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血浆外泌体参与HD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例男性患儿血液样本,将其中7例HD患儿作为实验组,年龄为(18.14±18.17)个月,范围为2~48个月;将年龄范围与实验组患儿相匹配的7例男性非HD患儿作为对照组,年龄为(27.14±13.81)个月,范围为6~48个月。收集14例患儿外周血各8 ml,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后提取外泌体。经过透射电镜观察、样品粒径分析、蛋白指标检测和RNA浓度检测鉴定外泌体后,进行外泌体miRNA测序,最后对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采用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14例样本中均成功分离出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形态完整、球形、大小均一的典型外泌体结构。外泌体粒径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外泌体粒径分别为(144.22±33.98 )nm和(122.99±21.24)n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血浆外泌体浓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血浆外泌体浓度分别为(3.39± 3.90)×109和(3.47±4.04)×1010 Particles/ml,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外泌体蛋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①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外泌体蛋白浓度分别为(0.42±0.17)μg/μl和(0.13± 0.12)μg/μl,对照组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②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外泌体特异性阳性标志物CD9和CD81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阴性标志物IgG基本没有表达。外泌体miRNA测序结果显示:①实验组RNA浓度高于对照组,(0.66±0.54 )ng/µl比(0.24±0.10 )ng/µl,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②共筛选出3个差异性表达的miRNA,包括miR-382上调,miR-29B2和miR-29A下调。运用KEGG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结果显示,miR-382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miR-29A富集于癌症中的蛋白聚糖和Hippo信号通路,而miR-29B2则富集于细胞周期通路。分析miR-382、miR-29B2和miR-29a的靶基因,取完交集后分别得到73、782和770个靶基因。结论HD患儿血浆外泌体中差异性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参与肠神经节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细胞周期等调节,可能与HD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体外对骨巨细胞瘤(GCTB)细胞活性、侵袭能力及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骨科3例GCTB患者的术中肿瘤组织标本,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35岁、40岁、27岁,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均为2级。(1)将GCTB标本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分离、培养、鉴定。(2)将制备好的GCTB细胞分为对照组及4个浓度NCTD组,其中NCTD组分别加入5、10、20、40 μg/mL的NCTD溶液200 μL;对照组加入α-MEM细胞培养基200 μL。培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的细胞形态,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3)将制备好的GCTB细胞分为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采用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9的酶活性,采用DHE染色检测GCTB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采用JC-1染色检测GCT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B细胞淋巴瘤相关蛋白X(Bax)、B细胞淋巴瘤2(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1)GCTB组织标本经体外分离培养、传代后,镜下多为不规则形的间质细胞,细胞核周围CD68表达阳性,提示所提取分离细胞为GCTB细胞。(2)GCTB细胞活性检测,显微镜下观察显示,NCTD对GCTB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随NCTD浓度的增加,细胞逐渐出现皱缩、悬浮,逐渐丧失原有形态;CCK-8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5 μg/mL NCTD组、10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40 μg/mLNCTD组GCTB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100%、76.45%±9.86%、62.34%±10.21%、39.74%±8.36%、25.54%±7.18%,随着NCTD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716, P<0.01)。(3)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能力检测,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侵袭细胞比例分别为49.33%±9.84%、32.84%±2.73%、8.34%±1.4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34, P<0.01)。细胞凋亡检测,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73%±0.05%、14.23%±0.85%、51.21%±10.47%,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183, P<0.01)。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的检测,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223、30.841, P值均<0.01)。GCTB细胞ROS水平检测,随着NCTD浓度的增加,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GCTB细胞中ROS的水平明显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GCT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检测,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GCTB细胞胞膜电位的红/绿光强度比分别为2.01±0.11、1.27±0.07、0.79±0.1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641, P<0.01)。凋亡相关蛋白检测,对照组、5μg/mL NCTD组、20μg/mL NCTD组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则逐渐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NCTD可显著抑制GCTB细胞的体外活性,增加细胞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活性氧水平、调整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CBCT图像中肿瘤与周围组织对比度低的缺点,研究一种适合于CBCT图像中中心型肺癌的自动分割方法。方法收集221例中心型肺癌患者,其中176例行CT定位,45例行强化CT定位。将强化CT图像分别设置为肺窗和纵隔窗,并与首次CBCT验证图像进行弹性配准获得配对数据集;然后将配对数据集传入cycleGAN网络进行风格迁移,使得CBCT图像可分别转化为肺窗和纵隔窗下的"强化CT";最后经风格迁移后的图像被载入UNET-attention网络对大体肿瘤体积进行深度学习。通过戴斯相似性系数(DSC)、豪斯多夫距离(HD)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分割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经风格迁移后肿瘤与周围组织对比度明显增强,采用cycleGAN+UNET-attention网络的DSC值为0.78±0.05,HD值为9.22±3.42,AUC值为0.864。结论采用cycleGAN+UNET-attention网络可有效对CBCT图像中中心型肺癌进行自动分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治疗难治性跖筋膜炎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采用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治疗的28例30足难治性跖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13足,女15例17足;年龄22~57(40±11)岁。症状持续时间8~24(17.0±4.6)个月。观察项目:(1)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症状缓解情况等;(2)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跟痛评分(CS),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手术治疗的功能效果。结果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24(16.9±3.7)个月。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伤口及神经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存在足跟部内侧疼痛症状,足趾及踝关节运动理想,无挛缩或畸形。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侧足跟部的VAS、CS、AOF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末次随访患侧足跟部的VAS评分为0分,CS评分为(96.2±4.7)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95.1±4.5)分,获得优27足、良3足,优良率100%。结论对于难治性跖筋膜炎患者,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是临床治疗中可供选择的一种疗效较为满意的微创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2种技术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生殖细胞肿瘤(GCT)放疗中的海马保护和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接受全CNS放疗的12例GCT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患儿4例、女性患儿8例,年龄7~14岁,中位年龄11岁。对所有患儿进行靶区及周围危及器官的勾画,分别设计VMAT计划和IMRT计划,处方剂量30 Gy,每次3 Gy,共照射10次。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获取各剂量学参数并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靶区及周围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通过比较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长评估计划实施效率。结果VMAT和IMRT 2种技术均能得到较好的靶区剂量学分布。VMAT技术的靶区均匀性略优于IMRT技术,均匀性指数分别为0.11±0.02和0.14±0.0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2,P<0.001)。VMAT和IMRT2种技术的左海马最大照射剂量分别为(15.99±0.70)Gy和(21.21± 1.07)Gy、右海马最大照射剂量分别为(16.13±0.58)Gy和(21.35±0.69)Gy,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22、-21.628,均P<0.001),VMAT技术在海马保护上达到了剂量限制要求。VMAT技术在周围危及器官保护方面较IMRT技术优势明显,除双肺外,在眼晶状体、甲状腺、肾脏保护方面VMAT技术全面优于IMRT技术,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98~-2.231,均P< 0.05 )。VMAT技术在治疗效率方面同样优于IMRT技术,VMAT的机器跳数为1 749±95、治疗时长为(354±31)s,均仅为IMRT技术的40%左右,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83、-22.790,均P<0.001)。结论在儿童CNS GCT放疗中,VMAT技术能够在保护海马的情况下实现更好的靶区均匀性,同时在周围危及器官保护和治疗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淋巴瘤基因克隆重排毛细管电泳法判读困难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组织学确诊为淋巴瘤且经毛细管电泳重排检测查见低扩增峰造成判读困难的病例,使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并对比二者结果。结果IgH克隆性重排检测24例,二代测序检出15例(62.5%,15/24),毛细管电泳检出3例(12.5%,3/24);IgK克隆性重排检测22例,二代测序检出13例(59.1%,13/22),毛细管电泳检出10例(45.5%,10/22);TRG克隆性重排检测27例,二代测序检出14例(51.9%,14/27),毛细管电泳检出6例(22.2%,6/27)。结论毛细管电泳和二代测序都可有效分析基因克隆性重排,当毛细管电泳检测低水平克隆病例判断困难时,可采用二代测序分析具体重排序列占比,进一步明确基因重排克隆的情况,为淋巴瘤病理诊断提供更多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