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TSM)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改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由笔者进行显微手术的156例TS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记录、出院记录、随访记录等,测量术前视力、视野及术后改善情况。根据CT和MRI的表现,将其分为巨大、大、中、小四型,分析讨论TSM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TSM最常见的症状是非对称性视觉障碍,本组术前视力<1.0者,占96.8%,非对称性视力障碍占84.1%;62.2%的肿瘤侵入视神经管内。术前有302只眼视力<1.0,占96.8%,术后218只眼(69.87%)视力改善,64只眼(20.51%)维持术前水平,30只眼(9.62%)恶化。术前73例患者(46.8%)的影像提示视神经管受累,术中探查共有97例视神经管内有肿瘤侵袭(62.2%,97/156)。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从1个月~5.3年(中位数21个月)。术后视力改善共218只眼(69.87%),64只眼(20.51%)维持术前水平,30只眼(9.62%)恶化。本组患者随访3个月~7.4年,肿瘤的切除程度Simpson Ⅰ~Ⅱ 145例,其中视力改善101例(69.66%);Simpson Ⅲ~Ⅳ 11例,其中视力改善8例(72.73%)。结论不对称性视觉功能障碍是TSM最早期,也是最常见的症状。肿瘤往往累及视神经管,这也是TSM术前评估的重点。
简介:摘要内听道脑膜瘤(IAC-M)是桥小脑角脑膜瘤的特殊类型,起源于内听道内的硬膜,主体位于内听道内。术前准确鉴别IAC-M较困难,这是因为内听道的脑膜瘤十分罕见,大部分为个案报道,且报道的IAC-M术前均被误诊为前庭神经鞘瘤,因此术前对于脑膜瘤和听神经瘤的区分很重要,因为肿瘤类型不同,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策略的制定不同。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是IAC-M的理想入路,为了降低复发的风险,术中需扩大开放内听道,广泛切除肿瘤,包括肿瘤累及的硬脑膜和骨质。本文就IAC-M的诊断和手术策略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内听道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肿瘤全切除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内听道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分析其手术要点。结果4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得全切除,其中1例肿瘤硬膜起源于内听道口的外侧壁(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3例肿瘤起源于内听道内的硬脑膜,硬膜附着延伸至内听道腹侧(Simpson分级Ⅱ级切除)。3例患者的面神经和耳蜗神经均被解剖分离保护,另一例患者仅解剖保留面神经。2例术前听力分级为H2级、H3级的患者,术后听力分级分别为H3级和H4级,另2例术前听力H5级的患者术后听力仍为H5级。3例患者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为90分,1例为70分。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是内听道脑膜瘤显微外科切除术的理想入路。手术应以保护面、听神经为前提,以广泛切除肿瘤为目的,包括肿瘤累及的硬脑膜和骨质,以减少复发的机会,改良内听道开放的宽度是必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与车载头部扫描结果。方法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661例次,其中ICU床旁扫描27例次(ICU组),车载扫描634例次(车载组)。统计2组受检者诊断阳性率,并从车载扫描者中随机选择30例次与ICU床旁头部扫描27例次对比分析成像质量及运动伪影发生率、检查时间及辐射剂量值等。结果ICU组移动CT头部扫描27例次,均为阳性诊断,车载组634例次,阳性诊断419例。ICU组(27例次)和车载组(30例次)成像质量良好,颅底层面发生线状运动伪影ICU组为7.41%,车载组为16.67%。ICU组床旁扫描耗时最短10.6 min,最长19.4 min,平均15.68 min。车载扫描耗时最短15.9 min,最长37.4 min,平均26.40 min。16排移动CT成人头部扫描的有效容积剂量CTDIvol为(34.55±4.08)mGy,有效剂量为(0.80±0.06)mSv。结论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扫描和车载扫描成像质量可靠,检查耗时短,辐射剂量低,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