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患者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PVP治疗的1 31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相关资料。术后1周及1个月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评分> 4分定义为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根据疼痛缓解情况,将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周,1、3个月和1年进行随访,行X线和MR检查(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压脂像)排除新发OVCF,并同时记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相关信息、麻醉方式、OVCF数量、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影像学数据和其他合并症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接受PVP治疗的1 316例胸、腰椎OVCF患者中60例(4.6%)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满意组患者腰背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残余疼痛,其程度重于满意组,但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量、骨水泥分布情况、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及腰背筋膜损伤与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有关(均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OR=3.577,P=0.029)、合并腰背筋膜损伤(OR=3.805,P=0.002)、骨折椎体数量(OR=3.440,P< 0.001)、骨水泥分布情况(OR=3.009,P=0.013)和合并抑郁症(OR=3.426,P=0.028)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正相关,是其危险因素;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OR=0.079,P< 0.001)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负相关,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OVCF患者术前骨密度低、合并腰背筋膜损伤、多椎体骨折、骨水泥注入量不足、分布不理想及合并抑郁症是PVP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后内侧皮瓣在舌癌切除术后舌体组织缺损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收治18例口腔癌患者,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50(25~67)岁。18例口腔癌患者行半舌切除同期均采用股后内侧皮瓣修复舌体组织缺损。术中切取皮瓣大小4.0 cm×6.0 cm~8.0 cm×15.0 cm,皮瓣血管蒂长度(9.9±1.3)(7.9~12.3)cm,所有患者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记录皮瓣制备、皮瓣成活及供区并发症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舌体形态及供区功能,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W-QOL)分别调查患者术后供区美观满意度和生存质量。结果18例游离股后内侧皮瓣均成活。16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舌体形态良好,大腿供区功能未见明显影响;患者对供区美观满意度较高,VAS评分均大于8,患者咀嚼、吞咽及语音功能下降,项目评分均值分别为44、58和55分。结论游离股后内侧皮瓣临床成功率高,可以较好恢复舌体外形并有助于舌功能恢复,供区瘢痕隐蔽,是舌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一种较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转移瘤致椎体后壁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的65例转移瘤致椎体后壁骨折患者的资料。男21例、女44例;年龄(70.3±10.8)岁(范围46~90岁);原发肿瘤:肺癌25例,乳腺癌14例,消化系统癌症11例,泌尿系统癌症13例,淋巴瘤1例,卵巢癌1例;部位:T2椎体2例,T5椎体1例,T6椎体1例,T8椎体2例,T9椎体1例,T10椎体5例,T11椎体4例,T12椎体15例,L1椎体12例,L2椎体8例,L3椎体8例,L4椎体4例,L5椎体2例。根据术前CT影像测量椎体后壁破损的面积为s,测量完整椎体后壁的面积为S,后壁破坏率R=s/S,根据R值的大小将椎体后壁破损程度分为:Ⅰ型(R≤25%)21例、Ⅱ型(25%<R≤50%)22例、Ⅲ型(50%<R≤75%)14例、Ⅳ型(R>75%)8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骨填充网袋成形术的疗效。观察骨水泥渗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3.8个月。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32±0.99)分、(4.14±1.06)分、(4.11±0.97)分、(4.3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20,P<0.001);ODI评分分别为69.45%±4.15%、36.65%±3.72%、36.84%±3.38%、37.78%±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88,P<0.001);ADL评分分别为(71.31±12.81)分、(79.85±9.14)分、(78.92±8.95)分、(78.31±8.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20,P<0.001)。Ⅰ~Ⅳ型VAS、ODI、ADL评分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发生渗漏,渗漏率为17%(11/65)。随R值的增大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相应增加,其中Ⅰ、Ⅱ型渗漏率为0、Ⅲ型为7.1%(1/14)、Ⅳ型为38%(3/8)。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感染、神经根症状或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结论骨填充网袋成形术能改善伴椎体后壁破损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恢复一定的功能。椎体后壁破损的程度对手术的疗效无影响,但随着椎体后壁破损程度加大,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风险相应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新型Vessel-X经皮椎体强化系统(Vesselplasty)治疗Kümmell′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2例Kümmell′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43例;年龄(70.94±7.69)岁,年龄范围60~85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PVP组36例,Vesselplasty组26例,所有的患者均完成术后至少1年的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17.55±4.2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Cobb′s角的变化。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截瘫、骨水泥过敏、肺栓塞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41.67%(15/36),Vesselplasty组为11.54%(3/26),后者明显低于前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中,术前,术后1年和两者差值的Cobb′s角分别为(26.23±5.62)°、(17.46±3.01)°和(8.78±4.62)°;在Vesselplasty组中,其分别为(28.74±6.68)°、(16.68±2.79)°和(12.07±5.72)°。两组患者术后Cobb′s角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中,Vesselplasty组中Cobb′s角的改善要优于PV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VP组中,术前VAS为(8.42±1.03)分,术后1周VAS为(3.06±1.01)分,术后1年VAS为(0.81±0.75)分;在Vesselplasty组中,术前VAS为(8.35±1.02)分,术后1周VAS为(2.88±1.11)分,术后1年VAS为(1.04±0.87)分。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VAS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在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组间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sselplasty可以有效地控制椎体内骨水泥的流向和分布,有效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更好的矫正后凸畸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一致感在职业紧张与抑郁间的调节效应。方法于2018年6—9月,采用立意抽样的方式,在上海市主城区(以写字楼、商场、理发店或饭店等服务企业为主)和郊区企业(类型涉及微电子、互联网、服装加工及艺术设计等工厂)抽取非上海户籍流动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共调查了3 034名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 573份。采用患者健康量表(PHQ)、心理一致感量表(SOC)和工作内容问卷(JCQ)对抑郁、心理一致感和职业紧张水平进行评定。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初步分析心理一致感在职业紧张与抑郁间的调节效应关系,并探讨心理一致感的调节效应。结果2 573名研究对象年龄为(28.24±7.33)岁,男性1 281名(49.79 %),抑郁、职业紧张和心理一致感得分分别为6.67±4.74、28.45±4.38和62.02±10.89。抑郁水平与职业紧张正相关(r=0.33, P=0.007),与心理一致感负相关(r=-0.53, P=0.003)。层次回归分析显示,职业紧张与心理一致感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症有关(β=-0.07, P=0.001);Bootstrap分析显示,当心理一致感水平较高时,抑郁症状和职业紧张关联无统计学意义(β=0.04,95%CI=-0.01~0.10),在心理一致感水平较低时,二者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19,95%CI=0.14~0.23)。结论高水平心理一致感在职业紧张与抑郁间具有调节效应,低水平的心理一致感不具有该效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嵴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血管化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 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 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 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在中医内科治疗的过程当中,采取活血化瘀法对于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副作用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0年9月在我院就诊并且接受治疗的60例患有内科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取活血化瘀发治疗以及西医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人数为29例,占比96.6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人数为20例,占比66.67%,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出现了用药副作用的患者为2例,占比6.67%,对照组出现了用药副作用的患者为11例,占比36.67%,研究组患者出现用药副作用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采取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产生的药物副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将其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
简介:摘要通过家系调查、临床检查和遗传学特征分析,对一个鳃-耳-肾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及致病原因进行系统研究。该家系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位先证者均表现为听力损失、鳃裂瘘管、耳前瘘管、肾异常中的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症状,症状轻重不等。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未发现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sanger法基因检测结果显示4位先证者的EYA1基因c.889C>T(p.R297X)突变,为无义突变且均为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指南初步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