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MF)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治疗后黄斑区视功能变化。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MF患者29例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4只眼,女性26例28只眼;年龄(63.00±3.45)岁。患眼等效球镜度数(-14.16±2.54)D;眼轴长度(29.14±1.04)mm。合并黄斑板层裂孔3例3只眼。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空气填充治疗。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采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行黄斑区微视野检查,记录患眼黄斑10°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黄斑中心凹2°和4°固视率(P1、P2)、63%和95%双向正态分布椭圆面积(BCEA)。手术前与手术后不同时间MS、P1、P2、63%BCEA、95%BCEA比较行配对t检验;固视稳定率比较行χ2检验。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1、3、6个月,患眼MS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8、-3.435、-4.919,P=0.038、0.002、0.000)。手术后不同时间两两比较,仅手术后6个月与手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与手术前P1、P2、63%BCEA、95%BCEA比较,患眼手术后P1、P2逐渐提高,63%BCEA、95%BCEA逐渐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t=-1.595、-1.698、-1.966,P=0.125、0.104、0.062;P2:t=-1.622、-1.654、-1.707,P=0.119、0.112、0.102;63%BCEA:t=1.410、1.409、1.553,P=0.172、0.173、0.135;95%BCEA:t=1.412、1.408、1.564,P=0.172、0.173、0.132)。手术后6个月,所有患眼黄斑区解剖复位,未发现全层黄斑裂孔、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治疗MF安全、有效;手术后6个月内黄斑区MS内可显著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纵向观察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02例30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30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63.36±6.91 )岁。左眼158只,右眼144只。平均logMAR BCVA为1.13±0.45。OCT测得其最小水平直径、裂孔基底直径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422.92±211.73)、(835.47±366.42)、(244.84±60.68) μm。以黄斑裂孔最小水平直径≤250 μm为小裂孔,>250 μm和≤400 μm为中裂孔,>400 μm为大裂孔;并以此分为3组。观察手术后1、3、6个月3组患眼logMAR BCVA情况。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眼视力变化规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手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后1个月,所有患眼黄斑裂孔均已闭合。手术后1、3、6个月,小裂孔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33±0.25、0.23±0.18、0.16±0.17;中裂孔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46±0.25、0.35±0.26、0.27±0.28;大裂孔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81±0.51、0.61±0.48、0.53±0.37。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和不同时间节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3.133,P<0.01 )。将所有数据分割并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裂孔组和中裂孔组组内,手术前与手术后1个月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手术后1、3、6个月之间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大裂孔组组内,手术前及手术后1、3个月之间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手术后3个月和手术后6个月之间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E分析结果显示,黄斑裂孔大小(χ2=4.17,P=0.04 )、裂孔基底直径(χ2=7.25 ,P=0.01)、病程(χ2=19.26,P=0.00 )、脉络膜厚度(χ2=4.19,P=0.04)对黄斑裂孔患眼手术后视力恢复有影响;而年龄(χ2=2.50,P=0.10 )、性别(χ2=0.28,P =0.59)对其视力恢复无影响。结论不同大小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恢复趋势不同,小裂孔和中裂孔会较快恢复视力,在1个月时视力基本恢复;而大裂孔需要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在3个月时视力趋于稳定。裂孔大小、裂孔基底直径、脉络膜厚度是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确诊的IMEM连续病例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术后BCVA(LogMAR)由0.700±0.309提高至0.252±0.182(t=7.212,P=0.000);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由(447.44±96.96)μm降至(373.56±82.36)μm (t=8.247,P=0.000);黄斑中心区无血管面积(FAZ)由(0.120±0.059)mm2增加至(0.145±0.063)mm2(t=6.660,P=0.000)。以OCTA检查浅层和深层黄斑区血管密度(MVD)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BCVA与CMT呈负相关(r=-0.507,P=0.014),与深层MVD呈正相关(r=0.578,P=0.024)。结论通过OCTA定量检测黄斑区微血管变化,IMEM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FAZ、MVD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