,雨量计是所有台站在自动气象站正式单轨运行以后仍必须保留的人工观测仪器,其记录在自动气象站降水记录不正常时整理各时降水量及挑取年报表15时段最大降水量用。因此,要继续做好虹吸雨量计自然排水量测量工作。

  • 标签: 虹吸雨量计 测量工作 排水量 自然 自动气象站 最大降水量
  • 简介:水量对作物产量影响评价的方法,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如美国环境评价中心(NOAA/CEAS)1979年提出的产量水分指数(YMIj);作物水分比(GMR)及产量对水分的反应系数(Ky)等。参考可以收集到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短缺等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降水量对作物产量影响评价的方法——Ry指数,并用实例做了应用说明。

  • 标签: 作物产量 应用说明 气象观测资料 评价方法 气候影响评价 拔节孕穗期
  • 简介:阐明了用逐步回归方法的基本原理,对所选预报因子和预报量进行多级处理,结合极值判断、距平趋势判断和预报级别分析等综合分析后得出预报结果。

  • 标签: 逐步回归 判断 汛期 降水量
  • 简介:渭南自动气象站2005年进入单轨运行。在2a的运行中,自动站的压、温、湿、风、地温等气象要素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天气实况,与人工站观测的差值相对稳定,唯独雨量与人工观测差值较大且不稳定。通过对渭南站2005年和2006年汛期(4—10月)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

  • 标签: 自动站 降水量 数据质量 人工观测 自动气象站 天气实况
  • 简介:利用青海湖流域1958~2007年气象、水文资料和大小型蒸发量对比观测资料,计算了青海湖月季年降水量、蒸发量、入湖地表(下)径流和水位高度变化序列,并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这些要素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特点。结果表明:1958年以来,青海湖湖面年降水量(蒸发量)、入湖的年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呈缓慢增多(减少)的趋势,月平均最高水位,正好处在湖面降水量最大、水面蒸发量相对较小和入湖地表(下)径流总量偏大的时段之内。年水位高度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水位高度的变化倾向率为每10a下降0.734m。在1960~2007年的48a中,水位持平和上升年份只有15a,占总年数的31.4%,而水位下降年数为33a,占总年数的68.8%。水面年蒸发量大于900mm(小于875mm)的17a(22a)中,有1.2a(12a)水面下降(上升),流域年降水量及径流明显偏多的当年和次年水位上升,反之则水位下降。如果将来的气候与近48a类似,水位每年平均下降6.79cm,水位还要持续下降83a,一直到2090年水量收支才能达到平衡,那时水位才不再下降。

  • 标签: 青海湖 水量平衡 计算 变化
  • 简介: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a来年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三个主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42.8%,地形特别是高原主体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对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影响显著;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在缓慢减少的过程中未发生突变现象;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高原中部区、西藏北部区、青海东部区、柴达木盆地区、高原东北区、中北部边缘区、高原西北区、西藏南部区、东南区共9个区.其分区丰要受地形和高原低涡的影响较明显。

  • 标签: 年降水量 时空分布 EOF分解 青藏高原
  • 简介:一、引言浙江省为我国的重要麻区之一,因受季风影响,四季雨量分布不均。尤以7月和8月上旬遇有干旱时,正值麻株旺长,需水迫切之际,而自然降水在多数年份仅为麻地腾散量的30—60%。因此,浙江的主要产麻区如萧山、余杭、上虞和海宁等地,夏旱时就需要灌溉麻地,并已久见成效。

  • 标签: 贮水量 旱期 雨量分布 夏旱 季风影响 土壤毛管水
  • 简介:为了掌握玉米适宜灌水量,以石羊河流域武威荒漠生态和农业气象试验站为试验地点,按照常规灌水方式设计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3750m3·hm-2、4500m3·hm-2、5250m3·hm-2、6000m3·hm-24种处理,并按1∶1.5∶1∶1比例分4次灌溉,采用水平衡法计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分析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年景下,不同灌水条件对玉米发育期影响不明显;在玉米生物耗水过程中,气温升高耗水量增加,气温升高1℃,耗水量增加124mm;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至抽雄期间,此期间也正是耗水量影响玉米产量最敏感的时期,期间耗水量每增加1mm,玉米产量增加0.33kg·hm-2;不同灌水处理情景下,水分利用率以灌水量为5250m3·hm-2最高,可达34.7kg·hm-2·mm-1,故该灌水量可视为当地适宜灌水量

  • 标签: 玉米耗水 产量 灌水量
  • 简介:利用1957~2008年(共52年)河南省48个气象站月、年降水量资料,利用标准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检验方法,对降水量的正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多数气象站的月和年降水量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对降水量序列进行开平方或开立方处理后,降水量序列的正态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半数台站的年降水量原始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对各站偏态系数进行平均,可以发现,所有站月序列的偏态系数均为原序列的最大,立方根序列的偏态系数最小。原序列均为正偏,平方根序列以正偏为主,立方根序列则以负偏为主。所有站月原序列的峰度系数均为正数,平方根或立方根的峰度系数则正负相间。

  • 标签: 河南 降水量 正态性 概率分布
  • 简介:7—9月我区进入盛夏季节,此时既是夏熟作物(如晚稻等)生长关键期又是工业生产旺季,工农业都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做好此时的雨量预报,对各行各业合理安排生产,趋利避害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以同安的5个气象要素为因子,采用“数轴分组编码”方法制作同安7-9月的降水量预报方法,在40年的历史拟合中和5年的实际应用中,本方法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做介绍如下。

  • 标签: 月降水量预报 分组编码 数轴 编码法 工业生产 盛夏季节
  • 简介:采用1958—2007年天津逐日降水观测数据,探讨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天津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总体减少,二者每10a分别减少8.9mm和4.1d,其中年降水日数的减少比年降水量的减少显著;四季中,夏冬季降水量明显减少而春秋季呈增加趋势,四季的降水日数均减少;年降水日数在1980年前后有一次明显突变,夏季降水量和春夏秋的降水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均存在一次明显突变。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的不同步变化反映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增加,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利。

  • 标签: 天津 降水量 降水日数 线性倾向估计 突变检验
  • 简介:1前言关于旱灾评判系数计算公式中的牧草生长季旬需水量(ETm)值,由于在制定《畜牧气象灾害标准》时考虑到牧草需水量的不断完善性,因此标准中未具体写入。在补充规定中,首先参照有关文献对不同草原类型区域以旗(县)为基本单元进行了划定,并针对标准所规定的牧草3个生育阶段,分别给出了不同草原类型各生育阶段的初终日期、相应时段的活动积温和平均气温,以及针对某一地区牧草3个生育阶段初终日期的估算方法和估算实例。不同草原类型的牧草在生长李内逐旬的需水量(ETm)值,是以《内蒙古草地土壤水分动态监测预测模式的研究》一文的计算结果所确定的,并在本补充规定中以表格形式给出。2不同草原类型地域的划定2.1草甸草原(

  • 标签: 畜牧业 气象灾害标准 牧草需水量 草原类型 旱灾
  • 简介:以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降水量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采用正交分解函数EOF、旋转正交分解函数REOF计算了洞庭湖区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洞庭湖区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年降水量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时间上没有显著变化趋势。1963年洞庭湖年降水量发生突变。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存在6、9a和16—17a振荡周期。洞庭湖区旱涝频繁,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普遍干旱或洪涝,但也存在南北反相变化即南部干旱北部洪涝或南部洪涝北部干旱的特点。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存在南部、西北部和中部3个异常气候区。

  • 标签: 周期变化 突变 旱涝
  • 简介:统计分析了通辽市近百年以来的年均温、冬季均温、5—9月均温、年降水量变化趋势阶段性和周期。结果表明:(1)通辽市近百年来年均温、冬季均温、5—9月均温都呈上升趋势;(2)通辽市年、冬季、5—9月均温的阶段性明显;(3)通辽年均温的功率谱有两个谱峰值分别对应30年和准2年的周期,并且超过0.05的信度水平;(4)通辽市年降水量在20世纪初至50年代初为波动阶段,5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减少;(5)通辽市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标签: 气候变化 分析 对策
  • 简介:用测定横向降水量订正降水测量中的风场变形误差本项目得到中国气象局支持,并于1988年开始实施。自18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雨量器的测量精度受风的影响。高出于地面的雨量器由于收集口上方的风场变形,使得雨量器的收集率偏小。仪器安装高度越高,收集率越小,雪比...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测量 场变形 横向雨量器 相关系数 对比实验
  • 简介: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美国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FS)、日本气象厅(JMA)3个中心3~96h预报时效的降水量预报资料,以及浙江省1957个高密度的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式预报结果进行统计降尺度处理。首先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插值后的预报结果进行降尺度订正,然后把3个数值预报的降尺度结果进行消除偏差集合平均,最后得到多模式集成的降水量预报场。结果表明,统计降尺度订正后的预报结果比直接插值更加准确,多模式集成的预报效果优于单模式结果,其改进效果随预报时效的延长减小。

  • 标签: 降水量预报 统计降尺度 多模式集成
  • 简介:针对2006年7月31日发生于陕西省的强雷暴灾害性天气过程,对闪电定位监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自动站降水资料之间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局地性短时暴雨天气发生前,地闪频数有一个“跃增”;短时暴雨发生时,地闪频数较高,正闪与负闪的比例较低,各区最大正负闪比例仅6.7%,强度较大的地闪多分布于地闪密集区。空间上,地闪密度大值区与短时暴雨中心落区基本一致;时间上,地闪最大频率出现比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前30min以上,说明地闪最大频率的出现对强降水发生有指示意义。通过地闪与不同仰角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回波的叠加分析,发现1.5°仰角上二者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闪演变对30dBz以上雷达回波的强度和移动演变有引导作用。

  • 标签: 云地闪 降水量 雷达回波
  • 简介:根据博州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新疆博州近30a各量级降水量及其雨雪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夏半年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81%,其中5—8月占年降水量近60%,而小雨(雪)量占年降水量的近50%,夏、冬半年及年降水量均自西向东随海拔的降低而减少。降水量总体以0.76mm/a的速率呈不明显的增多趋势;年有效降水日数中以小雨(雪)日数为最多,有效降水日的长期变化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由有效降水日数的增加和降水强度的增强造成。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日 趋势系数 气候变化
  • 简介:应用GPS探测的大气可降水量(PWV)对2010年大连地区降水过程中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PS/PWV资料能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其变化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PWV变化特征明显不同,稳定性降水过程PWV变化较为平缓,呈明显的单峰结构,对流性降水过程水汽变化程度剧烈,呈震荡趋势,而混合型降水具有两种性质降水的共同特征;降水过程中的GPS/PWV阈值表明,GPS/PWV资料在降水天气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稳定性降水 对流性降水 混合型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