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参加"第二届中国早产儿学术大会"的儿科医师对早产儿学相关知识的了解、运用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儿科医师继续教育,以期更好地指导基层儿科医师的临床诊疗。方法于2018年4-5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研究,调查对象为"第二届中国早产儿学术大会"的参会儿科医师,对问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分别就个人教育背景、从业时间、所在医院新生儿专业的现况、对早产儿营养了解程度等几方面设计问卷。结果共收到有效问卷554份。被调查的儿科医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37.2%;344人(62.1%)来自三级甲等医院。按照地域分布、年龄、学历、工作年限、所在医院等级、医院性质、医院产科年分娩量、新生儿专业病房床位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床位数,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组,并对我国新生儿早产现状以及工作中使用早产儿宫外生长曲线(Fenton2013)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三级甲等医院中使用2013版Fenton曲线者所占比例较三级乙等医院、二级医院为高(χ2=47.663,P<0.05),专科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师使用2013版Fenton曲线者占比较妇幼保健院和综合性医院者为高(χ2=8.072,P<0.05)。结论以继续教育为目的的学术年会,在筹备期间面向参会人员设置会前问卷调查,根据目标人群的需求设置年会内容,这样更能解决基层医师的临床问题,促进基层医师诊疗水平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分娩的有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573例单胎、活产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的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4,P=0.077)。Spearman相关分析未发现胎龄与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存在相关性(r=0.003,P=0.940),Pearson相关分析未发现出生体重与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存在相关性(r=0.025,P=0.548)。阴道分娩、母亲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与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均存在线性相关(t值分别为-5.72、-3.99和-4.52,P值均<0.001)。结论不同胎龄的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水平相近。对于母亲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胎盘早剥,且即将阴道分娩的早产儿,需加强监测,做好充分的复苏准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收治胎龄34~36周+6晚期早产儿的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北京地区共25家医院收治的晚期早产儿,记录其营养管理及营养相关并发症的数据。分析不同胎龄、不同级别医院的晚期早产儿的纯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晚期早产儿达足量喂养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分析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Cox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共1 463例晚期早产儿纳入,胎龄(35.6±0.8)周,范围为34.9~36.1周。34~34周+6与35~35周+6及36~36周+6晚期早产儿相比,住院时间更长[10(8~13)与8(7~10)、7(6~9) d,P值均<0.05],最低体重下降幅度更大[4.3%(2.6%~6.3%)与3.8%(2.0%~5.6%)、3.3%(1.9%~5.5%),P值均<0.05],呼吸暂停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更高[分别为5.3%(20/369)与2.1%(12/566)、1.3%(7/528),7.1%(28/369)与3.0%(17/566)、3.2%(17/528),P值均<0.05],出院时未恢复出生体重者比例更低[32.5%(120/369)与38.7%(219/566)、47.9%(253/528),P值均<0.05]。34~34周+6、35~35周+6及36~36周+6晚期早产儿母亲孕期并发症方面,仅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23/369)与12.7%(72/566)、11.9%(63/528),χ2=10.244,P=0.007]。(2)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加奶速度为13.7(10.5~17.3)ml/(kg·d),且以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为主(46.0%,673/1 463);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的比例仅为4.5%(66/1 463),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的比例可升高到14.4%(211/1 463)。25家医疗单位出院时母乳喂养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893,P<0.001),纯母乳喂养比例最高的单位可以达到32%,最低为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OR=2.426,95%CI:1.075~5.473,P=0.033),胎膜早破(OR=8.726,95%CI:1.193~63.802,P=0.033)可能是晚期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时肠内营养量达到150 ml/(kg·d)的比例为28.4%(416/1 463),达到120 kcal/(kg·d)(1 kcal=4.184 kJ)的比例为19.2%(281/1 463)。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医院级别(HR=1.470,95%CI:1.030~2.098)、住院时间(HR=1.162,95%CI:1.097~1.231)、出生体重(HR=0.946,95%CI:0.898~0.995)、纯母乳喂养(HR=2.354,95%CI:1.031~5.374)、喂养不耐受(HR=3.677,95%CI:1.201~11.253)、肠外营养支持(HR=1.900,95%CI:1.379~2.616)及加奶速度(HR=1.426,95%CI:1.369~1.484)是晚期早产儿出院时能否达到足量喂养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晚期早产儿的营养支持现状特点为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各医疗单位间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加奶速度较慢,多数晚期早产儿出院时未能达到足量喂养。妊娠期糖尿病和胎膜早破是影响晚期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生体重低、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存在过喂养不耐受、应用过肠外营养支持、住院时间较长或加奶速度更快的晚期早产儿更倾向于能够在出院前达到足量喂养。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晚期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呼吸系统合并症的晚期早产儿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晚期早产儿的临床数据,以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来自北京地区21家医院的晚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生后短期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为呼吸系统疾病组,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共入组959例晚期早产儿,其中男530例,女429例。959例中237例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为24.7%,以感染性肺炎为最多[81例(8.4%)],其次为新生儿湿肺[65例(6.8%)],第3位为羊水吸入[51例(5.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居第4位[24例(2.5%)]。患儿均痊愈出院。呼吸系统疾病组237例,对照组722例,2组性别、母亲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吸系统疾病组患儿剖宫产娩出者更多(73.4%比59.7%,χ2=14.43,P<0.001),1分钟Apgar评分较低[(9.41±1.66)分比(9.83±0.53)分,t=5.4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呼吸系统疾病组患儿母亲有合并症者较多(66.7%比58.6%,χ2=4.877,P=0.027),各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呼吸系统疾病组患儿母亲以妊高征及先兆子痫较多(27.8%比22.6%,χ2=2.728,P=0.099)。2组患儿出生胎龄、体质量、身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吸系统疾病组患儿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较多(18.8%比14.1%,6.3%比2.4%,χ2=8.960,P=0.011)。呼吸系统疾病组患儿,因为需要住院治疗,住院天数显著长于对照组患儿[(9.00±4.42) d比(6.82±4.19) d,t=6.676,P<0.001]。结论晚期早产儿中约1/4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母亲孕期有妊高征和先兆子痫、剖宫产娩出患儿需密切监测,非适于胎龄儿更易于患呼吸系统疾病,应给予适宜的呼吸支持治疗,以利于顺利渡过转换期。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医疗单位收治晚期早产儿(LPIs)中小于胎龄儿院内营养支持情况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北京地区共25家医疗单位收治的LPIs的临床资料,按照出生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分为小于胎龄儿组(SGA组)及非小于胎龄儿组(非SGA组),比较两组患儿院内营养支持现状,分析影响小于胎龄LPIs出院时达到足量喂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LPIs 1 347例,其中男性730例,女性617例;SGA组151例,非SGA组1 196例。SGA组院内纯母乳喂养率较高(5.3%比4.5%,P<0.01),加奶速度较慢[11.0 ml/(kg·d)比12.1 ml/(kg·d),P=0.003],达足量喂养平均所需时间较长(10.0 d比8.0 d,P=0.013),肠外营养应用率较高(77.5%比53.1%,P<0.01),肠外营养应用时间较长(5.0 d比2.0 d,P<0.01)。SGA组出生体重(1 940 g比2 490 g,P<0.01)、最低体重(1 890 g比2 400 g,P<0.01)及出院体重(2 135 g比2 530 g,P<0.01)均较低;生理性体重下降程度较低(3.1%比8.0%,P=0.015),体重增长速度较慢(13.3 g/d比33.0 g/d,P<0.01),平均住院日较长(11.0 d比8.0 d,P<0.01)。SGA组出院奶量[145.6比122.2 ml/(kg·d),P<0.01]及出院热卡[443.9 kJ/(kg·d)比384.1 kJ/(kg·d),P<0.01]均较高,住院期间达足量喂养率(31.8%比16.6%,P<0.01)及恢复出生体重率(78.8%比57.9%,P<0.01)均较高。以SGA组出院时达足量喂养为观察结局的Cox回归分析显示,加奶速度、肠外营养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是否≥7天、是否纯母乳喂养、母亲孕期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或胎盘早剥均为SGA组出院时达足量喂养的影响因素。结论小于胎龄LPIs院内加奶速度慢,肠内营养热卡低,肠内营养程度不足;肠外营养应用率高,持续时间较长、提供热卡较高,因其住院时间相对较长,故其出院奶量和出院热卡也较高,出院时恢复出生体重率及达足量喂养率均较高。但小于胎龄LPIs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较慢,出院体重仍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以及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京津冀地区8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生胎龄≤30周考虑NRDS的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式按计算机随机方法分为微创给药组和常规给药组,分别通过胃管或气管插管给予牛肺磷脂70~100 mg/kg。采用t检验、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对两组人口学信息、围生期情况、用药情况、合并症、临床转归等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2例患儿中男53例、女39例,出生胎龄(29.5±1.2)周,出生体重(1 271±242) g。微创给药组47例,其中男25例,出生胎龄(29.5±1.4)周,出生体重(1 285±256)g;常规给药组45例,其中男28例,出生胎龄(29.6±0.9)周,出生体重(1 255±227)g。微创给药组的注药时间和总操作时间均长于常规给药组[60(18, 270)比50(30,60)s, 90(60,300)比60(44,270)s,Z=3.009、3.365,P=0.003、0.001],微创给药组的有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给药组[36%(17/47)比67%(30/45),26%(12/47)比47%(21/45),χ2=8.556、4.464,P=0.003、0.035]。结论微创给药技术操作适用于出生胎龄≤30周的早产儿,虽有一定难度,操作时间明显长于气管插管给药,但是技术可行且与气管插管给药比较无不良影响,可降低hsPDA、BPD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