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两种方法:Hermite多项式、Legendre多项式和Fourier级数表示地和无限圆法推导了FK4相对于FK5系统差,并指出由两种方法推算这种系统差差值在30年内明显地随时间而变化。最后,讨论了这种星表系统差对我国综合时间系统内世界时和极点坐标的影响。

  • 标签: 星表 地球自转参数 系统差 无限圆法 FK5系统 FK4系统
  • 简介:RC-SCHED是制订VLBI观测计划交互式软件,欧洲VLBI网(EuropeanVLBINetwork,EVN)特别指定其观测计划须用PC-SHCED制订,随着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日益增多VLBI观测研究计划被EVN接受,PC-SCHED在我台使用也日益广泛,为些简要地介绍PC-SCHED主要功能及应用,并结合制订1999年2月份两个观测计划(EH004和EH005)经验,列出注意事项,以供今后PC-SCHED使用者参考。

  • 标签: 天文观测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射电望远镜 上海天文台 VLBI观测
  • 简介:利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历元间隔约为27年6张底片,共计有14次露光观测,以PPM星表作为初始参考星表,按中心重叠法进行归算,得到了南天区域内21颗恒星高精度位置和自行,其中有6颗是依巴谷星,它们赤经和赤纬精度平均值分别为1.8ms和22mas,赤经自行和赤纬自行精度平均值分别灰0.068ms/a和0.97mas/a。

  • 标签: 照相天体测量 依巴谷星表 位置 自行 中心重叠法
  • 简介:阐述了吸附泵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吸附泵在氢原子钟上使用情况;提出了吸附泵在上海天文台氢原子钟上使用建议。

  • 标签: 吸附泵 吸气剂 氢钟 激活
  • 简介:因为短积分时间(0^s.001)和月球附近很强背景光这度,月掩星观测资料通常需要进行某种处理以除去噪声,而α-彩好消除噪声能力,可以用来平滑月掩星观测资料,很少甚至完全不影响掩星衍射象。本文介绍了α-修正平均方法并指出对α=0,ι=9α-修下平均是对月掩星观测资料最佳滤波器。

  • 标签: 月掩星 观测资料 光电观测 恒星角直径 噪声 滤波器
  • 简介:着重介绍了利用耦合谐振环法测量微带基片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技术,并通过软件仿真实物测量验证了该方法正确性测量精确度。在1~12GHz频率范围内,介电常数测量不确定度为±3%,损耗角正切测量不确定度为±30%。该方法测量电路易于制备,对测量环境要求较低,可用于普通实验室测试。

  • 标签: 耦合谐振环 介电常数 损耗角正切 微带基片
  • 简介:该文以Z.Sekanina方法和小波处理方法分别对1997年3月3~5日在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观测得到海尔-波普彗星近核现象CCD图像加以增强处理和分析比较,明显地从CCD图像还原出壳层(Shell)和喷流(jet)结构,结果表明小波处理方法比Z.Sekanina方法在小视场图像处理中效果更佳。

  • 标签: 海尔-波普彗星 图像处理 小波方法
  • 简介:本文给出类星体3C286在毫角秒尺度上一个超分解象。它是历元1991.45一个全球VLBI阵在波长18cm观测所得到结果之一。整个结构延伸-500pc。在东北端有两个高亮度子源,它们与喷流一起浸嵌于一个巨大低亮度发射区之中。没有检测到有反向喷流存在,我们提出了新模型来解释这种结构形态。

  • 标签: 致密陡谱射电源 喷流 卷积斑 类星体 数据处理 VLBI观测
  • 简介:对于同一天区底片,因覆盖范围和极限星等不同,PDS测量时,被测量需按不同空间限制和测光限制构成不同子集。本文两个PDP-11FORTRAN程序来实现这一目的。此外,本文还对本项研究工作作了一个总结。

  • 标签: 照相天体测量 PDS测量 底片 极限星 空间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Dual83/20微机进行产时收集,处理激光测距资料方法。所收集测距参数有:激光发射时刻、测站和卫星之间距离、卫星方位和高度。为了实时收集和处理大批量各种类型测距参数,我们在Dual83/20微机和SLR测距仪之间设计了一个接口转换系统。

  • 标签: 人卫激光测距资料 计算机 资料处理 测距参数 SLR测距仪
  • 简介:本文给出IRIS观测归算1984年11月至1987年3月世界时和地极坐标系列(PUSHAO)。归算中,改进了钟模型选择方式、对流层中性大气延迟模型和射电源坐标,求得系列内部精度平均值好于由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NGS)归算系列同期结果。

  • 标签: IRIS观测 归算方法 世界时 地极坐标 大气延迟模型 射电源
  • 简介:简单介绍了IEEE488接口和RS-232接口结构,提出单片机实现IEEE488接口和RS-232接口双向转换,并提供了相应硬件电路和程序模块。

  • 标签: 单片机 接口转换 IEEE488接口 RS-232接口
  • 简介:对于佘山40厘米折射望远镜拍摄10组底片,底片常数法和中心重叠法分别重新作了归算;对于饮食大时角底片组,归算中使用在恒星常数中加进折射项办法计入了大气色散改正。给出了15颗星相对视和自行,以及由重叠解换算绝对视差,对视差测定值精度作了讨论。

  • 标签: 折射望远镜 恒星 三角视差 底片常数法 中心重叠法 归算
  • 简介:以地星状星云(PN)是由高度演化AGB星在一个非常短时标内(-10^4年)形成。因此现在认为即是不是全部,许多PN周围将保留AGB星中性包层遗迹。分子观测是示踪PN中性包层重要控针。1991年10月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14-m和QUARRY接收系统对两个较年青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年老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J=1-0谱线成观测,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速度范围。主要结果如下:(1)M1-7CO(1-0)发射类似CO(2-1)接近于球形分布,整个辐射区略向东北-西南方向倾斜,且稍大于CO(2-1)发射区,约为44″×44″。,而膨胀速度则小于CO(2-1)结果,约为20km/s。(2)M1-16是我们观测样本中光学星云最小一个年青PN(-3″.6)。没有找到对应CO(2-1)成资料。我们观测表明,CO(1-0)分子射区呈椭圆形壳层结构。△α×△δ-82″×45″。可见尽管源星云半径很小,但分子发射区有很大促展。该源CO(1-0)包层膨胀速度类似M1-7也小于CO(2-1),大约是20km/s。边一现象味着COJ=1-0跃迁相对2-1跃迁而言分布在离电离星云较远部分。(3)VV47是一个年老行星状星云。最近Bachiller等人CO(2-1)跃迁对该源进行观测,在-45,-60和-68km/s3个速度特征上得到了VV47两个团块型分子凝聚区,它们播散在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域。我们QUARRY系统对VV47周围12′.6×15′.0区域进行了长积分时间CO(1-0)成测量,共得到了4个谱特征;在VV47西北区域有-60和-70km/s两个特征,在东南区域有-45和-34.5km/s两个特征。这最后一个特征暗在CO(2-1)观测中没有发现。由不同特征速度附近CO(1-0)谱线积分强度空间分布可见,对于�

  • 标签: 行星状星云 谱线轮廓 CO成图观测 AGB星
  • 简介:一米级天文望远镜主镜常采用18点底支承设计,以降低主镜面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变形误差。为了确保镜面变形达到设计要求精度,必须要设计出最佳支承位置。综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提供零阶、一阶、随机搜索优化工具对支承位置进行优化分析,可以找到最佳设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快速有效优化方法

  • 标签: 一米望远镜主镜 底支承位置 有限元分析 ANSYS优化
  • 简介:年青星一旦从分子云中诞生后,它将与产生它母分子云发生相互作用。CO转动谱线已广泛地用于揭示恒星形成区分子云运动学和空间结构,我们考查了71个光学选择主序前星(PMS)COJ=2-17谱线资料,发现除已确定20个具有分子外向流特征谱型外,还有其它多种谱型,如起因于自吸收自反转轮廓和明显双峰频谱。1991年10月美国五大学民天文台(FCRAO)14m天线和新建立QUARRY接收系统对中心区CO(2-1)谱线呈现双峰特征两个PMS星-PP11和V1515Cyg进行了CO(1-0)谱线成观测。主要结果如下:(1)对与PP11成协分子云以半波束间距(25″)对其周围4′.2×5′.1天区进行了观测,得到了120个CO(1-0)发射谱。发现它们与中心处CO(2-1)谱类似,大多为明显双峰特征。在分子辐射开始变弱东北边缘其双峰谱峰谷反而比中心区下降许多,排除了CO自吸收可能性。在PP11附近约2′.1×1′.7(也即0.21pc×0.17pc)中心区有近乎向向同性物质分布。它应该是PP11吹出星风所致。中心区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团块,由IRAS检索证明这些块不对应任何经外源,它可能是新形成PMS星与母分子云相互作用导致分子云碎裂结果。分析PP11峰谷速度(视向速度为零)上CO(1-0)发射强度分布,发现具有横向运动强发射区主要集中在过中心星东北-西南方向上,并向东南部有一定伸展。在PP11中心区附近观测到这种运动意味着大范围内一种膨胀壳层运动。但在壳层内密度分布是高度团块性。从红、蓝速度峰上强分布看,强发射(包括团块)表现出向前和向后运动在空间上有相反分布趋势。这说明分子云相对得这种双向运动,其轴线并不在视线方向。分析CO(1-0)发射位置-速度

  • 标签: 主序前星 分子云 分子谱线 CO成图观测 星际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