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萨提亚模式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PCI患者心理、应对方式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10例老年冠心病PCI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萨提亚模式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及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HAMA、HAMD、消极应对、LVE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积极应对评分、LVEF及6-MW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PCI患者给予基于萨提亚模式心理干预,可显著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应对方式和心功能,有助于患者PCI术后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技术(CEUS)对心脏占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心脏占位的45例患者,进行心腔显影(CVO)及实时灌注显影(RTPI),并将CEUS结果与心脏磁共振、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术后病理、随访期间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占位性质特征。结果心脏占位性质构成比分别为:血栓44.4%(20/45),肿瘤44.4%(20/45),其他11.1%(5/45)。CEUS诊断心腔内占位的准确性显著高于TTE,CEUS诊断不同占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血栓:95.0%(19/20)、92.0%(23/25)、93.3%(42/45)、90.5%(19/21)和95.8%(23/24);(2)良性肿瘤:81.3%(13/16)、96.6%(28/29)、91.1%(41/45)、92.9%(13/14)和90.3%(28/31);(3)恶性肿瘤:75.0%(3/4)、97.6%(40/41)、95.6%(43/45)、75.0%(3/4)和97.6%(40/41)。结论CEUS可快速、安全、准确地判断心脏占位性质,对鉴别血栓和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和观察整形外科缝合技术在面部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120例面部外伤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修复组,每组患者60例。修复组采取整形外科缝合技术,配合积极治疗对策,对照组采取常规缝合技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患者一些治疗指标,如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其治疗后创面的愈合效果等。结果:经过差异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修复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较短,创面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整形外科缝合技术修复面部创伤具有一定的优势,手术时间段,出血量较少,且降低手术危险率,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程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采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的7例FraserⅡ型浮膝损伤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30~82岁,平均52岁;7例患者均为浮膝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其中FraserⅡA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干骨折)5例,ⅡC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髁骨折)2例。应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分别闭合复位股骨及胫骨平台骨折,微创置入内固定物。记录手术时间、单个切口平均长度、失血量、透视次数等数据。随访拍摄患者下肢正、侧位X线片,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7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87.2 min,单个切口长度平均为2.8 cm,失血量平均为471 mL,透视次数平均为37次。所有患者术后X线均显示骨折对位及力线良好,关节面平整。7例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21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8周。末次随访时患者HSS评分结果显示:优6例,良1例。结论采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可分别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侧骨折及胫骨侧骨折,可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
简介:摘 要 : 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分析虚拟化技术在数字化医院中的核心优势以及该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现硬件资源整合和部署,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打造一个低成本、高可用、高性能、易扩展的一体化数据中心架构体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1月— 2018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0岁[(37.2±13.4)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4.6~14.0 cm[(8.6±2.8)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引导控制搬移骨块的力线。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患肢力线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系统评定骨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CS)评价生活质量,并与我国人口常模比较。结果患者外固定架去除后随访12~37个月[(29.9±4.4)个月]。创面在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须皮瓣转移手术。外固定时间为242~801 d[(436.5±154.6)d],EFI为35.7~60.5 d/cm[(50.6±6.2)d/cm]。1例患肢残留成角畸形,其余均力线恢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无感染复发。ASAMI评分骨愈合优良率88%,功能优良率94%。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2个问题、7个障碍、1个后遗症。SF-36中PCS为(85.8±11.6)分,MCS为(69.6±11.1)分;与我国人口常模[PCS(87.6±16.8)分;MCS(78.8±15.4)分]相比,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可实现创面和骨折愈合,控制感染,恢复良好的患肢力线,虽然伴有一些并发症和心理影响,但可恢复患肢生理功能,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1例存在艾滋病基础且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表现为肺弥漫性磨玻璃样病变的患者,入院时考虑为肺孢子菌肺炎,但治疗效果欠佳。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出新生隐球菌与卡氏肺孢菌序列。经过联合抗肺孢子菌和抗隐球菌治疗,患者逐渐恢复。提示艾滋病患者需要警惕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在该类人群病原学诊断中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