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这条通道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这一研究模式已被我们应用在与烧伤临床救治相关的工作中,如休克、感染、创面愈合等多个方面.

  • 标签: 创面愈合 转化医学 深Ⅱ度 临床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儿童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的家庭康复治疗模式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3月—2021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Ⅱ或Ⅲ烧伤后瘢痕挛缩患儿。根据采取的康复治疗模式,将18例患儿(23只患手)纳入家庭康复治疗为主组(以下简称家庭康复组)、12例患儿(15只患手)纳入医院康复治疗为主组(以下简称医院康复组),前组患儿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8±2.1)岁,创面愈合后(3.1±0.8)d开始康复治疗;后组患儿中男7例、女5例,年龄(4.6±2.1)岁,创面愈合后(2.8±0.7)d开始康复治疗。医院康复组患儿以在院主被动康复训练为主,辅以回家后自主康复训练;家庭康复组患儿接受在院主被动康复训练1~2周后,在家通过微信平台接受康复治疗师指导进行主被动康复训练。2组患儿均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均佩戴压力手套并联合使用手屈曲训练带和分指支具。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手总主动活动法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法对患手瘢痕(计算治疗前后瘢痕评分差值)、关节活动(计算优良比)和患肢功能进行评分/评级。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效性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患手瘢痕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为3.0(2.0,7.0)、3.0(2.0,8.0)分(95%置信区间分别为2.37~5.38、1.95~5.91分),2组差值间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2.43~2.21分,在等效性界值-3~3分之内(P<0.05)。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患手关节活动优良比治疗前分别为3/23和2/15,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15/23和12/15。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患手关节活动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58、2.30,P<0.05),但2组之间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患手关节活动评级均相近(Z值分别为0.39、0.55,P>0.05)。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患肢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Z值分别为3.98、3.51,P<0.05),但2组之间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患肢功能评级均相近(Z值分别为1.27、0.38,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辅助的以家庭康复为主联合应用手屈伸组合支具的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儿童手烧伤后瘢痕,改善患手关节活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与以医院康复为主的康复治疗效果相近,为无法持续接受在院治疗的患儿提供了可选的康复治疗方法。

  • 标签: 烧伤 瘢痕 儿童 家庭康复 支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尚未见野战训练环境中专用的烧伤部位快速降温装置,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一款野战训练中烧伤用快速降温装置。该装置利用液氮快速降温的原理,通过温度监测仪监测创面温度以调节液氮的释放,以达到降低创面温度的目的。该装置设计简单、材料轻便、体积小,便于携带,可用于身体各个部位,且操作便捷,预计可对烧伤部位起到快速降温的效果,以避免热力向深层组织传导所致的继发性损伤。

  • 标签: 烧伤 设备设计 野战训练 快速降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持续被动运动(CPM)系统联合功能训练与压力手套治疗手背部烧伤后早期瘢痕挛缩的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背部Ⅱ~Ⅲ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13例患者纳入单纯压力手套组[男9例、女4例,年龄(31±6)岁],14例患者纳入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男11例、女3例,年龄(30±5)岁],16例患者纳入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29±5)岁]。3组患者均行手背部植皮术,创面愈合后6~8 d开始进行相应康复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总主动活动法评定手关节活动并计算优良比例,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法评定上肢功能评分并计算治疗前后差值,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定瘢痕评分并计算治疗前后差值。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cNema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Kruskal-Wallis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单纯压力手套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关节活动优良比例治疗前分别为2/13、2/14、3/16,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4/13、6/14、14/16。治疗3个月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关节活动优良比例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仅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手关节活动优良比例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手瘢痕评分均相近(F=0.598、0.035,P>0.05)。治疗3个月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瘢痕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或P<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瘢痕评分明显低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单纯压力手套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t=-5.295、-7.252、-15.342,P<0.01),手瘢痕评分均明显降低(t=13.361、16.982、40.334,P<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差值、手瘢痕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或P<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差值、手瘢痕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结论手CPM系统联合功能训练与压力手套治疗手背部烧伤后早期瘢痕挛缩可显著改善手关节活动,能较好地恢复手功能并改善手瘢痕情况,其效果优于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烧伤 瘢痕 康复 手持续被动运动系统 功能训练 关节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治疗间隔脉冲染料激光(PDL)对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探讨最佳治疗间隔。方法2018年5月—2019年3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0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周组[4例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27(4,67)岁,19个瘢痕]、2周组[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为9(3,55)岁,15个瘢痕]、3周组[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为26(19,45)岁,15个瘢痕]、4周组[6例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31(14,48)岁,13个瘢痕],分别按照1周1次、2周1次、3周1次及4周1次行共3个月的PDL治疗。首次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3个月,行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并计算VSS评分下降值;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测定瘢痕内血流灌注量,并计算血流灌注量变化比例。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Bonferroni校正、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周组、2周组、3周组、4周组患者首次治疗后3个月VSS评分均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Z=-3.74、-3.47、-2.69、-3.25,P<0.01);4组患者首次治疗后3个月VSS评分下降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35,P>0.05)。2周组、3周组患者首次治疗后3个月瘢痕血流灌注量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Z=-2.95、-2.50,P<0.05或P<0.01)。1周组、2周组、3周组、4周组患者瘢痕血流灌注量变化比例分别为-0.02(-1.05,0.69)、-0.29(-0.75,0.18)、-0.11(-0.55,0.23)、0.05(-0.61,0.75),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明显(H=9.39,P<0.05); 2周组患者瘢痕血流灌注量变化比例明显高于1周组(Z=2.76,P<0.01)。结论PDL治疗可降低VSS评分及瘢痕血流灌注量,2周1次及3周1次治疗对瘢痕血流灌注的改善更明显,可推荐为PDL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适宜治疗间隔。

  • 标签: 烧伤 瘢痕 激光,染料 局部血流 治疗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镇痛在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小儿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8年4月—2020年3月,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9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5(21,48)个月]、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42(22,68)个月]、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38(26,52)个月]以及应用全身麻醉+利多卡因+布洛芬栓的三联用药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2(25,60)个月],各组患儿在行UFCL治疗瘢痕时分别采用对应的镇痛方案,并针对患儿治疗过程进行全程综合护理。分别于首次麻醉清醒后0(即刻)、1、2、4 h,采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对患儿瘢痕进行疼痛程度评估。首次麻醉清醒后4 h疼痛评估结束后,采用自制的镇痛满意调查表对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的满意进行评估并计算满意率。首次术后2 h内,观察并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等发生情况。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选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患儿瘢痕情况进行评估并计算两者的差值。对数据行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首次麻醉清醒0 h,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1),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P<0.01)。首次麻醉清醒1、2 h,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P<0.01)。麻醉首次清醒4 h,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首次麻醉清醒后4 h,4组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率分别为79.49%(31/39)、85.37%(35/41)、87.80%(36/41)、97.92%(47/48),三联用药组患儿的满意率高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麻醉清醒后术后2 h内,4组患儿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体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儿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瘢痕的VSS评分及两者差值的组间总体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UFCL治疗小儿增生性瘢痕中进行三联用药镇痛的效果良好,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的满意高,且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镇痛方案类似,推荐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瘢痕 疼痛 激光疗法 围手术期护理 布洛芬 复合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