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市暴发流行,患者数量急剧增加。CT在COVID-19的发现、发展和转归方面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医院配置车载CT及板房CT是目前的有效之策。医院CT检查COVID-19的感染防控方案是疫情的一个重要防控链,必须符合重大疫情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武汉江汉方医院及东西湖医院配置CT时的疫情防控经验,并提出初步的思考,以资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方舱医院 感染防控
  • 简介:摘要自2020年2月9日以来,江汉方医院车载CT开始陆续接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车载CT在临床诊断方面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CT检查中,一线放射技师既要保证患者接受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同时要注重放射技师和患者的感染防控,并及时关注放射技师有无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干预。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车载CT 放射防护 感染防控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70 kV联合超低对比剂用量16 ml在肺栓塞低辐射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3例临床可疑肺栓塞行CT肺动脉成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36例,管电压100 kV,螺距1.0,对比剂总量60 ml;双低组,47例,管电压70 kV,螺距2.2,对比剂总量16 ml。记录两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以计算有效剂量(E),测量各级肺动脉增强CT值、背景噪声及肌肉CT值以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两组的总体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引起的线束硬化伪影均采取3级评分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肺栓塞比例及各级肺动脉增强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E为(0.76±0.13)mSv,常规组为(1.91±0.54)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3,P<0.001)。双低组背景噪声高于常规组(Z=-4.99,P<0.001),且SNR和CNR均低于常规组(Z=-4.56、-4.48,P<0.001),但两组总体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低组上腔静脉引起的线束硬化伪影评分(1.34±0.60)低于常规组(2.94±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5,P<0.001)。结论第3代双源CT大螺距70 kV联合16 ml超低对比剂用量,可以显著降低对比剂线束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右肺上叶动脉的干扰,保证肺栓塞诊断图像质量,并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约60%,同时减少73%对比剂总量。

  • 标签: 第3代双源CT CT肺动脉成像 肺栓塞 低管电压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防控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低剂量CT扫描方案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2020年1月20日到2020年2月2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COVID-19病例的CT影像140例,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120 kV,31 mAs)70例,其中轻症51例,重症15例,危重症4例;常规剂量组(120 kV,自适应毫安秒)70例,其中轻症48例,重症17例,危重症5例。比较两组病例有效剂量(E)、图像信噪比(SNR)、对噪比(CNR),由两位高、中年资影像诊断医生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43,P<0.05)。低剂量组的SNR和常规剂量组的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CNR和常规剂量组的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均满足诊断需求,轻症患者中,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影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与危重患者中,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影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1,P<0.05);但两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结论对COVID-19患者进行低剂量CT扫描,可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防控 低剂量计算机体层成像 图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