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通气/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和低剂量CT融合显像(SPECT/CT)在老年人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疑诊肺栓塞并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检查的279例患者资料,其中年龄≥65岁者163例(老年组)、年龄<65岁者116例(非老年组)。以经随访证实正确的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比较分析两个年龄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的诊断效能,以及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老年组同期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CT肺动脉造影(CTPA)者43例,比较分析其肺通气/灌注SPECT/CT与CTPA的诊断效能。结果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6.10%(74/77)、91.86%(79/86)和93.87%(153/163),与非老年组的诊断敏感性96.43%(27/28)、特异性94.31%(83/88)和准确性94.83%(110/1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409、0.116,P=1.000、0.522、0.733)。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4.42%(65/77)、63.95%(55/86)和73.62%(120/163),与肺通气/灌注SPECT/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3例均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及CTPA的老年患者中排除1例CTPA诊断不能确定者,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55%(28/29)、92.31%(12/13)、95.24%(40/42),CTPA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65.52%(19/29)、92.31%(12/13)、73.81%(31/42),两者特异性相同,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2)。结论肺通气/灌注SPECT/CT显像在老年患者中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高,优于CTPA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相位分析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医院核医学科行两日法静息-负荷GMPI的627例受检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GMPI影像及相关参数[相位标准差(PSD)、相位直方图带宽(PBW)、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总负荷积分(SSS)、高峰射血率(PER)、高峰充盈率(PFR)]分析结果。随访至出现MACE(即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GMPI检查后60 d内行晚期血运重建术)。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累积无MACE生存率。结果纳入成功完成随访的受检者共505例,其中男235例,女270例,中位年龄73岁。中位随访时间为55.6(52.0,60.5)个月,发生MACE者54例(10.7%),其中心源性死亡6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7例、晚期冠脉血运重建术21例。MACE组的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无MACE组(χ2值:4.126、6.021,均P<0.05),LVEF、PFR和PER绝对值低于无MACE组(t或z值:6.261、5.683、-4.246,均P<0.05),SSS、PSD、PBW及熵高于无MACE组(t或z值:5.024、5.874、7.119、-6.405,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PBW异常(>80°)、熵异常(>58 J·mol-1·K-1)及SSS ≥12分为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2.795(95% CI:1.259~6.201)、3.213(95% CI:1.468~7.029)、3.640(95% CI:1.999~6.628),均P<0.05]。PSD异常(>26.7°)组、PBW异常组、熵异常组的5年累积无MACE生存率分别为51.2%、63.2%和46.7%,明显低于PSD正常组(92.3%)、PBW正常组(94.2%)和熵正常组(92.8%), χ2值分别为77.768、77.741、117.437,均P<0.05。PBW异常且SSS≥12分的患者5年累积无MACE生存率为31.7%,低于PBW正常或PBW异常且SSS<12分的患者的相应指标(80.1%~94.4%; χ2=185.4,P<0.01);熵和SSS联合分析也有类似结果。结论GMPI相位分析获得的左心室PBW及熵是预测冠心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GMPI相位分析有很好的冠心病危险度分层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9Tcm-二巯基丁二酸(DMSA)肾SPECT/CT显像对成人上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间北京医院109例临床疑诊上尿路感染患者[男14例,女95例,年龄23~85(60.0±14.1)岁]的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及临床资料,以临床最终诊断作为诊断标准,分析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并与SPECT显像结果比较;另分析上尿路感染的SPECT/CT影像表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诊断方法间的差异。结果109例患者中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诊断上尿路感染91例,其诊断上尿路感染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6/86)、78.26%(18/23)、94.51%(86/91)、18/18、95.41%(104/109);同机低剂量CT的应用使SPECT/CT显像的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SPECT显像[52.17% (12/23),P=0.014],并有5.81%(5/86)的患者借助于同机CT发现了上尿路感染的病因。29.41%(10/34)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SPECT/CT显像可见典型肾瘢痕征象;剔除典型肾瘢痕患者后,急性、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肾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2个者分别为11.54%(6/52)和37.50%(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P=0.008)。结论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对成人上尿路感染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与99Tcm-DMSA肾SPECT显像相比,SPECT/CT显像能有效提高特异性,探查尿路梗阻、结石等上尿路感染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性切除术术前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6年8月间北京医院收治的70例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前1个月内行18F-FDG PET/CT显像的初诊NSCLC患者资料,其中男35例,女35例,中位年龄64岁。分析患者肺癌原发灶及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的PET/CT影像学征象[原发灶大小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纵隔或肺门高代谢淋巴结(HML) SUVmax及分布类型]并随访。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期和无进展生存(PFS)期。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随访0.9~8.2年。70例患者中,31.4%(22/70)进展,24.3%(17/70)死亡。对于OS期,术前NSCLC原发灶SUVmax≥10与<10者(4.6和7.6年)、原发灶大小>3 cm与≤3 cm者(4.8和7.4年)、纵隔或肺门HML分布于肺癌同侧与位于双侧或无HML者(4.4和7.4年)、纵隔或肺门HML SUVmax≥5.0与<5.0者(3.8和7.3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0.135~15.238,均P<0.01);上述组别患者PFS期(3.9和6.7年、3.8和6.6年、3.8和6.4年、3.3和6.3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值:8.410~14.600,均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和SUVmax是预测NSCLC术后OS期及P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纵隔或肺门HML分布类型对预测NSCLC的OS期有边际意义(P=0.051)。结论NSCLC根治术术前18F-FDG PET/CT显像中的原发灶大小和SUVmax对NSCLC术后生存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纵隔或肺门HML分布类型对术后NSCLC的预后可能有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密度淋巴结N1、N2期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10月至2017年12月间北京医院118例[男68例、女50例,年龄27~87(65.4±10.8)岁]N0~N2期NSCLC初诊患者。患者均行术前18F-FDG PET/CT检查,检查后1个月内行肺癌切除并局部淋巴结清扫手术。将显像结果和清除术切除的肺门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并比较不同密度(钙化、部分钙化、高密度、低+等密度)组淋巴结的转移构成比。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获得诊断不同密度淋巴结N1、N2期转移的淋巴结短径和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界值,并计算诊断效能。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χ2分割)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获得病理结果的433枚肺门纵隔淋巴结中,N0期365枚,N1、N2期淋巴结68枚。钙化组(n=8)N1、N2期转移构成比为0,部分钙化组、低+等密度组的转移淋巴结构成比分别为28.6%(8/28)、20.3%(44/217),均高于高密度淋巴结组[8.9%(16/180), χ2值:7.369、9.945,均P<0.017(χ2分割阈值)];部分钙化组与低+等密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017)。N1、N2期淋巴结的SUVmax高于N0期淋巴结[6.94(4.51,11.36)与2.45(1.93,3.42);z=-10.388,P<0.01]。ROC曲线分析示,肺门纵隔淋巴结N1、N2期转移的SUVmax诊断界值为3.66,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3%、78.9%、80.0%;低+等密度组、高密度组的SUVmax诊断界值分别为3.66、2.79,对应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2%、86.7%、88.0%、64.1%和93.8%、57.9%、61.1%、17.9%,除灵敏度外,其余3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0.724、7.326、32.971,均P<0.01)。将淋巴结短径(短径界值1.0 cm)与SUVmax联合后,低+等密度组的特异性(94.2%)高于单纯应用短径(80.9%)或SUVmax的特异性(86.7%; χ2值:14.048、5.661,均P<0.05);高密度组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单纯应用SUVmax的结果(χ2值:58.043、37.037,均P<0.01)。结论18F-FDG PET/CT对NSCLC低+等密度淋巴结N1、N2期转移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但对部分钙化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有限。将淋巴结短径与SUVmax界值进行联合可提高18F-FDG PET/CT对低+等密度、高密度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特异性或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