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对内蒙中古西部大暴雨的形成机制作了初步探讨。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与华北高压脊结合之后,可提供大尺度低空偏南急流形成及南方水汽直输本区的背景。如果同时有中纬度高空偏西急流存在,则两者的耦合作用,在华北高压后部,形成了重力生波不稳定发展的条件,于是垂直环流和非热成风相互作用,同期发展。由调整变化又促成了低空西南急流的发展并与原有的大尺度低空偏南气流相叠加,进一步加强了水汽向本区输送。因此,在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中间的地区,既有丰富的水汽来源,又有强烈的抬升凝结条件,形成了产生暴雨的物理基础。再加上西来冷空气入和地形作用,就使得内蒙古中西部成为易发生大暴雨的地区之一。
简介:印缅槽是低纬度一个很重要的天气系统。多年来的天气预报实践表明,内蒙古中西部3~10月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和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印度洋赤道气团所处的纬度低,气温高,水汽含量大,气团的对流不稳定层厚,对我区中西部的降水形成十分有利。一般,印度洋的水汽由印缅槽区的西南气流输入我区中西部。因此,印缅低槽的活动,对我区中西部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长期的影响,对它研究,很有必要。1夏季印缅槽的环流特征与我区中西部旱涝的关系印缅槽处于孟加拉湾,故也叫做孟加拉湾低槽,这是低纬度一个特殊的地区。冬季700hPa和500hPa月平均图上,该地区上空存在着一个强度较弱的平均槽。夏季,印缅槽显著加强,它两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6h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对2013年1月12-16日发生在山东中西部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层结条件、动力和热力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高层偏西气流、对流层低层温度脊和地面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这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大雾过程经历了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平流雾的复杂演变阶段,不同阶段的大雾湿层厚度及逆温强度有所不同;适当的风速和低层弱的水汽辐合有利于大雾稳定维持和发展;近地层辐合上升、中高层辐散下沉,易在界面形成逆温层,有利于大雾的出现,而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往往容易形成中高云,不利于近地层水汽的聚集,难以形成大雾。
简介:研究了1961--2004年冬季的气候条件和环流背景,分析了其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的影响,并对前期的气候因子和环流特征指数与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的环流背景随着年代际发生着变化,这些环流特征指数和气候因子与内蒙古中西部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变化基本一致,存在着20年左右的振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突变期,21世纪初也有一转变过程,只是没有前一突变期那么明显。所以,本世纪初发生的沙尘暴,没有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次数多。冬季的气候因子和环流指数与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关系密切,前者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未来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
简介: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卫星图像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大风、扬沙及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发展加强,强锋区南压,地面冷锋影响,气压梯度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形势。红外图像形成"沙尘羽",结构均匀有纹理,云顶亮温出现〈-60℃区域是卫星图像特征。雷达回波显示,反射率因子〉30dBZ,影响高度2.4km以上;径向速度图上出现明显辐合辐散特征,强风区增大,上升运动及下沉运动加强;高空有垂直风切变,高度降低厚度增加,能量增加,当垂直风切变变小时,高空动量开始下传,沙尘天气开始。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显示,空气中质量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沙尘天气最强及极大风速出现时刻,最大值达8223.7μg.h-1,比沙尘天气出现前81.8μg.h-1高出100倍,沙尘天气造成空气相当混浊。
简介:20世纪70、80年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理论提出了“企业文化”概念,并迅速形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行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和扩展,随着中西方管理的全面接触和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我国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格外青睐和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气象局高屋建瓴地提出建设气象行业文化并使之与另外两大战略并列,从而形成拓展气象工作领域战略、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建设气象文化工程三足鼎立之势,对于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新理念总揽气象事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研究成果,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增强部门凝聚力,不断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完成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深远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