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无脊椎动物——一种珊瑚虫具有许多同脊椎动物人类相同的基因。让研究人员更加感到意外的是,在苍蝇和蠕虫这类动物身上并没有找到某些珊瑚虫和人类相同的基因。新的发现导致人们对利用苍蝇和蠕虫作为模式生物揭示人类基因的某些研究提出了疑问。

  • 标签: 人类基因研究 苍蝇 蠕虫 模式生物 表达序列标记 基因丢失
  • 简介:2005年10月29日,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也成为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国际总部。

  • 标签: 蛋白质组计划 研究中心 北京
  • 简介:蛋白激酶C(PKCs)最早是由Nishizuka等人于1977年在鼠脑中发现。迄今为止,人们通过分子克隆及酶学分析等已发现了14种PKCs同工酶(亚型),它们广泛地分布于生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其中以神经组织含量最为丰富。PKCs不同亚型可使不同的底物蛋白磷酸化和

  • 标签: 蛋白激酶C PKCs 缺血/低氧预适应 机制 钙离子 腺苷
  • 简介: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缺血,低氧损伤可导致患者语言障碍、瘫痪、意识丧失及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一直是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点。1986、1990年,美国学者Murry和日本学者Kitagawa等分别在心脏和脑发现了一种内源保护机制,即缺血,低氧预适应现象(I/HPC),为临床治疗中风等缺血/低氧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对I/HPC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参与I/HPC形成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蛋白激酶C家族(PKCs)在缺血广低氧损伤和预适应形成中作用做一简要概述。

  • 标签: 缺血/低氧损伤 缺血 低氧预适应 蛋白激酶C
  • 简介: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通过与中国和新加坡的同行开展合作,他们成功获得了H5N1禽流感病毒中最重要的一种蛋白的晶体和特征结构,并发现如能阻断该蛋白中的两种亚单元的结合,将有望找到对付流感病毒的新药或疫苗。

  • 标签: H5N1禽流感病毒 结构特征 蛋白 科学家 国家实验室 美国能源部
  • 简介:脑缺血预适应是神经细胞对抗缺血刺激产生的一种内源保护机制,即通过事先适度的缺血预刺激处理后,脑组织对随后的致死性缺血具有一定的防御和保护效应。近年来,对于参与这一内源保护机制的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大鼠脑 表达量 酸化水 JNK 蛋白
  • 简介:脂肪组织过去一直被认为仅仅是体内的—个能量储存池。然而,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它还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它所分泌的一些激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其生理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脂联素(Adiponectin)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于1995被发现后,

  • 标签: 脂联素缺乏 糖尿病 心脏病 并发症 内分泌激素 胰岛素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生率均在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增加的速度特别快,甚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尤其是在那些从穷变富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是富裕国家中的贫困民族。

  • 标签: 中国 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 流行病学 防治 并发症
  • 简介:近年,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及其高发病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代谢综合病因学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然而,其相关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研究显示血浆中某些炎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α)浓度的升高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密切相关,表明炎因子在胰岛素抵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就这些炎因子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机制加以介绍。

  • 标签: 胰岛素抵抗 炎症反应 炎性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对大鼠慢性萎缩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酶素治疗组、猴头菌颗粒小剂量组、猴头菌颗粒大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热盐水灌胃方法制作慢性萎缩胃炎模型:模型制成后连续给药28天;处死动物后通过制备病理切片和利用试剂盒测定胃粘膜氨基己糖、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由此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对慢性萎缩胃炎的治疗作用。结果:猴头菌颗粒治疗组大鼠胃粘膜G、D细胞数量和氨基己糖、PGE2含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尤以猴头菌颗粒大剂量组,最为显著(P〈0.01)。结论:猴头菌颗粒对大鼠慢性萎缩胃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标签: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 慢性萎缩性胃炎 G、D细胞数量
  • 简介:编者按(转自《生理学报》):最近,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神经元》,系CellPress出版的“Cell”杂志的姊妹期刊)在半年内连续刊载了我国学者的5篇原创研究论文(Article),并为部分成果配发了特邀评论(Preview),这标志着我国神经科学研究水平在某些研究领域内正在迅速提高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编辑部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位人员对这些近期发表在“Neuron”上的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做一简单的介绍。

  • 标签: 研究成果 神经元 原创性 学者 杂志 生命科学学院
  • 简介:呼吸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facilitation,LTF)是中枢呼吸控制系统表现的一种5-羟色胺(5-HT)依赖记忆活动,表现为间歇低氧或窦神经刺激引起的呼吸增强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几分钟到几十分钟)。LTF均由吸气兴奋刺激所诱发,提示LTF的产生需要吸气神经元的兴奋性刺激,

  • 标签: 间歇性迷走神经刺激 呼吸长时程增强效应 5-羟色胺 吸气神经元
  • 简介: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于2002年10月7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Robert Horv比)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John Sulston),以表彰他们在器官发育及程序细胞死亡的基因调控方面做出的贡献^[1]。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 2002年 诺贝尔奖 生理学奖 医学奖 研究成果
  • 简介: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源神经干细胞(eNSCs)的认识。eNSCs和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贯穿生命始终,而不是像传统学说所述的出生后神经细胞不再分裂。在脊髓,这些细胞将分化成熟的少突胶质及其它胶质细胞。作者基于近年来植入功能电刺激器(FES)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工作,回顾了在正常或损伤的实验动物中,将FES植入大脑皮质或周围神经干可以增加脊髓内eNSCs的分化与增生,进而促进脊髓再髓鞘化及组织修复等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将eNSCs和FES的研究工作与针灸,尤其是电针治疗相结合的可能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功能性电刺激器 皮质脊髓束
  • 简介:T细胞表位在抗病毒的T细胞免疫中发挥核心作用,目前已在多种病原微生物的蛋白序列上发现存在T细胞表位的聚集现象。本文建立了一套功能学与结构学结合的策略鉴定病原体上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表位富集区的方法,并以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CoV)的M蛋白为例,成功地鉴定了一个HLA—A2限制的表位富集区。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并合成M蛋白跨膜区的HLA—A2潜在结合多肽,通过体外复性实验和T2细胞结合实验验证多肽与HLA.A2的结合力;然后在HLA—A2.1/Kb转基因小鼠中检测这些多肽的免疫原性;最后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成功解析了其中一条多肽与HLA—A*0201的复合物结构,其结构显示该多肽具有典型的HLA—A*0201表位的结构特点,但却呈现出与以往鉴定多肽不同的构象和锚定残基。本文对于理解机体对SARS—CoV等病原体产生的T细胞免疫反应,以及为更广泛的人群设计T细胞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细胞免疫 表位富集区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HLA—A2 晶体结构
  • 简介:以科学社会学的奖励系统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数据为依据,分析中国科学家的两大国家认可形式——院士制度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对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贡献,并将院士获奖群体与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总体情况做比较,考察二者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统计和研究表明,尽管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群体中院士占据了大多数,但目前中国的院士制度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的关联依然不尽理想,二者之间时常出现有悖常理的冲突,因此,两大制度对杰出科学家的认可机制均有在彼此参照校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和可能。

  • 标签: 院士制度 奖励制度 杰出科学 认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