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AIM)临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AIM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例1只眼;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34.2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4~22 d。患眼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FAF、FFA检查。5只眼中,伴视盘血管炎1只眼,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明确诊断后未进行干预4只眼。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检查。结果患者均表现为单眼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变形或中心暗点。初诊时,BCVA分别为0.1、0.2、0.2、0.05、0.5;末次随访时,BCVA分别为0.8、0.6、0.5、0.5、1.0。眼底彩色照相,初诊时,所有患眼黄斑区均有不规则圆形黄白色病灶,其中伴小片状出血1只眼,黄斑区假性"积脓"样改变1只眼。初诊后2~3周,黄斑区黄白色病灶、出血基本吸收。FAF检查,病灶中心呈"伪足"样弱荧光,周边围绕强荧光。FFA检查,早期黄斑区不规则强荧光,晚期荧光素积存。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只眼,晚期视盘荧光着染。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下腔隙可见局灶性强反射物质3只眼。初诊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RPE层顶端不规则强反射物质,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结构不清;随病程延长,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结论AIM以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炎症渗出性改变为主要特征;FFA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下盘状强荧光或多灶性弱荧光;OCT主要表现为神经上皮层脱离以及外层视网膜和RPE改变,结构可自行恢复。

  • 标签: 黄斑/损伤 视网膜疾病/诊断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CHRRPE患者16例16眼,收集患者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成像OCT(OCTA)、眼底炫彩成像、眼底自发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影像检查结果。观察眼底多模式影像检查特征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生长于后极部视盘处,可见边界不清且轻微隆起半透明胶质病灶,病灶表面伴有不同程度纤维增生膜附着,附近血管扭曲扩张;多波长炫彩成像均呈现出后极部视网膜表面扁平隆起绿色反射肿瘤像;OCT检查可见视盘视盘附近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表面呈高反射,增生膜下方视网膜内层为弱反射影。OCTA检查结果均提示肿瘤内血管呈现出不规则血流信号,视网膜本身血管呈扭曲扩张高血流信号。FAF检查显示瘤体内部自发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减弱。FFA检查显示早期病变区为不同程度遮蔽荧光,所有患者均可见变形和迂曲血管,部分牵拉严重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呈针尖样、点状强荧光渗漏;ICGA检查显示脉络膜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结论CHRRPE彩色眼底照相可显示肿瘤区视网膜血管异常,表面可见纤维增生膜;OCT可显示肿瘤累及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肿瘤内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高反射OCTA可以显示肿瘤内不规则内部血流信号;FFA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荧光模糊和明显曲折视网膜血管。多模式影像检查对CHRRPE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多模式影像 诊断 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灶性脉络膜炎(MFC)中炎症病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MFC患者46例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38.30±8.97)岁。既往确诊MFC 29例,因出现新发症状再次就诊;无明确既往病史17例,为首次就诊。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参照文献并综合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结果将MFC病灶分为活动性CNV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分别为31 (34.4%,31/90)、12 (13.3%,12/90)、26 (28.9%,26/90)、90 (100.0%,90/90)只眼。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19只眼。总结分析炎症病灶CNV病灶在不同影像检查中表现。FFA、OCTA检查之间CNV病灶检出率比较采用Wilcoxon秩检验。结果活动性炎症病灶、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黄白色病灶以及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中均可见荧光素渗漏;OCT检查,病灶处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隆起、边界不清,合并视网膜下视网膜内积液;OCTA检查,活动性炎症病灶各层血管组织无血流信号,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非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病灶边界清楚,不合并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荧光着染、无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非活动性CNV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隆起病灶,非活动性炎症表现为轻度RPE增生形成瘢痕或萎缩形成外层结构凹陷;OCTA检查,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可见斑片状血流信号丢失或透见下方血流信号,非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结论MFC活动性炎症病灶活动性CNV病灶多伴有视网膜出血、渗出;FFA可见荧光素渗漏;OCT可见隆起病灶边界不清;OCTA可明确CNV或炎症病灶性质。

  • 标签: 脉络膜炎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
  • 简介: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今天,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即所谓“热点”和“难点”,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议论。为了让这些问题有一个表达和争鸣阵地,本刊特辟出“争鸣园地”,以让读者一吐心声,使各种不同观点能够畅言和交锋。我们希望能以此推动对于群众关切“热点”、理论研究“难点”问题讨论和争鸣,我们欢迎短小精悍、尖锐泼辣、言之成理、论之有据批评和反批评。

  • 标签: 反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主体性 近代以来 八十年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模式影像技术在Stargardt病不同病变阶段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确诊28例(56眼)Stargardt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自发荧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炫彩眼底成像、血流成像OCT(OCTA)多模式检查,总结各类影像检查在疾病不同阶段特征。结果: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随病变进展黄斑区萎缩病变逐渐扩大,伴后极部眼底色泽改变。炫彩成像通过多波长组合,可用更好对比度和层次感显示出萎缩细胞和范围。眼底自发荧光通过自发荧光高低变化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受损情况,同时能清楚直观地显示黄斑区萎缩病灶大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Stargardt病中观察可直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血管损伤程度。随着Stargardt病发展,黄斑区RPE层萎缩范围扩大,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继发进行性萎缩。OCT提供了断层眼底影像信息,随病变进展,中心凹周围神经上皮层变薄,光感受器不同程度萎缩、消失,RPE层不同程度萎缩,反光减弱,脉络膜层毛细血管萎缩,从层次深度和范围广度都体现了病变发展。OCTA中本研究观察到随着病变进展,各层次血管密度呈减少趋势。扫描视网膜深层血管时,透见了下方脉络膜血管,随着萎缩加重,透见脉络膜血管范围扩大。结论:不同眼科影像技术在Stargardt病不同阶段表现有各自特点和优势,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角度追踪随访、病情评估手段。

  • 标签: Stargardt病 多模式眼底成像 黄斑变性 自然病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匍行性脉络膜炎(SC)不同亚型脉络膜病灶临床演变过程影像学特征,探讨亚型分类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无对照、观察性研究。2009年5月至2021年9月于云南省眼科医院确诊SC患者2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灶初发部位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将SC分为视盘周围型(盘周型)、黄斑型、急性多灶型;根据首诊时病灶形态分为仅有浸润水肿表现新发病灶、仅有萎缩表现陈旧性病灶和水肿萎缩表现并存复发性病灶。观察不同亚型患眼病灶影像特征、演变过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45只眼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20、5例;年龄(42.3±5.7)岁。活动性病灶21只眼,其中新发病灶、复发病灶分别为5、16只眼;陈旧性病灶24只眼。并发视盘水肿3只眼;轻度玻璃体炎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3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盘周型16例30只眼(64%,16/25),包括单眼2例2只眼,双眼14例28只眼。活动性病灶16只眼,其中双眼患者仅单眼存在活动性病灶。脉络膜病灶紧邻视盘一侧或围绕视盘,随病程延长离心向外扩展,可进展至黄斑区。病灶边缘曲折,呈"地图样"、"阿米巴样""指状"、息肉状或"螺旋翼样"。FFA显示活动性病灶早期呈弱荧光,晚期呈强荧光;陈旧性病灶早期中心呈弱荧光,晚期呈斑驳状荧光,其边缘多为强荧光。OCT显示活动性病灶病变区增厚,陈旧性病灶病变区变薄。黄斑型4例6只眼(16.0%,4/25),其中单眼2例2只眼,均为活动性病灶;双眼2例4只眼,其中陈旧性病灶1例2只眼,双眼相续呈活动性病灶1例2只眼。初发病灶均位于黄斑区偏中心,多呈"盘状"并离心性向周围进展,反复复发病灶可波及视盘并向周边部扩展。其FFA、OCT影像表现盘周型相似。急性多灶型5例9只眼(20.0%,5/25),包括单眼1例1只眼,双眼4例8只眼。均为后极部多发性大小不等、灰白色伴色素沉着、边缘清晰陈旧性病灶,其中陈旧性病灶附近出现多个新活动性病灶4只眼。陈旧性病灶呈边界清晰弱荧光,晚期边缘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环;活动性病灶呈边缘模糊弱荧光斑,晚期荧光略增强。陈旧性病灶光感受器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萎缩,部分区域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结论SC亚型是对首发病灶出现部位分类,但本病反复发作特性,可导致各亚型特征因病灶不断扩展演变而湮灭。眼底活动性病灶仅单眼发作现象,可解释双眼病灶形态不对称临床表现。双眼亚型同一性特点,可警示临床对单眼患者随访时应关注其健康眼好发部位。

  • 标签: 匍行性脉络膜炎 葡萄膜炎,后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