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从弱湍动等离子体理论出发,由Vlasov方程导出了Maser效应作用机制下共振波的演化规律;并且讨论了尘埃等离子体电子束入射情况下,共振Langmuir波的增长率。研究结果表明,Maser效应比其它不稳定性(如本文中论及的束流不稳定性等)能更好的解释空间中的反常Langmuir辐射现象。
简介:为满足天马望远镜Q波段(35-50GHz)双波束致冷接收机的需求,介绍了一种Q波段宽带圆极化器的设计。圆极化器采用90°移相器与正交模式转换器组合的方式,其中,90°移相器利用双壁波纹移相结构,仿真结果表明,工作带宽内可以达到90°±3°;正交模式转换器采用十字转门结构,仿真结果表明各端口反射系数好于-25dB,输出端口隔离度好于-60dB。文章还给出了对实际加工90°移相器与正交模式转换器具有指导意义的容差分析,并且给出了90°移相器与正交模式转换器组合的仿真结果。组合而成的圆极化器性能满足天马望远镜Q波段致冷接收机的设计指标:端口反射系数好于-20dB,输出端口隔离度好于-32dB。
简介:1991年,我们利用欧洲VLBI网的Crimea、Torun、Westerbork、JodrellBank和上海25米射电望远镜在327MHz的频率上对3C345进行了VLBI联测。数据的视频信号相关处理是上海天文台的三台站VLBIMKⅡ相关处理系统上完成的。条纹搜索有采用通用的变化迁尺和条纹频率方法。结果成功地搜索到它们的条纹,其中上海-Crimea以及上海-WSRT两条基线的干涉条纹也成功的搜索到。我们所采用的成图软件是CALTECHVLBI程序,其中包括相位校准和幅度校准。以点源模型作为混合图迭代的初始模型。开始时只做相位校准,因为在重新恢复射电图象时,相位比振幅更为重要,直到相位拟合好时再做振幅校准。在成图过程中,使用抑制(u,v)数据法,即开始时只用总数据的1/3,即长基线数据进行成图:从自校准(AMPHI)、傅里叶变换(INVERT)到洁化(CLEAN),先找出最致密的部分,重复做二个循环得到较稳定的收敛结果,再由基线的长至短逐渐放开短基线的数据,找出扩展部分的结构。再重复上述过程做一遍,与此同时CLEAN的参数LOOPGAIN由0.4逐渐变小至0.1,最后得到终图。成图结果如图1所示,CLEAN波束为60×20(mas),PA4°。图中最大的流量为1.884Jy/beam,r.m.s残差为0.0154Jy/beam。图1中的结构显示在PA-130°方向上有所拉长,这与毫角秒尺度的喷流方向基本一致,而且这喷流有点象边缘增亮的,这可能说明喷流运动到这个尺度上(接近40mas)受到外部介质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偏传。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测来加以证实。
简介:脉冲星自发现以来一直是天文学家们关注的对象,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longbaselineinterferometer,VLBI)更是以极高的角分辨率和灵敏度成为脉冲星研究的重要手段。为了使上海天文台现有的中国VLBI网(ChineseVLBInetwork,CVN)软件处理机能够处理脉冲星信号,讨论了用频率通道间时延补偿的方法实现非相干消色散,并通过加入矩形脉冲门同步信号,提取有效脉冲,提高了信噪比。然后改进现有CVN处理机结构,实现脉冲星信号的相关处理。最后,对脉冲位置搜索和脉冲星数据分箱(pulsarbinning)技术做了初步分析与探索。VLBI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此方法正确可行,能够消除色散,并获得脉冲星信号的相关处理条纹。
简介:介绍了上海天文台GPS气象学的背景、进展和研究成果。从90年代起,上海天文台就分别开展了地基GPS气象学和空基GPS气象学的研究工作。在地基GPS气象学研究中,利用国内分布的23个GPS网站及周边地区的6个IGS台站,在1996年7月26日到31日(6天)的GPS观测资料,首先求得中性大气天顶延迟改正序列,然后推出测站上空可降水汽量积分;采样频率分别取为30分钟和2小时。得到的天顶延迟改正的精度好于1cm,反演出可降水汽含量的内部精度约1~2mm。把国内GPS网中具有探空气球观测的4个台站:上海、武汉、长春和西宁的资料进行比较,发现GPS和探空气球的可降水汽含量之间的平均中误差为3~4mm。考虑到上海地区在台风和气候变化较剧烈的季节因素,选择了1997年8月2日到9日(8天)和8月17日到27日(11天)的两个观测时段,做了国内第一个GPS/storm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地面GPS网有可能获得几乎实时的、连续的和高精度的可降水汽含量值。它的结果很好地与实时降雨量和降雨过程相对应。实验还证明,利用预报轨道可以获得与精密轨道几乎相同的结果。在空基GPS气象研究中,发现地面GPS网水汽观测具有良好的时间覆盖率的优点、缺乏空间分辨率的缺点;而现有的GPS无线电掩星方法恰恰具有良好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