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作者: 梅道启 梅世月 王莉 王媛 陈国洪 高超 马婷婷 闫佳勇 董世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郑州 450018,河南省遗传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儿童神经发育工程研究中心,郑州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康复科,郑州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彩超室,郑州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放射科,郑州 45001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特点,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总结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基因变异特点。结果患儿女性,为17个月幼儿,以“间断性抽搐伴发育落后17个月”为主诉就诊。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发作形式为成串痉挛发作、失神发作、局灶性发作,躯干部及颈部可见色素脱失斑,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双侧大脑半球部分皮质及皮质下多发斑片状信号,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小结节状影,心脏彩色超声提示卵圆孔未闭、心包积液,腹部彩色超声提示多囊肾。眼科彩色超声示左眼视盘周围见局限性团状小隆起病变。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示先证者在染色体位置chr16∶2125799-2185690中的TSC2基因存在部分缺失(NM_000548),应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验证为23~42号外显子缺失,PKD1基因外显子全部缺失(NM_001009944),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验证为第1~46号外显子缺失,未见下游基因缺失,整体缺失片段大小约为60 kb,患儿父母表型均正常,为野生型。结论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相对罕见,可兼具结节性硬化/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神经系统及肾脏受累程度重,预后不良,TSC2/PKD1基因缺失变异为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邻接基因缺失综合征 结节性硬化症 多囊肾 TSC2基因 PKD1基因
  • 作者: 吴硕 魏琴 买买艾力·玉山 陈东生 吕黎明 李祥祥 高超 张利杰 杨康 马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显微修复重建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医学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骨科,昆明 650032,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创伤外科,山东 济宁 272100,厦门市马銮湾医院神经外科,福建 厦门 361100,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乌鲁木齐 83006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乌鲁木齐 8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转染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rrPDGF-BB)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于牵张成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选取48只幼年SD大鼠培养出48瓶BMSCs,其中24瓶使用慢病毒转染rrPDGF-BB基因;同时随机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72只,制作大鼠右侧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将大鼠平均分为3组,分别在各组牵张间隙注射PBS(空白对照组)、未干预的BMSCs(阴性对照组)和转染rrPDGF-BB基因的大鼠BMSCs(实验组),随后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染色方法等评价该实验结果。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培养的大鼠BMSCs长势良好,第3代BMSCs低表达CD34(0.1%)和CD45(2.8%)、高表达CD29(95.1%),和文献描述的BMSCs表型一致;转染基因后,发现绿色荧光的表达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证实转染成功;制作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后,经过14 d牵张,所有大鼠达到预期牵张距离;在2、4、8周不同时间点观察,股骨标本大体观察,实验组牵张间隙可见连续性骨痂,硬度、颜色接近正常骨组织,牵张间隙活动度较差,低于空白对照组;X线片提示,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痂更多,骨髓腔较对照组提前再通;Micro-CT检查提示,实验组愈合较好,离断端已连接,矢状面可见骨髓腔再通;标本Micro-CT参数表明,实验组骨小梁厚度(0.297±0.005)mm、骨小梁数量(1.663±0.032)mm、骨体积分数(59.832±2.187)%和骨密度(0.586±0.014)g/cm3最大,实验组骨小梁分离度(0.399±0.051)mm最小,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更早、更多形成血管及软骨细胞。8周时实验组镜下可见新生骨痂连接成片,骨髓腔有再通趋势,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注射rrPDGF-BB基因转染的BMSCs可能促进大鼠牵张区新骨的形成,缩短新生骨痂的矿化时间,促进牵张成骨区域新生骨的成熟。

  • 标签: 牵张成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矿化 成骨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丝氨酸/精氨酸蛋白特异性激酶1(SRPK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Oncomine癌症数据库分析SRPK1基因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构建SRPK1特异的慢病毒干扰质粒(sh1和sh2)和阴性对照质粒(NC),包装慢病毒颗粒,分别感染T24细胞和5637细胞。设空白对照组(T24和5637)、阴性对照组(T24/NC和5637/NC)、干扰组1(T24/sh1和5637/sh1)和干扰组2(T24/sh2和5637/sh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SRPK1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及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Oncomine癌症数据库中SRPK1 mRN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01)。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的细胞SPRK1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调;在慢病毒感染后的T24细胞中,第3~5天干扰组的吸光度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慢病毒感染后的5637细胞中,第2~5天干扰组的吸光度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的迁移和侵袭的膀胱癌细胞数目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的E-cadherin表达量增加,而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明显减少,同时AKT通路蛋白p-AKT及p-GSK3β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RPK1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下调SRPK1的表达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并降低膀胱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 标签: 膀胱肿瘤 丝氨酸/精氨酸蛋白特异性激酶1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疑似线粒体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应用二代测序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和线粒体基因组检测,对候选基因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家系检测发现患儿存在NDUFS1基因父源c.64C>T(p.R22X)和母源c.845A>G (p.N282S)复合杂合变异,二者均可能导致蛋白功能丧失。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和线粒体基因组检测未发现致病变异。结论疑似线粒体病的患儿可能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型,包含线粒体DNA检测在内的综合性基因检测策略有助于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干预。

  • 标签: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 NDUFS1基因 复合杂合变异 二代测序
  • 作者: 郑雪岭 王子阳 孙嫣然 张寒 高超 张瑞东 刘怡 彭亚光 Han Jing-Dong J. 郑胡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定量生物学中心,北京 100871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现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 201102)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昆明 650118)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中心,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因表达谱研究儿童ETV6-RUNX1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异质性,探索不同聚类分组临床特征,为临床个性化诊疗及利用测序技术探索预后相对不良组预测模型提供可行性参考。方法应用改进的基因片段分析技术对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64例初诊ALL患儿的骨髓标本进行57个分型基因检测和聚类分析,重点分析56例ETV6-RUNX1阳性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与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和早期化疗反应的关系。结果基因分型聚类显示ETV6-RUNX1阳性ALL被分为两组:E/R-1组(45例,80.4%)和E/R-2组(11例,19.6%)。E/R-2聚类离散度大于E/R-1,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0.901;E/R-2、E/R-1组初诊PLT中位数分别为104(27~644)×109/L、50(8~390)×109/L(P<0.01),初诊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分别为0.830(0.270~0.975)、0.935(0.445~0.990)(P<0.05);CD22+CD34+CD20-CD117-CD56-免疫组合在E/R-2组占比更高(P<0.001);E/R-2和E/R-1组化疗第33天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微小残留病(MRD)转阴例数分别为5例(55.6%)和32例(88.9%)(P=0.064),去除临界值病例敏感性分析转阴例数分别为5例(55.6%)和32例(91.4%)(P=0.035);第33天PCR检测的MRD转阴例数分别为7例(77.8%)和36例(100.0%)(P=0.047)。结论ETV6-RUNX1阳性ALL患儿在基因表达谱层面存在异质性,符合E/R-2表达特征的患儿可能初诊时血小板减少倾向小但早期化疗反应相对不良。

  • 标签: 儿童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基因表达谱 异质性
  • 简介:摘要对2019年4月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MYT1L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拷贝数异常(CNVs)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儿存在MYT1L基因15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2186T>G,p.Met729Arg),患儿为嵌合体,突变率约为10%,该突变未在父母及患儿哥哥中出现。检索到MYT1L相关基因异常报道共18篇文献,共53例患者(含本例),包括22种点突变及30例携带包含MYT1L基因区域在内的2p25.3染色体条带微缺失患者。患者孤独症行为发生率为45.0%(18/40例)、超重/肥胖发生率为70.2%(33/47例)、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发生率为96.2%(51/53例),嵌合体的症状相对较轻。提示MYT1L基因是ASD重要的易感基因,但嵌合体的症状较轻。ASD患儿共患肥胖或超重时应警惕可能存在MYT1L基因突变,可进行基因检测协助诊断并注意嵌合体存在的可能性,本研究扩大了ASD基因突变谱。

  • 标签: 孤独症 MYT1L基因 肥胖 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