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肺结核合并肺癌诊断中CT影像学检查作用。方法:取66例研究样本(皆为2019年09月至2021年08月入院检查),分为参照组(单纯性肺结核,n=33)和研究组(肺结核合并肺癌,n=33),均接受CT影像学检查,行回顾性研究,观察体征、症状情况,对比CT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体征、症状发生率相近,P>0.05。研究组空泡征、毛刺征、棘刺征、团块影、分叶征、片状影占比依次为18.18%(6/33)、45.45%(15/33)、42.42%(14/33)、81.82%(27/33)、60.61%(20/33)、42.42%(14/33),比参照组高,钙化、斑点影、空洞征、条索影占比依次为3.03%(1/33)、48.48%(16/33)、12.12%(4/33)、54.55%(18/33),比参照组低,P<0.05。结论:借助CT 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提升肺结核合并肺癌诊断准确性,有效鉴别患者病况,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国际上治疗药物监测(TDM)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以"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or "drug monitoring"为检索词检索WOS数据库(截至2022年2月16日),收集并分析TDM研究类文献的年收录量、发文国家、作者、机构,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爆发引文检测,使用VOSviewer作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结果共纳入2 318篇文献,第1篇发表于1975年;美国是发文量第一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最为密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澳大利亚学者Roberts JA;共检测到10篇爆发引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6个TDM相关聚类,近期国际研究热点包括炎症性肠病患者生物制剂TDM、危重症患者抗感染药物TDM、抗肿瘤药物TDM。结论可参照国际研究热点,开展更多药物的TDM(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和伊马替尼等),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用药监护,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与X线在肠梗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临床收治疑似肠梗阻患者75例纳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诊断研究,收治时间段为2019年3月~2021年6月,手术治疗前将患者均以此接受X线、CT影像诊断。比较两类影像学诊断技术对肠梗阻发病部位、病理类型检出效果及诊断效能差异。结果:(1)CT诊断所得小肠、结肠肠梗阻检出率,绞窄性肠梗阻检出率及肠梗阻诊断敏感度、诊断符合率均高于X线,差异显著,P<0.05;(2)两类诊断方式对机械性、麻痹性肠梗阻检出率及诊断特异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肠梗阻诊断中CT、X线诊断技术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CT诊断发病部位、病理分型检出率及诊断效能优势明显优于X线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6月之前收治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将2015年6月之后收治的2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EF、PaO2、PaCO2以及SaO2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呼吸衰竭,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肺癌日益成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隐患,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具有患病人数多,生存期短,生活质量不佳,5年生存率低的特点。近几年分子靶向治疗对抑制肿瘤的进展起一定帮助,但预后效果有限。肿瘤细胞通过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1/PD-L1)相互作用使免疫细胞的监督弱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s)通过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的条件而发生抗肿瘤作用。作为一种抗PD1抗体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G4抗体—帕博利珠单抗,已经被批准和化疗联合一线治疗晚期NSCLC。文章针对帕博利珠单抗的作用机制、体内药学特性评价、单药治疗、联合治疗、不良反应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6例为川崎病组,其中发生冠状动脉损伤31例,无冠状动脉损伤65例。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收治的非川崎病所致发热患儿96例为对照组。检测纳入患儿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A(IL-17A)、白细胞介素-12P70(IL-12P70)、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冠状动脉内径。并分析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川崎病组IL-2、IL-4、IL-6、IFN-γ、TNF-α、IL-17A、IL-12P70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损伤患儿IL-2、IL-4、IL-6、IFN-γ、TNF-α、IL-17A、IL-12P70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IL-10水平低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P<0.05);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相比,冠状动脉损伤患儿NT-proBNP水平高,冠状动脉内径大(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IL-2(r=0.54、0.64、0.59)、IL-4(r=0.61、0.57、0.57)、IL-6(r=0.65、0.50、0.60)、IFN-γ(r=0.60、0.58、0.51)、TNF-α(r=0.64、0.64、0.50)、IL-17A(r=0.69、0.68、0.51)、IL-12P70(r=0.70、0.65、0.56)与NT-proBNP、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损伤呈正相关,IL-10(r=-0.52、-0.47、-0.68)与NT-proBNP、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损伤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细胞因子在川崎病患儿机体异常表达,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