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SIV/SHIV感染的恒河猴是研究艾滋病及艾滋病药物筛选、疫苗评价较理想的动物模型。MHC在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MHC-I类分子的多态性与SIV/S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有着明显的关联作用,Mamu-A^*01是恒河猴中的一种MHC-I类分子,它可以呈递特定的病毒蛋白片段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激发CTL反应。国外发现Mamu-A^*01阳性的猴艾滋病恒河猴会出现疾病进展缓慢,存活时间长等特征。本文就恒河猴Mamu-A^*01基因与SIV/SHIV感染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MHC在疫苗研究中的作用的了解,并促进更行之有效地对HIV/AIDS疫苗进行评价。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检测方法用于近交系小鼠的遗传检测。方法根据近交系小鼠的H-2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探针,并标记生物素,利用微孔板Southern杂交技术,使探针与模板DNA杂交,再加入亲和素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酶显色反应,通过酶标仪检测杂交结果,以确定近交系小鼠的基因型。结果57BL/6和C57B:/10为H-2^b型;DBA/2和Scid为H-2^d型;615和C3H为H-2^k型;NCPC/2、TA1、TA2和T739均为H-2^b型。结论通过Southern杂交检测可以确定近交系小鼠的基因型。该检测方法简便、易行,检测结果客观,可以应用于近交系小鼠的遗传检测。
简介:[目的]观察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的致病性;[方法]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将禽流感H5N1型病毒通过滴鼻接种乙醚麻醉后沙鼠,观察14天,记录沙鼠的体温体重、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及抗体变化;[结果]沙鼠感染后发病主要表现在第2天至第6天,攻毒组沙鼠出现反应迟钝、皱毛、弓背、食欲下降、呼吸急促、打堆等症状,攻毒组沙鼠的体温降低和体重减轻,死亡率为44%,在第8天检出抗体,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肺出现严重淤血、水肿、出血,镜下可见肺间质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肝和胸腺淤血,肾出血,肾小管变形。
简介:目的观察H5N1型禽流感病毒对中国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易感性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将病毒通过滴鼻接种实验猴,观察感染后动物的临床症状,采血、咽拭子及各器官组织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记录抗体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感染后动物表现轻度食欲下降、一过性体温升高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肺组织病毒分离及RT-PCR阳性,病理检查感染急性期动物肺组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出血明显,肺泡受压变形,间质及肺泡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符合病毒性肺炎的改变,感染后14d动物血清IgG抗体水平较感染前升高4倍.结论H5N1病毒可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5N1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简介:为了研究禽流感H5N1病毒在各个器官的增殖和病理变化,在生物安全实验室,我们将禽流感H5N1病毒通过尾静脉接种BALB/C小鼠。结果小鼠在不经过适应的情况下,直接感染发病,甚至死亡。在观察的7天内,感染小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呼吸急促,体温、体重下降。尸检表现肺出血,心外膜坏死以及肝脏的坏死。组织病理检查表现心、肝、肺等多器官的病变。肺的病变伴有纤维化的弥漫性肺泡损伤;心肌外膜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坏死;肝细胞大量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心、肝的坏死病变在H5N1禽流感病毒相关的研究中未见报道。经过对各个组织器官的病毒载量的检测,未发现病毒在各个病变组织中的复制。免疫组化的检测,各个组织中也未检出阳性的细胞反应。因此,我们认为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引起多个器官组织的损伤,甚至死亡,不是病毒在器官的复制,而可能是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炎症细胞因子的高度表达,损伤多个器官组织所致。
简介:目的研究调控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的关键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protein3,RIP3)在甲型流感病毒H1N1PR8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5.25×10^3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50%tissuecultureinfectivedose,TCID50)的流感病毒H1N1PR8通过滴鼻方式感染RIP3敲除(RIP3-/-)小鼠和野生型(WT)C57BL/6小鼠,连续14d每天称量小鼠体重,观察小鼠生存状态,并记录死亡情况。分别在感染后第3天(daypostinfection,d.p.i)和第7天处死解剖小鼠。取整个肺称重,左叶肺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进行HE染色,检测感染后肺组织的病理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肺组织病毒载量;流式微珠阵列术(CBA)检测肺匀浆上清中部分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结果5.25×10^3TCID50流感病毒感染后,各组小鼠均出现一定程度临床症状:RIP3-/-组小鼠感染后死亡率(50%)较WT组小鼠(87.5%)显著降低(P<0.05)。分别对比每天两组小鼠体重,发现从第3天开始,WT组小鼠的体重降低比率大于RIP3-/-组,但两组小鼠体重总体改变趋势无统计学差异。病毒学方面,两组小鼠在相同时间点(3、7d.p.i)病毒载量差异均无显著性。炎症应答方面:两组小鼠肺指数(肺重与体重比值)差异无显著性。病理方面:肉眼观察大体病理及HE病理切片显示:RIP3-/-组小鼠肺组织损伤较轻,炎症浸润较少;小鼠肺部炎症细胞因子也较WT组相对减少。结论RIP3敲除的条件下,流感病毒H1N1PR8感染小鼠时因减弱了炎症应答导致肺部病理损伤减轻,提示RIP3可能在H1N1PR8流感病毒感染中发挥促炎症病理作用。
简介:目的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Swiss和KM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Swiss为40%,C57BL/6为25%,KM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
简介:[目的]建立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恒河猴的动物模型,探讨禽流感在哺乳类动物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环甲膜穿刺术”经气管注射鸡胚培养的禽流感H5N1病毒(AF148678;ACGoose/Guangdong/11961H5N1)感染恒河猴,观察恒河猴染毒后出现的临床体征,用显微计数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用ELISA检测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变化规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在染毒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和第14天分别剖杀染毒组恒河猴1只,HE染色观察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用病毒分离、免疫组化和RT-PCR三种方法分析禽流感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下降,活动度明显减少,食欲下降,咳嗽,紫绀等,肺部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音。1、病理特点:以肺部损伤为主,伴多器官病变。肺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先后经历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在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观察到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2、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病毒只在呼吸系统中复制,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肺内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是...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免疫状态的小鼠对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并探讨可能的原因。方法四种免疫状态的小鼠,无菌BALB/c小鼠,SPF级BALB/c小鼠,SCID小鼠和nude小鼠,以10TCID50的禽流感病毒50μL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存活率,各组织脏器的病毒分布,肺组织的细胞因子变化和肺组织病理病变。结果四种小鼠均能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无菌小鼠对禽流感病毒H5N1的易感性最低,存活率最高。并且病毒在无菌鼠体内病毒的复制水平最低,细胞因子TNF-α,IL-12,MIP2,GATA3,IFN-a/β在感染后表达水平最低,其中第7天最低。结论无菌小鼠能感染禽流感病毒,但是相比较SPF级BALB/c小鼠,SCID小鼠和nude小鼠,其易感性最低,可能与病毒在组织内的低复制和细胞因子的低表达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