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薇甘菊和螺旋虱均为我国入侵物种,且二者之间无寄生关系。本研究旨在挖掘薇甘菊的利用价值,为其在螺旋虱生态防控中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膜法和田间喷雾法,研究了4种提取方法(冷浸法、索氏提取法、冷浸—索氏提取法、温浸法)获得的薇甘菊提取对螺旋虱成虫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在所选择的4种提取方法中,索氏提取法和温浸法的提取率最高,分别为9.90%和9.35%;冷浸—索氏提取法和冷浸法的提取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73%和4.50%。室内生物测定表明,采用冷浸法、冷浸—索氏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和温浸法所获得的薇甘菊提取对螺旋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8.94、9.03、6.32和7.51mg·mL-1,但由于95%置信区间存在重合,不同提取活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田间试验结果则表明,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薇甘菊提取对螺旋虱成虫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00倍液处理7d后,对螺旋虱的校正防效均在75%以上。但是,索氏提取法和温浸法提取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冷浸—索氏提取法和冷浸法。【结论与意义】薇甘菊提取对螺旋虱具有生物活性。

  • 标签: 薇甘菊 螺旋粉虱 生物防治 提取方法 植物生物碱
  • 简介:【背景】薇甘菊为危险性入侵植物;同时椰子坚蚜为椰子上的重要害虫,对其防治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薇甘菊次生物质对椰子坚蚜的生物活性可为薇甘菊的综合利用及椰子坚蚜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薇甘菊4种溶剂提取对椰子坚蚜的胃毒和触杀活性。【结果】供试的4种提取中,正丁醇提取和丙酮提取对椰子坚蚜的胃毒水平较高,LC50分别为12.93和12.48mg·mL-1,显著高于环己烷提取和石油醚提取。而4种提取对椰子坚蚜的触杀毒力差异不显著,环己烷提取、正丁醇提取、丙酮提取和石油醚提取对椰子坚蚜的LC50分别为15.28、12.28、11.40和16.62mg·mL-1。【结论与意义】薇甘菊提取在椰子坚蚜防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标签: 薇甘菊 椰子坚蚜 提取物 毒力
  • 简介:【背景】青葙是我国的传统中草药,有关其次生物质对植物病害的活性已有报道,但其在害虫防控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方法】为明确青葙体内次生物质对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了青葙叶片4种溶剂提取对红脉穗螟幼虫体重及蛹发育的影响。【结果】除石油醚提取外,其余3种溶剂(甲醇、正丁醇、去离子水)提取均会对红脉穗螟体重和成虫羽化造成影响,其中,甲醇提取影响最大;各提取中,仅甲醇提取对虫体蛹发育造成影响,对蛹重的抑制率达到39.35%,对蛹长的抑制率达到29.05%。【结论与意义】青葙植株体内存在对昆虫生长发育起调控作用的次生物质。

  • 标签: 青葙 提取物 红脉穗螟 生长发育调节活性
  • 简介:扶桑绵蚧是一种全球恶性入侵害虫,2008年传入我国,目前已有13个省区报道其为害,2009年在云南省被发现,截至2013年3月,云南省共8个州(市)10个县(市)已有分布。扶桑绵蚧寄主范围广,危害性大,适应性强。同时,云南省花卉、蔬菜调运及进出口贸易频繁,加之气候类型丰富、水热条件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有利于扶桑绵蚧的入侵、定殖与扩散,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云南省扶桑绵蚧的研究仍然缺乏,现就扶桑绵蚧在云南的发生现状、潜在风险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该虫的有效防范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危害 潜在风险 防治措施
  • 简介:【背景】热带拂蚧属于蚧类昆虫,食性杂,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2014年5月,在我国云南与緬甸边境发现该虫危害草本植物马松子.【方法】在收集整理热带拂蚧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其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的危害和防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热带拂蚧雌成虫长椭圆形,触角8节,体长2.5-3.0mm,宽1.5-2.0mm,主要通过孤雌生殖繁殖后代,形态特征与双条拂蚧非常相似.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热带地区适合该虫生存和危害,一旦入侵我国会对花卉、水果和蔬菜等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结论与意义】热带拂蚧在我国有传播扩散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 标签: 热带拂粉蚧 粉蚧科 新纪录种 危害分析
  • 简介:[背景]扶桑绵蚧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省扶桑绵蚧的发生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的扶桑绵蚧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绵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绵蚧在云南省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开展扶桑绵蚧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云南省 分布与危害 天敌
  • 简介:【背景】扶桑绵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检疫性害虫,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法】于2009—2015年对杭州地区扶桑绵蚧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结合mtDNACOI分子标记方法,对扶桑绵蚧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杭州市余杭区、萧山区和临安市3个地区发现扶桑绵蚧分布,共调查到寄主植物38科61属68种,以辣椒、茄子、番茄、南瓜、棉花、芝麻、菊花、苦荬菜、大花马齿苋和五色梅受害最严重。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杭州地区的扶桑绵蚧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扶桑绵蚧mtDNACOI基因相似度为99.4%-100%。【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扶桑绵蚧的遗传进化、可能的侵入途径以及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MTDNA COI 系统进化 入侵
  • 简介:本文通过随机摆放寄主植物(呈圆形)和采用Y形嗅觉仪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螺旋虱成虫对多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趋性差异,寻找诱集植物,为螺旋虱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0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螺旋虱成虫趋向于在番木瓜和番石榴上停落、取食和产卵;在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Y形嗅觉仪实验中,螺旋虱雌成虫对番木瓜、番石榴的趋向性最强。

  • 标签: 螺旋粉虱 寄主植物 趋性
  • 简介:【目的】葡萄穴虱是近年来人侵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种新害虫,明确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危害情况,可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了解葡萄穴虱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葡萄穴虱属过渐变态。成虫复眼红棕色,翅膀表面覆盖白色蜡。卵倒锥形。若虫共4龄,扁椭圆形,体缘有蜡丝,末龄若虫在体壳内化蛹。4龄若虫(拟蛹)有半透明和黑色2型,越冬型4龄若虫(拟蛹)为黑色且有金属光泽。该虫在吐鲁番1年发生3~4代。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中旬破蛹羽化,开始在葡萄园危害,5月中旬第1代若虫孵化,5月下旬为孵化高峰;6月中旬2代若虫开始孵化,6月下旬一7月初为孵化高峰,世代重叠严重,10月中下旬之后以越冬代蛹在枯叶和枯枝上越冬。除为害葡萄外,葡萄穴虱还危害五叶地锦等葡萄科植物。【结论】在葡萄冬季埋土前或春季上架时,清除枯枝落叶可以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减轻防治压力。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高峰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在重点开展葡萄园防治的同时,应加强对五叶地锦等园林植物的防治。

  • 标签: 葡萄穴粉虱 形态学 生物学 特性 新疆
  • 简介:【背景】扶桑绵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食物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扶桑绵蚧不同龄期若虫和初羽化雌成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扶桑绵蚧不同虫态在饥饿条件下存活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雌成虫〉2龄若虫=3龄若虫〉1龄若虫。扶桑绵蚧各龄若虫和雌成虫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雌成虫存活率下降速度较慢,完全饥饿8d后存活率仍有50%左右;2、3龄若虫50%个体死亡需要饥饿的时间约为6d,1龄若虫约需5.5d。饥饿会显著降低1龄若虫存活率,但对2、3龄若虫没有显著影响。扶桑绵蚧雌成虫饥饿4d对其产卵前期、平均每头雌虫一生的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寿命显著低于对照。【结论与意义】扶桑绵蚧耐饥力较强,这有助于它在野外建立种群。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扶桑绵蚧的入侵潜能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存活 繁殖 寿命 入侵潜能
  • 简介:【目的】蛋白样品的制备是获得良好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的前提,建立合理的西花蓟马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图谱,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实验以西花蓟马成虫为实验材料,对比了饱和酚法、TCA/丙酮法和直接裂解法3种蛋白提取方法,从中选出最适宜双向电泳分析的一种蛋白提取方法.【结果】3种方法蛋白提取率差异显著,直接裂解法蛋白提取率最高,饱和酚法的蛋白提取率最低;3种方法的SDS-PAGE条带数差异不明显;TCA/丙酮法的双向凝胶图谱效果最好,蛋白点最多.【结论】TCA/丙酮法能够有效去除西花蓟马蛋白中的干扰物质,是最适合西花蓟马双向凝胶电泳的蛋白提取方法,为后续西花蓟马在蛋白组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学 蛋白提取
  • 简介:【目的】梣虱是新近人侵中国大陆的一种危险性果树和园林植物害虫,针对其体型微小,与近缘种虱形态相仿,很难快速准确区分的问题,以田间常见的11种/隐种虱为参考,采用基于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DNAcytochromecoxidasesubunitI,mtDNAC0I)基因的物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COI,SS-COI)PCR法,研究梣虱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利用mtDNACOI基因通用型引物对LC0-1490/HC0-2198获得梣虱和其他常见虱的C0I基因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设计梣虱特异性SS-COI引物1对(SPZWCF1/SPZWCR1),之后确定其对目的片段的扩增长度,并对该引物对的物种特异性和检测灵敏性进行检验.【结果】引物对SPZWCF1/SPZWCR1扩增片段的长度为426bp.物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梣虱的mtDNAC0I基因具有扩增效果,对我国常见的其他种类的虱包括5种烟粉虱隐种(AsiaI、AsiaH1、AsiaH3、MED、MEAM1隐种)以及桑虱、螺旋虱、黑刺虱、柑橘虱、双钩巢虱和温室虱等不具有交叉反应和扩增能力.灵敏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不仅对不同性别、不同采集地的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能,对2~4龄若虫以及单粒卵和初孵若虫亦具有同样的扩增效力,其最低检测阈值为75.1pg·μL^-1(相当于1/10240头雌性成虫).【结论】该技术体系可用于梣虱的快速准确鉴定及其检测和监测,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传播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梣粉虱 种特异性引物 检测阈值 快速鉴定 分子检测 监测
  • 简介:【背景】扶桑绵蚧是一种对棉花等作物具有严重威胁的新的外来人侵害虫,2008年8月在广州市区扶桑上发现该虫。关于该虫入侵种群的大小是需要明确的基本人侵生物学问题之一。【方法】采用了野外接虫、定点系统跟踪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广州地区番茄、棉花田间扶桑绵蚧的最小入侵种群规模。【结果】扶桑绵蚧初始种群侵入棉花、番茄田3d后数量急剧下降,分别减少了82.7%、61.2%,进入3龄后田间种群数量呈现持续小幅度减少的规律,进入产卵期的雌虫出现概率分别为2.83%、2.5%。棉花上扶桑绵蚧单雌产卵量为532.6粒,明显高于番茄(418.4粒)。棉花、番茄田的入侵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5.09、10.46,下一代种群呈明显增长趋势,能够成功定殖。棉花、番茄田扶桑绵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均符合Ⅰ型(凹型),存活率(S)与接虫后天数(D)的关系模型分别为S=(1.0000+1.1.505D)-1.1250,S=(Q9996+Q124810)^-3.0614。根据进入产卵期雌虫的概率,计算出保证扶桑绵蚧成功入侵的最小自然种群规模为36—40头。【结论与意义】广州地区6~8月番茄、棉花田新人侵的扶桑绵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为Ⅰ型(凹型),最小入侵种群规模为36—40头。该结果为深入研究扶桑绵蚧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和制定防治策略等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棉花 番茄 自然种群 存活 定殖
  • 简介:【背景】螺旋虱是新入侵海南省的严重为害经济作物及园林苗木的害虫。目前,植物源杀虫剂因具有高效和环境友好等特性而被广泛用于害虫防治中。【方法】采用喷雾法和药膜接触法分别测定了9种植物性杀虫剂对螺旋虱的毒力。【结果】在供试的9种植物性杀虫剂中,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对螺旋虱成虫的毒力最强,24h的LC50分别为2.56和34.15mg·L-1;印楝素和苦瓜叶提取的毒力次之,LC50分别为158.36和311.02mg·L-1。除虫菊素对螺旋虱若虫和卵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LC50分别为61.42和77.39mg·L-1。将印楝素和鱼藤酮分别与除虫菊素以1:1的比例混合,对螺旋虱成虫的毒力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93.11和224.35。【结论与意义】除虫菊素、鱼藤酮、印楝素和苦瓜叶提取对螺旋虱均具有较强的毒性;印楝素或鱼藤酮与除虫菊素(1:1)的混合不仅能增强触杀效果,而且能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 标签: 除虫菊素 印楝素 鱼藤酮 螺旋粉虱 杀虫活性
  • 简介:【背景】泽兰实蝇是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能够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发育,可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的蔓延。【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5、10、15、20、25、30、35、40℃等8个温度及配置浓度为2.5%、5%、10%和20%的不同营养(白糖、蜂蜜和葡萄糖),测定温度及营养对泽兰实蝇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在5℃时雌、雄成虫寿命最长,分别为35.06、35.26d;在40℃时雌、雄成虫寿命最短,均为0.16d。雄成虫饲喂20%葡萄糖时寿命最长,为30.00d;而雌成虫饲喂20%白糖时寿命最长,为19.20d。【结论与意义】在5~40℃泽兰实蝇雌、雄成虫寿命与温度呈负相关性;20℃下补充白糖、蜂蜜和葡萄糖均能延长雌、雄成虫寿命。这为泽兰实蝇的室内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泽兰实蝇 寿命 温度 补充营养
  • 简介:【背景】草食动物对寄主植物的取食或损伤会诱导改变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直接影响植株的健康生长。产蜜昆虫与蚂蚁的互惠关系是物种相互促进的一种重要的生态学现象,能够促进产蜜昆虫的种群数量,然而这种互惠关系及其对寄主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运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了外来入侵害虫扶桑绵蚧与长角立毛蚁的互惠对寄主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扶桑绵蚧危害时间的延续,寄主植物上蚂蚁和扶桑绵蚧的数量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在危害后期,蚂蚁存在情况下扶桑绵蚧的数量要明显低于无蚂蚁处理;在扶桑绵蚧取食寄主棉花20d后,有、无蚂蚁存在的棉花叶片的光合利用率α值较无虫处理分别下降了53.5%和37.0%;存在蚂蚁或扶桑绵蚧危害后期对棉花叶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max有显著影响,然而扶桑绵蚧单独取食或与蚂蚁互作的情况下未显著影响棉花叶片对强光的耐受能力(Ek)。【结论与意义】研究明确了扶桑绵蚧与长角立毛蚁的互惠关系对寄主棉花叶片的光合生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进一步解释扶桑绵蚧入侵、扩散及暴发的生态学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互惠关系 关系寄主 叶片叶绿素
  • 简介:【背景】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greenmottlemosaicuirai,CGMMV)是严重威胁葫芦科作物生产的毁灭性病原之一,该病毒已入侵我国十多个省份,危害西瓜、黄瓜等作物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早在2009年广东即发现CGMMV为害西瓜和黄瓜,但黄瓜等葫芦科作物对其抗性情况尚不清楚.【方法】采用人工机械摩擦接种方法,测定了14份黄瓜种质资源对CGMMV广东分离的抗性水平.【结果】从广东葫芦病样中分离获得CGMMV,该病毒分离MP基因序列与国内报道的各分离同源率均在99%以上;14份黄瓜种质资源对该病毒分离均表现为感病.【结论与意义】广东主要黄瓜资源对CGMMV均表现为感病,这为我省防控该病毒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黄瓜抗病育种提供了指导.

  • 标签: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黄瓜种质资源 抗性水平
  • 简介:应用prima蛋白加农药马拉硫磷对橘小实蝇进行防治,每8d点喷一次,共喷5次。试验结果表明:prima蛋白与马拉硫磷混合后点喷对橘小实蝇的诱杀效果显著,保果率达到64.71%左右,卡方检验的结果为P=0.027〈0.05,表明点喷prima蛋白与马拉硫磷的混合溶液对柚子的保果效果显著。

  • 标签: prima蛋白 橘小实蝇 防治效果
  • 简介:植物凋落是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命物质和能量来源,其类型、组成以及物理化学等性质直接决定了土壤有机质的品质。对植物凋落的类型、品质、物理性质、层效应和激发效应以及根际碳淀积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可为研究植物凋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指出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凋落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 标签: 植物凋落物 土壤有机质分解 层效应 激发效应 根际碳淀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