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将近期国外发展的四份猪户星云星团天区内有较高精度的自行资料转换到上海天文台所得同一的恒星自行系统,并进行了合并,得到该天区内1663颗恒星的高精度自行和成员概率,为进一步研究猎户星云星团的天体物理性质和内部运动提供了一份有较大视场范围和较宽星等范围的高精度自行样本。

  • 标签: 星团 猎户星云 自行 恒星 成员概率 天体物理性质
  • 简介:根据银心的CO谱线观测,对300pc气体分子环提出了一种开普勒模型;气体分子分布在一个膨胀或收缩的椭圆环上,环上的气候分子按开普勒定律绕银心转动,在这样一种模型下,气体分子的辐射可以产生类似CO谱线观测的图形,简单讨论了各种模型参数对图形的可能影响。

  • 标签: 银心区 气体分子环 开普勒模型 运动学模型 银河系
  • 简介:使用上海天文台40cm口径双筒折射望远镜拍摄的疏散星团NGC2548的10张底片,测定了该星团天区内501颗恒星相对于Tycho-2星表265颗星表星的绝对自行。并根据含有9个参数的星团成员概率判定模型,对以上的501颗恒星进行了成员概率的计算。若以成员概率大于0.7的恒星作为团星的判定标准,则在501颗恒星中有165颗属于团星。

  • 标签: 疏散星团NGC2548 绝对自行 成员判定
  • 简介:给出了鬼星团天中部560颗恒星的高精度位置,这些位置属于FK5系统,相对于J2000.0的赤道和春分点,平均观测历元为J1986.17左右,每个坐标方向的标准误差为±10-15mas。

  • 标签: 照相天体测量 恒星位置 鬼星团 暗星 FK5系统
  • 简介:以《Hipparcos星表》体现的国际天球参考架为基础,对球状星团M13中心附近70′×70′天区内264颗恒星,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口径40cm双筒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以5颗《Hipparcos星表》中恒星和38颗《Tycho-2星表》中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为参考,归算得到了位置和绝对自行,并估计了成员概率。

  • 标签: 球状星团:M13 恒星 绝对自行 成员概率
  • 简介:以《Hipparcos星表》体现的国际天球参考架为基础,对球状星团M3(NGC5272)中心附近100′×100′天区内534颗恒星,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以8颗《Hipparcos星表》中恒星和49颗《Tycho-2星表》中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为参考。归算得到了位置和绝对自行,并估计了成员概率。

  • 标签: 球状星团 恒星 绝对自行 成员概率 位置
  • 简介:本文给出了用改进后的视向速度成员确定方法对8个Abell星系团进行成员概率计算的具体结果。从团天区内场星系的分布情况来看,改进后的成员确定方法明显地改善了使用原方法所出现的场星系向团中心聚集的不合理现象,对有效性指数E的分析表明,方法改进后,星系团成员确定的有效性也有整体上的提高。

  • 标签: 星系团 视向速度 成员概率 团天区 星系面数密度
  • 简介:利用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的南锡射电望远镜对ON2中OH1665MHz右旋偏振饱和脉泽进行观测,发现了新的成分,并且结合模型对中区的OH1665MHz右旋偏振饱和脉泽谱线频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 标签: 恒星 脉泽源 星际分子 分子云 射电观测 薄盘模型
  • 简介:通过对中科院天文学文献源布局的调查评估,认为现有的文献资源布局基本上是合理的。为使现有布局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提出了建立三级文献保障网络作为布局优化的目标,阐明了文献保障体系的文献范围和协调单位。为此必须发挥并加强天文学情报网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联系的职能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共享工作。

  • 标签: 情报 中国科学院 天文学 文献资源 文献管理
  • 简介:以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于1958年拍摄的3张照相底片为第一期资料,印度Kavalur的2.34mVainuBappu望远镜于1996年用CCD拍摄的4幅图象为第二期资料,使用Brosche等人1985年发表的球状星团NGC4147天42颗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作为参考架,用中心重叠法进行天体测量归算,得到了这个星团中心附近11'×11'天区内到B=17.6mag为止115颗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并利用这些自行对成员概率作了估计,同时,还用VainuBappu望远镜的CCD进行了BVRI四色测光。本文给出了这115颗恒星的位置、绝对自行和成员概率数据,同时,还给出了用VainuBappu望远镜的CCD获得的这些恒星的BVRI测光数据。

  • 标签: 球状星团 恒星 绝对自行 照相天体测量 BVRI测光
  • 简介:使用上海天文台的25米天线和12.2GHz的接收系统,对银道面附近的一个HⅡ复合体G18.2-0.3进行了射电连续谱观测。采用沿源运动轨迹,对观测曲线进行多子源模型拟合的方法将该复合体中的6个子源从延展的HⅡ辐射中离了出来,并导出了每个子源在122GHz频率上的流量和角大小。结合国外台站的2695MHz、4750MHz和10.55GHz上的流量还得到了这些子源的辐射频谱。分析表明它们具有热辐射性质,对具有射电复合线(H76a)资料和角尺度的4个子源导出了它们的电子密度在(1-3)×10^2cm^-3间,此外通过对G18.2-0.3复合子源IRAS资料的分析和模型拟合还得到了每个子源周围冷尘埃的等效黑体温度。其中4个子源并具有IRAS-LRS资料,分析它们得到了该HⅡ成协尘埃的性质。根据5个子源的IRAS流理、频带以及色改正因子又求出了这些子源在1-500μm间的总红外光度在2×10^4-10^5L⊙间。它表明与G18.2-0.3中各子源成协的新形成星是一些大质量的OB型星,它们在同一个延展HⅡ中如此密集证明了大质量星“致密一堆积”形成模式的合理性。

  • 标签: 银道面 VLBI观测 红外辐射 射电连续谱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HⅡ区复合体
  • 简介:为了研究长焦距天体测量望远镜的成象特性和确定天体测量底片归算的正确模型,需要建立高精度的天体测量标准。本文为建立高精度的昴星团本体测量标准提供了一份J2000.0历元FK5系统的参考星表。标准的范围取为以昴宿六为中心的2°×1.5°天,选取这一天区内PPM和ACRS星表中的恒是生作为基准参考星。对于这两份星表中的共同星,把它拉的位置和自行按误差计权合并,为了把极限星等从V=11等左右延伸到14等左右,把Eichhorn等(1970)的位置和自行及相应的Hertzsprung(1947)和Jones(1973)自行归算到与基准参考星同一系统,从中选取一部分恒星作为扩展参考星。由基准参考星和扩展参考星组成了一份479颗星的参考星表。

  • 标签: 天体测量标准区 昴星团 参考星表 疏散星团 自行 极限星
  • 简介:目前,卫星激光测距中普遍采用CPF格式的卫星星历作为预报轨道。选用了GPS、Lageos和Envisat等不同高度的5颗卫星对CPF星历的精度进行评估,其中,CODE提供的GPS36卫星在5d内的预报轨道精度可达到2m,Lageos-1和Ajisai卫星5d内的预报轨道精度在2m以内,非球形的Envisat和Jason-1卫星1d预报精度一般在10m以内。

  • 标签: 预报轨道 精度分析 CPF格式 SLR
  • 简介:本文对瞬时极的移动速度用自回归谱估计的Marple算法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极的移动速度可能存在着2386.天(6.5天)、1168.9天(3.2年)、321.3天、163.7天、130.1天及92.7天等6个周期,同时计算了极移的振幅和周期,发现极移的速度与极移的振幅正相关,与极移的周期负相关,并且发现厄尔尼诺现象都出现在地极移动周期较短的年份。

  • 标签: 极移 频谱分析 周期 瞬时极 厄尔尼诺事件 自回归谱分析
  • 简介:该文详细地介绍了相位校准单元的电路和数学原理以及测试结果。在电路原理部分主要介绍相位校准单元的工作原理、各个关键点的波形以及用隧道二极管产生梳状谱的典型电路。数学原理主要阐述了测量梳状谱的数学依据。最后给出了该相位校准单元的测试要求和测试结果。

  • 标签: 相位校准单元 隧道二极管 梳状谱 傅里叶变换
  • 简介:利用傅里叶谱分析、数字滤波器、小波变换分析对重新处理的1899.7至1992.0年相对于H37参老系的最新均匀极坐标序列Pole37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Chandler摆动的谱结构在不同的历元处是不同的,在1930年前后的时段确实存在“双峰”结构。在1930年以后Chandler摆动为稳定的单峰,其振幅是随时间变化的。从“双峰”到单峰是一个平衡的“演化”过程。(2)极移的财年振荡的周期、振幅是较稳定的;(3)从资料是到极移的Markowitz项不像一个随机运动,而是一个周期为近30年、振幅为25mas左右的天平动。(4)极移的线性漂移速率在Y分量上比较明显。其X分量为1.6mas/a,Y分量为.4mas/a,速度方向为西经64°.8,速度大小为3.75mas/a。

  • 标签: 钱德勒摆动 资料处理 频谱分析 傅利叶分析 小波变换分析
  • 简介:根据国际计量局(BIPM)时间部和国内外一些实验室(USNO,CRL,TAO,CSAO,SO)的时间公报上公布的GPS时间比对数据,我们用三种方法(单站、飞越、共视)对GPS时间比对的时间测量精度和频度测量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如上一些结果。1、最近三年(1989-1991)的GPS时间比对精度的平均值(数据取样时间为1天,按月单星计算结果后再多星结果平均,然后每年12个月平均)从40-60ns提高到20-30ns。2、在实验室设备(接收机和钟)性能优良的条件下,1991年的GPS时间比对精度的结果是很好的:(1)单站法的结果为12.6-44.0ns,平均值为21.6ns;(2)飞越法的结果为14.4-33.8ns,平均值为18.5ns。(3)共视法的结果为7.7-25.4ns,平均值为13.5ns。3、取样时间为1天和10天的GPS时间比对的频率测量精度分别为1-3×10^-13和3-8×10^-14。在频率稳定度模型中,取样时间为1-4天时的贡献主要是调频白噪声,取样时间为5-10天时的贡献主要是调频闪变噪声。

  • 标签: 全球定位系统 时间比对 GPS系统 噪声 频率 测量精度
  • 简介:针对高度在250-350km的三颗低轨道卫星,根据我国现有的卫星跟踪网和跟踪技术(雷达测距和多普勒测速)等观测条件,利用模拟方法估计和分析了各种误差源对定轨精度的影响,并对能达到的定轨精度进行了恰如其分的估计。

  • 标签: 人造卫星 轨道理论 低轨道卫星 误差 定轨精度 定轨原理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GPS台站保持算法。将GPS卫星高度和方位角预报值与实际跟踪值比较,进行了精度分析,预报1个月,仰角预报偏差约0.4度,方位角预报偏差约0.6度。预报1年,爷角预报偏差约2度左右,方位角预报偏差约5度左右。

  • 标签: GPS台站 全球定位系统 精度 卫星高度 方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