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地塞米松联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对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影响的疗效和安全性。鉴于化疗诱导的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中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试图探索一种有效缓解方案。方法: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100名接受标准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人,接受地塞米松联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照组50人,接受常规护理和地塞米松单药治疗。主要评估指标为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次要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在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上显示出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白细胞平均提高了20%(P<0.05),血小板平均提高了25%(P<0.05)。此外,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能有效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的骨髓抑制情况,提高患者的血白细胞计数,同时保持良好的耐受性。这一疗法为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缓解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药物罐针对肝肾亏虚证型膝痹患者的护理效果,以优化中医护理方案。 方法 根据随机分组原则,选取肝肾亏虚证型的膝痹且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编号并且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分别为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中医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中医护理方案基础上进行穴位贴敷和药物罐的联合治疗护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Lysholm评分及疗效标准。 结果 观察组Lyshol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有效率达到 86.0%明显高于对照组 6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药物罐能有效提高Lysholm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可以纳入中医护理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注射(GVI)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VB)术后非急性症状性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首次行GVI治疗的66例GVB患者,收集性别、年龄、术前Child-Pugh分级、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术前脾脏长径,术前门静脉流速、术前脾静脉流速、术前门静脉宽度、术前脾静脉宽度、治疗次数、注射点数量、硬化剂总剂量及组织胶总剂量等临床及手术资料,根据术后一年内有无发生非急性症状性PVT分成PVT组及非PVT组。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2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GVI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PVT组25例(37.88%),非PVT组41例(62.12%)。两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Child-Pugh分级及硬化剂总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浓度(OR=2.319,95% CI:1.359~3.956)、术前脾脏长径(OR=1.044,95% CI:1.007~1.081)及硬化剂总剂量(OR=1.075,95% CI:1.004~1.152)是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及硬化剂总剂量可预测GVB患者GVI术后PVT发生的风险。GVI术中应尽量减少硬化剂剂量,以降低术后PVT发生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注射(GVI)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VB)术后非急性症状性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首次行GVI治疗的66例GVB患者,收集性别、年龄、术前Child-Pugh分级、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术前脾脏长径,术前门静脉流速、术前脾静脉流速、术前门静脉宽度、术前脾静脉宽度、治疗次数、注射点数量、硬化剂总剂量及组织胶总剂量等临床及手术资料,根据术后一年内有无发生非急性症状性PVT分成PVT组及非PVT组。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2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GVI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PVT组25例(37.88%),非PVT组41例(62.12%)。两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Child-Pugh分级及硬化剂总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浓度(OR=2.319,95% CI:1.359~3.956)、术前脾脏长径(OR=1.044,95% CI:1.007~1.081)及硬化剂总剂量(OR=1.075,95% CI:1.004~1.152)是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及硬化剂总剂量可预测GVB患者GVI术后PVT发生的风险。GVI术中应尽量减少硬化剂剂量,以降低术后PVT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