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研究了至今为止已发现的20个河外H2O超脉泽源的观测参数。多数河外H2O超脉泽源的光度在几十至几百个L⊙之内,但TXFS2226-184源的河外H2O超脉泽源光度达6100L⊙它属于射电星系类型,主要是由于其谱线轮廓较宽所造成的一种例外情况。所有20个河外H2O超脉泽源的系统速度约为几百到几千km·s^-1,16个河外H2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小于1Jy,但有4个河外H2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大于6Jy(6.2~16Jy)。通过对这些河外H2O超脉泽源的观测参数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得到这些观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河外H2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的对数分别与系统速度的对数和距离的对数之间存在着反相关关系。而河外H2O超脉泽源的光度的对数与距离平方和峰值流量密度乘积的对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简介:以地星状星云(PN)是由高度演化的AGB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标内(-10^4年)形成的。因此现在认为即是不是全部,许多PN的周围将保留AGB星的中性包层遗迹。分子的观测是示踪PN中性包层的重要控针。1991年10月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和QUARRY接收系统对两个较年青的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J=1-0的谱线成图观测,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的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的速度范围。主要结果如下:(1)M1-7的CO(1-0)发射类似CO(2-1)的接近于球形分布,整个辐射区略向东北-西南方向倾斜,且稍大于CO(2-1)的发射区,约为44″×44″。,而膨胀速度则小于CO(2-1)的结果,约为20km/s。(2)M1-16是我们观测样本中光学星云最小的一个年青PN(-3″.6)。没有找到对应CO(2-1)成图资料。我们的观测表明,CO(1-0)的分子射区呈椭圆形壳层结构。△α×△δ-82″×45″。可见尽管源的星云半径很小,但分子发射区有很大的促展。该源的CO(1-0)包层的膨胀速度类似M1-7也小于CO(2-1)的,大约是20km/s。边一现象味着COJ=1-0跃迁相对2-1跃迁而言分布在离电离星云较远的部分。(3)VV47是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最近Bachiller等人用CO(2-1)跃迁对该源进行观测,在-45,-60和-68km/s等3个速度特征上得到了VV47的两个团块型分子凝聚区,它们播散在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域。我们用QUARRY系统对VV47周围12′.6×15′.0区域进行了长积分时间的CO(1-0)成图测量,共得到了4个谱特征;在VV47的西北区域有-60和-70km/s两个特征,在东南区域有-45和-34.5km/s两个特征。这最后一个特征暗在CO(2-1)观测中没有发现的。由不同特征速度附近CO(1-0)的谱线积分强度空间分布图可见,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