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清代经筵讲论是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核,是古代礼仪制度嘉礼一种习礼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御前讲席而被视为官方正学,是“术”而非“学”,从而被排斥在主流学术之外。其实,经筵讲论本身具有传统儒学与经学双重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儒学与经学一种外延和互补,所以官方正学也是一种学术体现。它既是清代礼制文化政策一个重组成部分,也是清代学术多变主要动因。

  • 标签: 清代 经筵讲论 学术
  • 简介:《周易》虽然被认为是卜筮之书,但是书中却记录有大量古代礼仪场景与活动,而这些礼仪场景与活动,彰显了先人祭祀礼仪与天子之孝、朝聘礼仪与敬让之孝、丧葬礼仪与事亲之孝等各个层面的孝道观念,从而丰富了《周易》所具有的礼仪属性与孝道思维。

  • 标签: 《周易》 礼仪 孝道
  • 简介:文章认为焦循通过"旁通"、"当位失道"、"时行"、"八卦相错"、"比例"五图,编织了一套表现为象数形式逻辑类比推理思想构架,并将自己道德理想尽数纳入构架之中.这样,焦循一方面确立了研究易学方法论,另一方面也具有以"旁通"为主体哲学意义.焦循易学方法论,标志着清代中期易学重要转向,它已迈出象数与义理诠释易学旧轨.然而将易学探求严格限定在各种法则框架之内,因而也就混淆了易学象数系统与义理系统各自独立性.因此,易学哲学意义也就被逻辑推理工具价值所取代.

  • 标签: 焦循 易学 易图略 方法论
  • 简介:论文分“四圣同言说”、“忠恕一贯论”、“迁善改过说”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清代著名易学家焦循“假卜筮而行教”易学观。论文指出:一,焦循认为元、亨、利、贞为易学之本,是“羲、文、周、孔”四位圣人思想核心,同时也是焦循本人追求四个道德理想。二、焦循研究易学,旨在恢复儒家仁义道德正统地位,以儒家理论排斥朱儒义理之学,将自己道德学说融入易学之中。三、焦循将易学变通思想概括为一个。迁善改过”过程,那么就必须透过《周易》占卜形式来发挥教化人作用。因此,焦循迁善改过说客观上仍是以儒家伦理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

  • 标签: 焦循 儒家 易学 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