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LPL/W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LPL/WM 27,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MYD88 L265P突变结果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男性19,女性8,中位年龄63岁;临床表现多以贫血相关的乏力、疲倦为首发症状。所有病例均侵犯骨髓,11伴有淋巴结肿大,10伴脾大。25分泌单克隆IgM型蛋白,符合华氏巨球蛋白血(WM)诊断标准。组织学形态表现为骨髓或淋巴结中小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弥漫或灶状浸润,表达B细胞标志物,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不表达CD5,极少数表达CD23、CD10,Ki-67阳性指数通常较低。MYD88 L265P突变阳性率为73.9%(17/23)。初次治疗多采用利妥昔单抗与烷化剂、核苷类似物或免疫调节剂联用方案,少数复发或进展患者改用伊布替尼治疗。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168个月,9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血小板减少、β2微球蛋白升高、高危组与疾病复发或进展相关(P<0.05)。高危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中危组(P<0.05)。结论LPL/WM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MYD88 L265P突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并非特异性诊断指标,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清IgM蛋白水平、免疫表型等情况综合判断。LPL/WM总体预后好,但仍有少数高危患者进展迅速,因此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需准确诊断、及时治疗。

  • 标签: 淋巴瘤 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 预后
  • 作者: 徐珑 李凯 陈玉 陆朋玮 范艳竹 赵元立 刘伟明 刘佰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7
  •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70,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 1022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70;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 1022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出血患者治疗期间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2单纯创伤性颅内出血(排除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胸部螺旋CT断层扫描评估临床高危或高度疑似VTE的患者,并分为无VTE组和VTE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TE的发生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362单纯创伤性颅内出血患者中,共有160发生VTE,总体发生率为4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59岁,OR=5.316,95%CI: 2.322~11.173;≥60岁,OR=11.221,95%CI:4.935~25.518)、输血治疗(OR=2.396,95%CI:1.413~4.063)是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362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不同的预防VTE措施:其中158(43.7%)主动或被动活动,104(28.7%)穿戴弹力袜,100(27.6%)使用下肢机械间歇气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下肢机械间歇气泵(OR=0.245,95%CI: 0.132~0.452)是预防VTE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创伤性颅内出血患者的VTE发生率较高,是重要的临床并发之一。患者年龄≥40岁、经输血治疗更易发生VTE,尽早使用下肢机械间歇气泵预防,可显著减少VTE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出血,创伤性 颅脑损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手术治疗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对并发的预防作用。方法:收治对象:66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两组各33均是随机分配,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集束化护理,分析其对并发的预防作用。结果:经护理,观察组并发发生率较低,患者对护理的评价也较高(P<0.05)。结论:为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予以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获取患者对护理的高度认可。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下肢骨折 并发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儿童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临床诊疗提供建议。方法选取2020年1~2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发热病房收治的7COVID-19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分析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血液学检验及CT影像学等特征。结果7儿童患者中,男性3,女性4;年龄中位数为8(2.6-14.0)岁;有基础疾病患者2,有家族聚集史患者4,其中有2人为亲兄妹;7患儿均具有高危流行病学史。COVID-19儿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4),咳嗽咳痰(5),其余为无症状患者(2)。患者外周血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减少患者1,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2,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1,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增高3。7COVID-19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均为正常,降钙素原均为正常。儿童患者血清中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血肌酐(Scr)等指标无明显异常。儿童胸部CT结果多以肺叶高密度灶(5)为典型表现,部分有典型的磨玻璃密度影(2)。7儿童患者临床分型:普通型5,亚临床型2。患者经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联合中药方剂对症治疗均痊愈。结论儿童COVID-19以轻型和普通型病例为主,多为家庭聚集性发病,且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预后较好。

  • 标签: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指导下的新生儿疑诊早发型败血抗生素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12-2020.12月我院收治的104疑诊早发型败血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抗生素使用情况,选择2021.1-2021.12月我院收治的104疑诊早发型败血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前瞻性观察抗生素使用情况,如果症状好转且连续两次C反应蛋白(CRP)低于10mg/L,考虑停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感染反复发生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反复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反应蛋白指导新生儿疑诊早发型败血有助于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同时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新生儿 早发型败血症 抗生素 C反应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生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synCRLM)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 172原发性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946,女1 226;年龄为(63±12)岁,年龄范围为21~97岁。观察指标:(1)一般资料分析。(2)临床病理资料分析。(3)synCRLM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剔除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缺失数据后进行synCRLM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3 172病人中,≤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分别为15、82、342、774、965、759、235。青岛市病人2 972,烟台市病人172,威海市病人28;2 972青岛市病人中,市南区422、市北区658、黄岛区457、崂山区144、李沧区188、城阳区205、即墨区252、胶州市221、平度市255、莱西市170。(2)临床病理资料分析:3 172病人中,结肠癌1 639(左半结肠癌972、右半结肠癌667),直肠癌1 533;腺癌2 981,黏液腺癌165,印戒细胞癌10,其他类型(类癌、鳞癌、管状腺癌等)16;高分化腺癌162,高中分化腺癌5,中分化腺癌2 338,中低分化腺癌80,低分化腺癌396,缺失191;肿瘤长径<4 cm 708,≥4 cm 1 957,缺失507;病理学T分期T1~T2期486,T3~T4期2 169,缺失517;病理学N分期N0期1 563,N1~N2期1 062,缺失547;synCRLM阴性2 895,阳性277;无糖尿病2 799,合并糖尿病373;无脂肪肝2 931,合并脂肪肝24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2 989,阳性183。(3)synCRLM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病理学T分期、脂肪肝、HBsAg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相关因素(χ2=7.400、7.577、7.111、4.513、12.125、5.686、5.919,P<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GG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癌胚抗原(CEA)、CA19-9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101、0.807、1.002、1.017、1.023、1.027、1.012、0.686、1.169、1.007、1.004,95%可信区间为:1.048~1.156、0.678~0.960、1.001~1.004、1.011~1.024、1.016~1.031、1.011~1.044、1.009~1.015、0.541~0.869、1.047~1.306、1.006~1.008、1.003~1.00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BsAg阳性、AST、GGT、TC、CEA、CA19-9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503、2.492、1.018、1.007、1.301、1.005、1.003,95%可信区间为:1.038~2.178、1.443~4.304、1.003~1.034、1.003~1.011、1.112~1.522、1.003~1.006、1.002~1.003,P<0.05);淋巴细胞、ALT、TG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777、0.983、0.602,95%可信区间为:0.608~0.993、0.966~0.999、0.421~0.862,P<0.05)。结论男性、HBsAg阳性、AST、GGT、TC、CEA、CA19-9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细胞、ALT、TG是影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synCRLM的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肝转移 同时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6—2019年诊断的6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9岁,男女各3,均因为左心房黏液瘤就诊。病理检查偶然发现在黏液瘤周边可见大的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散分布,可见核分裂象及凋亡细胞,少数坏死。免疫表型为B细胞性(CD20+,CD79α+)、高增殖指数(Ki-67阳性指数>85%)和潜伏Ⅲ型(LMP1、EBNA2、EBER均阳性)的EB病毒感染模式。肿物均行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且未做术后化疗。经随访5~120个月,所有患者情况良好,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性病变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惰性的临床病程。手术完整切除肿物,术后密切随访,暂不行化疗以免过度治疗。

  • 标签: 心脏肿瘤 黏液瘤 纤维素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疱疹病毒4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