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混合性淋巴瘤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同时发生。该例患者男性,44岁,因无意中发现左颈部肿物入院,彩超提示左颈部4 cm大小肿物。镜下见弥漫小淋巴细胞间散在核大异型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散在核大细胞CD15、CD30、MUM1、PAX5等标记阳性,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显色原位杂交(CISH)检测显示核大细胞阳性,符合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背景小淋巴细胞CD3、CD2、CD7等标志物阳性,EBER CISH检测显示部分细胞阳性,T细胞受体基因检测提示2个位点单克隆重排,符合T细胞淋巴瘤。混合性淋巴瘤治疗不同于普通的淋巴瘤,需要综合制定化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植物CD34+细胞数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造血重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行APBSCT的60例NHL患者相关资料,其中B-NHL 32例,T-NHL 28例。患者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所得CD34+细胞数阈值分组,分析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分析移植物CD34+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根据ROC确定CD34+细胞数阈值为4.35×106/kg。CD34+细胞数≥4.35×106/kg组(20例)和CD34+细胞数<4.35×106/kg组(40例)粒细胞植活时间分别为(9.9±1.2)d、(12.5±3.7)d(P=0.031),血小板植活时间分别为(9.4±1.7)d、(13.8±2.9)d(P=0.012),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5.0%、55.0%(P=0.024),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5.0%、57.5%(P=0.016)。B-NHL患者中CD34+细胞数≥4.35×106/kg组(11例)和CD34+细胞数<4.35×106/kg组(21例)3年PFS率分别为81.8%和42.9%(P=0.037)。T-NHL患者中CD34+细胞数≥4.35×106/kg组(9例)与CD34+细胞数<4.35×106/kg组(19例)3年OS率分别为77.8%和36.8%(P=0.049)。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移植物CD34+细胞数<4.35×106/kg均为影响患者PFS和OS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和移植物CD34+细胞数为影响PFS的独立因素(RR=0.333,95% CI 0.112~0.994,P=0.049;RR=0.190,95% CI 0.047~0.773,P=0.020);IPI评分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RR=0.095,95% CI 0.011~0.837,P=0.034)。结论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影响NHL患者APBSCT后的造血重建时间及成分血输注,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样病毒 DNA检测用于宫颈癌早期筛查价值 。方法 抽取我院于201 6年 5月至 201 9年 5月间收治的宫颈癌筛查的 10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实施重复细胞学检查, 90天之后通过液基细胞学进行复查,如果患者的结果是阳性则需要借助阴道镜进行多点活检,若患者的结果是阴性则 6个月之后再通过液基细胞学进行复查。试验组实施 HR-HPV DNA检测,如果患者的结果是阳性则需要借助阴道镜进行多点活检。 结果 对宫颈癌早期筛查来说,高危型人乳头瘤样病毒DNA检测方法比重复细胞学检查措施检出病变的概率更高, P< 0.05; HR-HPV含量在慢性炎症、 CINⅠ级、 CINⅡ级、 CINⅢ级以及宫颈癌中存在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 对于宫颈癌早期筛查来说,实施高危型人乳头瘤样病毒DNA检测方法 ,能够更为有效筛选早期病变,并估计病变的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与一般的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要培养的一些学习能力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学校教育不仅只是单纯的去培养他们自身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应该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来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知识素养和语文核心能力。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培养这些高职高专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提升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还未能够建立一定的体系,甚至还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有效的阅读。因此,老师就应该积极给予这些高职学生一定的方式方法的指引。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 引言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探讨分析其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KD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服药依从性量表、服药信念量表、多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KD非透析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42例CKD非透析患者,男性185例,女性157例,年龄(63.6±24.7)岁,服药依从性评分为(6.02±1.54)分,低依从性患者141例(41.23%)、中/高依从性患者201例(58.77%)。多因素分析显示,服药种数、CKD分期、药物不良反应经历、服药信念、社会支持、焦虑及抑郁是CKD非透析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CKD非透析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不理想,医务人员应根据影响依从性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以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延缓CKD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弥漫性气脑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对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1月收治的1例新生儿阴沟肠杆菌性脑膜炎合并弥漫性气脑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中文以"新生儿、脑膜炎、气脑或颅内积气"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英文以"(neonate OR newborn) AND (meningitis) AND (pneumocephalus)"为检索式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报道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结果患儿,男,6日龄,因"发热伴吃奶差1 d"入院。患儿系足月剖宫产娩出,生后5日龄出现发热伴吃奶差,6日龄入院时哭声尖直,前囟张力高,血C-反应蛋白85.13 mg/L,脑脊液白细胞数77 485×106/L,多核为主,给予抗感染、呼吸支持,但患儿病情持续恶化,7日龄出现频繁抽搐,前囟膨隆,双侧瞳孔不等大。头颅CT:双侧大脑半球脑水肿、脑疝、颅内积气。9日龄血和脑脊液培养回报阴沟肠杆菌,13日龄头围增大至37 cm,无自主活动,复查头颅CT示弥漫性颅内积气,家长放弃治疗后患儿死亡。经文献检索发现中文病例报道1篇,英文9篇,加上本例共纳入11例患儿。胎龄范围32~39周,足月儿6例。5例患儿入院时年龄<7 d。最主要的首发症状为吃奶量减少或拒乳、体温异常,均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头围增大、脑疝或多器官功能衰竭,CT平扫均有弥漫性颅内积气。10例患儿死亡,仅1例存活,随访至9月龄,存在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10例患儿血和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5例为柯氏柠檬酸肠杆菌,4例阴沟肠杆菌,1例奇异变形杆菌。结论因细菌感染导致的颅内积气在新生儿期罕见,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临床医生需早期识别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时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弥漫性气脑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对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1月收治的1例新生儿阴沟肠杆菌性脑膜炎合并弥漫性气脑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中文以"新生儿、脑膜炎、气脑或颅内积气"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英文以"(neonate OR newborn) AND (meningitis) AND (pneumocephalus)"为检索式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报道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结果患儿,男,6日龄,因"发热伴吃奶差1 d"入院。患儿系足月剖宫产娩出,生后5日龄出现发热伴吃奶差,6日龄入院时哭声尖直,前囟张力高,血C-反应蛋白85.13 mg/L,脑脊液白细胞数77 485×106/L,多核为主,给予抗感染、呼吸支持,但患儿病情持续恶化,7日龄出现频繁抽搐,前囟膨隆,双侧瞳孔不等大。头颅CT:双侧大脑半球脑水肿、脑疝、颅内积气。9日龄血和脑脊液培养回报阴沟肠杆菌,13日龄头围增大至37 cm,无自主活动,复查头颅CT示弥漫性颅内积气,家长放弃治疗后患儿死亡。经文献检索发现中文病例报道1篇,英文9篇,加上本例共纳入11例患儿。胎龄范围32~39周,足月儿6例。5例患儿入院时年龄<7 d。最主要的首发症状为吃奶量减少或拒乳、体温异常,均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头围增大、脑疝或多器官功能衰竭,CT平扫均有弥漫性颅内积气。10例患儿死亡,仅1例存活,随访至9月龄,存在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10例患儿血和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5例为柯氏柠檬酸肠杆菌,4例阴沟肠杆菌,1例奇异变形杆菌。结论因细菌感染导致的颅内积气在新生儿期罕见,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临床医生需早期识别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时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简介:摘要长期以来,脓毒症都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十分棘手的临床问题,尽管对大多数脓毒症患者均采取了合理的治疗方案,但仍难以有效降低其28 d死亡率。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诊疗指南的发布,脓毒症的治疗方案变得越来越精细化、个体化,且脓毒症患者的28 d病死率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但随访数据显示,出ICU的患者大多都会演变为慢性危重症,其中一种典型的类型就是持续性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且大多数PICS患者出院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仅为3~5年。因此,如何在降低患者28 d病死率的同时有效提高患者的出院后生存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PICS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