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引起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大气压、风、大洋环流以及海水密度的变化,都会引起海平面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而海水温度的变化是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该文利用法国Archiving,ValidationandInterpretationofSatelliteOceanographicdata(AVISO)的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计算了1992年10月至2007年1月间,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度,同时详细解算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全球空间分布,分析全球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并将海平面变化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署(NOAA)的OptimumInterpolationSeaSurfaceTemperature(OISST)海表面温度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相关分析。

  • 标签: 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高度异常 海平面上升 海表面温度
  • 简介:一个专用VLBI研究的卫星--VSOP将于1996年9月发射,根据该卫星的轨道根数,我们讨论空间VLBI观测中的(u,v)覆盖及它所受到的影响,以射电源Mkn421作为实例,给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同时也给出了该源在15GHz和43GHz的最新的10台站VLBI观测结果。

  • 标签: 空间天文技术 轨道根数 (u v)覆盖平面 VLBI观测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 简介:本文利用PSMSL(平均海平面服务局)提供的太平洋和中国沿海的海平面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各纬度带以及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变化规律。主要结果有:在太平洋的中纬度区(20°S-40°S,20°N-40°N),北太平洋的平面上升速率比南太平洋的快,其中,东北太平洋(20°N-40°N,180°E-80°W)自1960年以来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已达2.3mm/yr;在赤道区(10°S-10°N),西太平洋的上升速率接近2mm/yr,高于东太平洋的上升速率;在高纬度区(40°S-70°S,40°N-70°N),西北和西南太平洋的平面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速率分别为1.5mm/yr和2.5mm/yr,这证实了南极洲冰盖的消融对平面变化的影响要比格陵兰岛的强烈;对中国沿海十二个验潮站海现磁资料的分析表明,自1960年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正以约2.0mm/yr的速率上升,上海附近的东海海域上升速率近达3.0mm/yr。

  • 标签: 天文地球动力学 海平面变化 太平洋 上升速率 验潮站
  • 简介:本文采用上海吴淞验潮站的1945年至1994年期间海平面月均值资料序列,通过小波变换时频分析和跳步时序模型等数据新技术分析了上海地区海平面变化的规律。对未来2010年,2030年和2050年的海平面长期上升趋势进行了预测估计。

  • 标签: 海平面变化 验潮站 小波变换 时频分析 跳步时序模型
  • 简介:利用太平洋区域近300个验潮站的月平均海平面观测资料,初步揭示了赤道带(10°N-10°S)和高纬带(30°N-50°N,30°S-50°S)的两个纬度带内平均海平面的年际变化与地球自转际变化之间的关系。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加速时,太平注赤道带平均海平面上升,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下降;地球自转减速时,太平洋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上升,赤道带平均海平面则下降,据此,我们指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海平面纬向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 标签: 海平面变化 地球自转 日长变化 年际变化 验潮站 纬向变化
  • 简介:在紫金山天文台全自动密度扫描仪(PDS)上测量了1997年3月4日(UT)拍摄的HaleBopp彗星的壳层结构。对测量的数据用优选法分析后给出:(1)从彗核喷发出的喷流(壳层结构的第一层亦即最靠近彗核的那一层)呈阿基米德螺线形状,喷流喷出物质的速度(thevelocityoftheejecta)1.6km/s;(2)壳层结构的第二、三、四层呈抛物线形状,亦与悬链线相近。

  • 标签: HALE-BOPP彗星 壳层结构 喷流速度
  • 简介:根据1997年3月至5月在上海天文台观测得到的海尔-波普彗星的旋喷流观测资料,利用MonteCarlo方法对旋喷流结构的形成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观测到的旋喷流形态。

  • 标签: 海尔-波普彗星 旋喷流结构 MONTECARLO模拟
  • 简介:通过对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基地1997年3月至5月初期间所得到的Hale-Bopp彗星喷流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发现该彗星的喷流结构有周期性变化,其周期为8~9天,这种周期变化可能与彗星的自转轴在空间的进动周期有关。

  • 标签: HALE-BOPP彗星 喷流结构 周期变化
  • 简介:多流体质中引力和弥散力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此效庆乃是大尺度结构稳定性的真正驱动力,“黏附引力成团”构想的提出,是为了提将大尺度结构形成的已经被很好地理解了的时期同维是城化的起始联结起来,该维里化的产物是和作为其存在之环境的大尺度结构处于动力学平衡之中的,经典的黏附模型”同一组根据动力学理论中黏附物理起源而提出的更加一般的模型是不相容的。

  • 标签: 引力理论 宇宙模型 宇宙大尺度结构 弥散力
  • 简介:应用包括欧洲VLBI网和美国的Haystack在内的VLBI阵,我们于历元1989.75在频率5GHz对类星体3C286进行了观测,在分辨率高达1毫解秒(mas)的图像上。该源的“核”首次被分解为相距大约5.8mas的两个分离;喷流向西南方向延伸并呈正弦状的摆动形态。图像在所能达到的动态范围上没有出现反向喷流,由于在(U,V)平面的覆盖中存在有较大的空穴,所以“核”的两个分离部分内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一些不真实部分。该次实验的结果为高动态范围的观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标签: 类星体 射电源结构 射电致密源 射电廓图 VLBI观测 喷流
  • 简介:多流体介质中引力和弥散力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此效应乃是大尺度结构稳定性的真正驱动力。“黏附引力成团”构想的提出,是为了将大尺度结构形成的已经被很好地理解了的时期同维里化的起始联结起来,该维里化的产物是和作为其存在之环境的大尺度结构处于动力学平衡之中的。经典的“黏附模型”同一组根据动力学理论中黏附力的物理起源而提出的更加一般的模型是不相容的。

  • 标签: 引力理论 宇宙模型 宇宙大尺度结构
  • 简介:推导了在Givens-Gentleman正交变换形式下的考察协方差分析理论,给出一些重要的统计量,如考察协方差矩阵、摄动矩阵等在此形式下的表达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编写CAPS时采用的详细流程图,并介绍在使用CAPS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 标签: 定轨 协方差分析 正交变换 摄动矩阵 卫星轨道 测量模型
  • 简介:日长变化的预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非线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中的反向传播模型(BP网络)可用于预报日长变化。BP网络的拓扑结构决定了神经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网络结构。该文分析了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算法,选用最小均方误差法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并将此应用于日长变化预报。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靠和有效的。

  • 标签: 日长变化 神经网络 BP网络 最小均方误差法
  • 简介:文章详细介绍了VLBI电缆延迟测量的改进设计,针对在电缆延迟校正器研制和使用中遇到的问题,重新设计了反射调制、电缆测量和相位比较模块,并作了详细的推导分析。在校正器设计中还增加了数据自动采集模块,将计数、串口通信、实时控制功能集成到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芯片,提高了延迟校正器的使用灵活性,使数据采集实现完全自动化,降低了研制成本。

  • 标签: VLBI电缆延迟测量 相位变化 反射调制
  • 简介:通过对佘山站模拟式微波辐射计的改进,摒弃了传统的绘图仪,提高了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降低了劳动成本。系统设计以ARM核微控制器和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为核心,外接存储器和其他外围电路,很好地实现了数字自动零点补偿和数据采集功能,使得硬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功能更多、可扩展性更强。

  • 标签: ARM FPGA 零点补偿 数据采集
  • 简介:主要介绍上海天文台利用FPGA技术研制高精度数字分频钟的设计工作。采用FPGA技术实现了诸如数码管的控制、按键的处理、高精度秒信号的产生以及与外秒间同步等设计所需功能。设计电路大大简化,使得功能更加可靠,性能更加稳定。

  • 标签: FPGA 高精度 数字分频
  • 简介:氢脉泽是现代一种高精度的时间和频率标准,其在基础理论、导航和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型、易搬运、高性能氢原子钟的研制势在必行。介绍了一种主动型双真空氢原子钟的小型化设计,并将其与传统型氢原子钟设计进行了比较。

  • 标签: 主动型氢脉泽 小型化 双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