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脑膜炎并发脑积水临床特点,分析化脓脑膜炎并发脑积水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21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所收治化脓脑膜炎并发脑积水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外,在同期病原菌培养阳性但无脑积水新生儿化脓脑膜炎患儿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对照组,与病例组按2 ∶1比例。比较分析两组病原菌分布特点、颅脑影像学检查和治疗转归等,并预测发生脑积水高危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33例,对照组66例。33例病例组患儿中,27例有明确病原学结果,其中革兰阴性菌20例(74.1%),革兰阳性菌7例(25.9%)。33例病例组患儿确诊脑积水时间为起病后13.0(5.5,28.5) d,其中非手术治疗26例,手术治疗7例。病例组治愈率为42.4%(14/33),低于对照组72.7%(4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3,P=0.003)。单因素分析发现,病例组脑脊液蛋白质>3 g/L、脑脊液葡萄糖<2 mmol/L、惊厥、中枢呼吸衰竭、颅内出血、脑软化发生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72、12.04、19.04、5.73、11.85、17.48,均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惊厥[比值比(odds ratio,OR)=4.4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91~18.363, P=0.037]、颅内出血(OR=8.031, 95%CI 1.894~34.059, P=0.005)、脑软化(OR=35.189, 95%CI 2.954~419.150, P=0.005)是新生儿化脓脑膜炎并发脑积水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化脓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常见,合并惊厥、颅内出血、脑软化是化脓脑膜炎患儿并发脑积水重要预测因素。

  • 标签: 婴儿 脑膜炎,细菌性 脑积水 危险因素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消退素D1(resolvin D1,RvD1)在新生儿化脓脑膜炎(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NPM)中变化及意义。方法前瞻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怀疑NPM患儿,均在应用抗生素前行脑脊液检查,根据最终诊断分为NPM组和非NPM组;NPM组再根据治疗后7~10 d临床症状及复查脑脊液结果分为好转组和非好转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TNF-α和RvD1水平,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PM组23例(其中好转组18例,未好转组5例),非NPM组30例。NPM组治疗前脑脊液TNF-α及RvD1水平均高于非NPM组[TNF-α:(0.263±0.088) pg/ml比(0.087±0.001) pg/ml,RvD1:(2.017±0.171) pg/ml比(0.563±0.048) pg/ml](P<0.05)。治疗7~10 d后,NPM组中好转组TNF-α和RvD1较前下降[TNF-α:0.083(0.078,0.111) pg/ml比0.122(0.098,0.214) pg/ml;RvD1:1.242(0.740,2.098) pg/ml比1.791(1.371,2.804) pg/ml](P<0.05),未好转组较前上升[TNF-α:2.239(1.309,2.806) pg/ml比0.102(0.100,1.312) pg/ml;RvD1:2.614(1.265,2.940) pg/ml比0.139(0.103,0.276) pg/ml](P<0.05)。NPM组中好转组TNF-α复查结果低于非NPM组治疗前,RvD1高于非NPM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脑脊液TNF-α及RvD1水平对NPM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脑膜炎,细菌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消退素D1 脑脊液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气管导管内腔表面细菌生物膜(endotracheal tube-bacterial biofilm,ETT-BF)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之间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采取气管插管留置时间≥48 h新生儿30例,根据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分为A组(2~6 d)13例、B组(7~14 d)9例和C组(>14 d)8例。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下ETT-BF形态,分析3组患儿VAP发生率,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菌株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性。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提示气管导管留置达3 d可在气管导管内腔表面观察到片状基质物,留置4 d可见球菌黏附,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细菌生物膜结果趋近完善。30例新生儿中,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达23.3%(7/30),均为革兰阴性菌。A组无患儿发生VAP,B组有2例VAP患儿,C组有5例VAP患儿,3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P=0.004)。不同气管导管留置时间下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598)。13例A组患儿中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者7例,主要为革兰阳性菌,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逐渐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7例VAP患儿中,5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与其对应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一致,分别为液化沙雷菌、产酸克雷伯菌、黏质沙雷菌、脑膜脓毒性黄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且菌株耐药性一致。结论早期ETT-BF定植菌可能来自上呼吸道,较少发生迁移引起VAP,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患儿VAP发生率升高,气管导管表面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可发现同一病原菌,具体病原菌来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 标签: 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膜 菌群多样性 抗药性 肺炎,呼吸机相关性 新生儿
  • 简介: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产医学重要研究课题,动物模型在探索该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最常用造模动物是鼠、猪、羊,常用造模方法包括颈总动脉血流阻断合并缺氧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单纯缺氧法、宫内窘迫法及感染合并缺氧缺血法等,建模后可通过直接观察、组织形态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等手段来评价损伤程度与药物疗效。本文主要围绕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种类、建模方法和建模后评价3方面综述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缺氧缺血,脑 动物模型 造模方法 造模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特殊面容合并多发畸形患儿遗传学病因并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相关。方法选取2020年11月4日因"孕妇胎膜早破、双胎妊娠(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妊娠期糖尿病"于孕34+6周自然分娩出生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常规G显带方法分析患儿染色体核型,再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患儿拷贝数变异(CNVs)情况。结果患儿为男性,顺产出生,表现为特殊面容、尿道下裂、隐睾、四肢肌张力低等。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del(3)(p26),高通量测序结果提示染色体3p26.3-p25.3 (60 000-9 860 000)存在约9.80 Mb缺失,共涉及33个蛋白编码基因。结论3p26.3p25.3缺失可能是患儿致病原因,需对其进行持续随访,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3p26.3p25.3缺失 SETD5基因 拷贝数变异 特殊面容 多发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