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健康教育+信息提示"对提高幼儿园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的效果。方法2015—2016流感流行季在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分别随机4所幼儿园,将全部2 443名儿童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将8所幼儿园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只给予干预组"健康教育+信息提示"的干预措施。主要结局为干预前后儿童接种流感疫苗行为的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接种流感疫苗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两次均应答者2 041人,有效应答率为83.5%。在干预前后,干预组接种率分别为0.4%(4/1 067)和2.9%(31/1 067),对照组分别为0.8%(8/974)和0.9%(9/974)。干预组接种行为变好、不变和变差者分别占2.8%(30/1 067)、96.9%(1 034/1 067)和0.3%(3/1 067),对照组分别占0.7%(7/974)、98.7%(961/974)和0.6%(6/974)。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干预组(OR=3.804,P=0.007)、家长知道接种时间地点(OR=2.864,P<0.01)的儿童流感疫苗接种行为变好的可能性更高。结论"健康教育+信息提示"的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幼儿园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但效果欠佳。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估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出院病例核酸检测再次阳性(简称"复阳")的发生率,为出院病例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Medline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获取截至2020年8月31日新冠肺炎病例核酸复阳相关研究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和信息提取,应用STATA 16.0(试用版)软件计算合并的复阳发生率。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阳的总发生率为13.5%(95%CI:10.2%~16.8%)。按照标本类型进行亚组分析,采集咽拭子检测的复阳率为16.8%(95%CI:13.8%~19.8%),鼻咽拭子检测的复阳率为17.1%(95%CI:8.6%~25.6%)。随访14 d以内和14 d以上的复阳率分别为11.5%(95%CI:8.1%~14.9%)和14.5%(95%CI:8.3%~20.7%)。结论应对新冠肺炎出院病例进行随访和核酸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复阳病例并采取管理措施,降低潜在的传播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对北京市大兴区局部地区发生的全国首起新型冠状病毒Alpha变异毒株本地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其流行特征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检测,对溯源重点人群采集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检测,分析流行特征和传播链。结果2021年1月17至29日,大兴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报告3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32例病例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其中除1例在工作场所感染外,其他病例均在社区及家庭内感染。所有病例共涉及14个家庭,其中6个家庭全部发病,所有家庭成员罹患率为69%(33/48),续发率为56%(19/34)。通过入境人员和货品排查,未发现明确的感染来源。结论该起新型冠状病毒Alpha变异毒株相关聚集性疫情发现和处置及时,影响范围局限,但家庭聚集性特征较以往疫情更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估计北京市流感流行阈值和分级强度阈值,对2018-2019年流行季流感流行水平进行分级预警,并对估计阈值的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应用北京市近5个流感流行季的流感样病例数和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监测数据,采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估计流感流行阈值和分级强度阈值。应用交叉验证方法评价MEM与2种监测数据类型估计流行阈值的预警效果,评价指标为马修相关系数、约登指数、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估计预警2018-2019年流行季的流感样病例数的流行阈值为12 984例、中位强度阈值为22 503例、高强度阈值为37 589例、超高强度阈值为47 157例,评价流行阈值的指标马修相关系数为62%、约登指数为60%、灵敏度为69%、特异度为91%。应用ILI%监测数据,估计预警2018-2019年流行季流感流行阈值、中位强度阈值、高强度阈值及超高强度阈值分别为1.66%、2.46%、3.84%和4.66%,评价流行阈值的指标马修相关系数为59%、约登指数为54%、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94%。结论MEM对预警流感流行有较好特异性,准确性在可接受范围内,该方法可在北京市流感分级预警中进行实际应用。应用流感样病例数监测资料预警效果略优于ILI%。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1年11月1日,通过人群主动筛查,发现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涉及5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Delta变异株家庭聚集性疫情。感染来源于10月22-27日与该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的首发病例在同一酒店集中隔离。感染来源在隔离期间可能通过通风管道气溶胶传播给该起疫情的首发病例。首发病例10月27日解除隔离,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共同居住期间造成其他4名家庭成员续发感染。结论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易引发家庭聚集性疫情,隔离酒店上下通风管道传播应引起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的关系,进而探索呼吸道病毒载量与其传染力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发病0~7 d内有N基因Ct值记录的COVID-19确诊病例,将其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隔离方式、暴露方式、转归情况(发病与否)等变量。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转归之间关联。结果在1 618名密切接触者中,77人转归为COVID-19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续发率为4.8%。多因素分析显示,通过同餐(OR=2.741,P=0.054)、同住(OR=9.721,P<0.001)方式暴露、非集中隔离(OR=18.437,P<0.001)、对应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20(OR=8.998,P=0.004)或Ct值在20~25之间(OR=3.547,P=0.032)是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病例呼吸道病毒载量与其传染力之间存在明确的正相关,提示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可以作为其密切接触者管理的参考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对北京市一起冷链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聚集性疫情进行溯源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2年1月18日至2月6日,共报告11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除1例待查外,其余111例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感染来源为进口冷冻货品外包装,2021年1月进口冷冻货品捕捞后储存于东南亚地区某国冷库,2021年6月包装后发送到我国北京市A区A冷库存储,随后分批次于2022年1月起在B区B冷库贴标销售,首发病例在搬运阳性冷冻货品期间发生感染,继而造成共同工作、就餐和居住在B冷库及其毗邻的C冷库和D餐厅(两库一店)所在区域的人员感染,涉及77例两库一店直接相关病例。在两库一店区域外还造成16个传播支链,涉及35例病例。结论本起疫情提示进口冷链货品外包装污染输入疫情的风险,应继续加强冷链行业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起在北京市顺义区局部地区发生的新冠肺炎本地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检测,对溯源重点人群采集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检测,对疫情早期报告的病例和环境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比对分析,分析感染来源和传播链。结果2020年12月23日至2021年1月16日,顺义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报告4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感染来源为1例从印度尼西亚入境的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020年11月26日从印度尼西亚入境,11月26日至12月10日在集中观察期间5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1次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2月10日隔离期满后到京,12月28日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在入京后传播给合租房屋的租户1人,在A商场购物期间传播给该商场服装售货员1人,同时传播给在A商场购物的同一家庭3人。随后在顺义区多个点位发生续发病例,并在顺义区某工业园区引发局部暴发疫情。结论此次疫情为入境人员集中隔离期满、解除隔离后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提示应适当延长入境人员集中隔离时间,并加强对入境人员的样本采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