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更好地了解医学生考研方向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自编“医学生考研方向选择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河北医科大学19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医学生未来考研更倾向于专业型硕士;年级和父母意见对医学生考研方向选择均有影响,而父母意见影响更显著。医学院校应引导医学生进行对自己兴趣进行深刻评估,对考研选择上进步加深对不同专业之间区别的了解,帮助医学生选择正确考研方向。

  • 标签: 考研 医学类学术型硕士 医学类专业型硕士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安全性。方法设计种用于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前预测患儿血容量变化模拟装置,在模拟装置启动前用2袋生理盐水预冲2台输液泵输血器管路,然后连接3袋生理盐水,同时开启2台输液泵,运行0.5~1 h,开启输液泵前后电子称称量3袋生理盐水重量,计算动、静脉端流速差异,预估患儿血容量变化。根据计算结果,在换血时另开道外周静脉输液补偿通路,以补偿换血过程中血容量丢失。2018年1—12月13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2019年1—12月11例设为观察组,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前使用该模拟装置预估患儿血容量变化。结果两组患儿换血效果均理想,但对照组患儿MAP、HR、RR和SpO2在换血45 min后均出现明显波动(均P<0.05),提示该组患儿在换血过程中存在定程度血容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上述生命体征指标均持续稳定,且观察组中无1例患儿出现失血性休克和循环充血表现,提示该组患儿在换血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其血容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该装置可精确预测动、静脉端血流速度差异和患儿血容量变化,确保换血过程中患儿血容量稳定,提高新生儿换血安全性。

  • 标签: 新生儿 同步换血 模拟装置 血容量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中应用可行性。方法将10只Beagle犬随机分成两组,通过离断肠管、结扎肠系膜血管及动脉放血建立犬肠多处横断伤及非连续性可疑坏死伴失血休克模型。实验组采用ITSD重建肠管,对照组则缝扎肠管,随后暂时关腹,24 h后行确定性手术。记录实验般资料(放血量、复苏期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断端肠管处理时间及犬生存情况)。检测实验前、早期处理后(0 h)、2、6、12、24 h内毒素浓度,并观察肠管活力变化。实验组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取两组原可疑坏死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两组放血量、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及肠管断端处理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管缝扎后,1只犬因误吸死亡。自术后2 h起,对照组内毒素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24 h:(1.217±0.324) EU/ml比(0.675±0.227) EU/ml,P<0.05]。实验组可疑坏死肠管活力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肠管坏死首发时间晚于对照组[(8.75±3.70) h比(4.63±1.87) h,P>0.05],切除坏死肠管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28.30±6.76) cm比(95.68±29.31) cm,P<0.05]。消化道造影显示实验组肠管通畅性良好。对照组肠组织病理改变较实验组严重。结论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紧急救治安全有效

  • 标签: 损伤控制性手术 可疑性坏死 肠管缝扎 肠管重建 短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