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因误诊行玻璃切割手术(PPV)治疗后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病理检查确诊的RB患儿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3只眼,女性2例2只眼;均为单眼患病。平均年龄(4.8±1.7)岁。首次就诊诊断为眼内炎2只眼(40%,2/5);玻璃积血3只眼(60%,3/5)。均行PPV治疗。患儿均行裂隙灯显微镜、眼眶核磁共振成像和CT、眼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检查。无明确眼外蔓延者行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手术;有明确眼外蔓延者行保留部分眼睑的改良眶内容物剜除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4.6±7.9)个月。结果5只眼中,行眼球摘除联合Ⅰ期义眼台植入手术2只眼(40%,2/5);改良眶内容物剜除手术3只眼(60%,3/5)。内生型2只眼(40%,2/5);弥漫浸润型1只眼(20%,1/5);混合型2只眼(40%,2/5)。眶内蔓延3只眼,肿瘤侵犯视神经1只眼,区域淋巴结转移2只眼。所有患儿均行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随访期间中无新发转移性疾病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RB误诊行PPV后应尽早手术治疗,无明确眼外蔓延行眼球摘除或联合Ⅰ期义眼台植入术,有明确眼外蔓延行需要行眶内容物剜除手术手术后均应联合化疗。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玻璃体切除术 误诊
  • 作者: 魏文斌 周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工信部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巩膜扣带手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术方式,是视网膜外科医生的基本功。作为一种经典的治疗方式,认识并理解巩膜扣带手术的精要和内涵,熟练掌握并应用,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采用最小量的手术组合,在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的同时尽可能恢复视功能,是视网膜外科医生应该追求的境界。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述评
  • 作者: 杨琼 魏文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工信部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次巩膜扣带手术(SB)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失败原因,并观察再次S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首次SB失败患者42例4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29.40±16.13)岁。视网膜脱离累及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9、22、11只眼;累及黄斑38只眼。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0.99±0.57。行1、2次SB分别为40、2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均未复位。根据患者首次SB后视网膜脱离情况,经评估后再次全身麻醉下行SB。根据手术中情况,间接检眼镜下重新冷冻定位裂孔,对原外加压材料或保留或拆除后选择新的外加压材料,再结合其他操作复位视网膜。再次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1.93±18.97)个月。依据手术记录分析首次SB失败原因;观察再次手术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视力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SB失败原因前三位分别是:加压脊位置偏移16例(38.10% )、手术中遗漏裂孔及外加压物选择不当各9例(各占21.43% )、加压脊高度不够6例(14.29% )。再次SB后,所有患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100% (42/42 )。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52±0.40 ;手术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6,P=0.000 )。手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轻度升高8只眼,平均眼压(25.00±2.61)mmHg (1 mmHg=0.133 kPa )。所有患眼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压脊位置偏移、手术中遗漏裂孔、外加压物选择不当以及加压脊高度不够是首次SB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失败原因进行相应调整后再次SB后仍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治疗失败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前对病毒的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很多地区已经复工。北京是我国首都,春节后返京人员多,入境人员较多。我们在全力做好北京疫情防控的同时,严格根据防护政策,采取科学措施避免交叉感染风险,有序、少量地开展了角膜屈光手术。现对北京同仁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实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流程和防护策略进行介绍,以期为相关行业的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病毒疫情 角膜屈光手术 防护策略 流程
  • 作者: 罗婧婷 魏文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分离。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发现和封闭所有的视网膜裂孔,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巩膜扣带手术(SB)、玻璃切割手术(PPV)以及两者联合。不同手术方式有其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SB在某些类型的RRD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单独使用有很高的解剖复位率和很好的视功能预后,联合PPV也是治疗较复杂RRD的重要辅助手段。玻璃视网膜手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RRD手术从眼外到眼内转变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患者需要个性化设计RRD手术方式,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切除术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14-3p在不同类型葡萄膜黑色素瘤(UM)患者血浆外泌中的差异性表达,评估其是否可作为UM诊疗的新型分子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行眼球摘除术并确诊为UM的患者25例,其中原位梭形细胞型UM组和原位类上皮细胞型UM组各10例,转移型UM组5例(包括1例梭形细胞型UM患者和4例类上皮细胞型UM患者);同期收集1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抽取所有受试者血液样本,提取血浆外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外泌体形态,分析外泌粒径,Western blot法鉴定外泌标记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外泌miR-214-3p表达水平。采用差异性检验比较UM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和不同类型UM患者间的血浆外泌miR-214-3p的差异表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外泌miR-214-3p对UM的诊断及分型效能。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所提取外泌呈一侧凹陷的半球形结构,直径约100 nm。囊泡粒径大小为(82.0±2.7)nm。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外泌特异性标记蛋白TSG101条带均为阳性,阴性标记蛋白Calnexin均呈阴性。健康对照组、原位UM组和转移型UM组血浆外泌miR-214-3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6(0.57,1.49)、0.24(0.10,0.67)和0.43(0.23,0.56),原位UM组血浆外泌miR-214-3p相对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P<0.01);ROC曲线对血浆外泌中miR-214-3p的诊断效能分析显示,血浆外泌miR-214-3p的AUC为0.795。转移型UM组血浆外泌miR-214-3p相对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P<0.05);原位梭形细胞型UM组和原位类上皮细胞型UM组血浆外泌miR-214-3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0.07,0.64)和0.46(0.14,0.91),2个组间以及转移型UM组与原位类上皮型UM组间患者血浆外泌miR-214-3p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浆外泌miR-214-3p在原位UM患者及转移型UM患者中均显著下降,循环miR-214-3p具有作为UM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但血浆外泌miR-214-3p缺乏对UM分型的评估能力。

  • 标签: 葡萄膜黑色素瘤 循环微小RNA 生物标志物 外泌体 早期诊断 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