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106例癫痫患儿,参照密封信封法的随机分配法将入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托吡酯治疗,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的癫痫发作次数,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脑电波背景活动和血清生化指标,评价两组患儿的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45%,49/53)高于对照组(75.47%,40/53),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儿的癫痫发作次数逐渐减少(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少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α波减少>0.5 Hz发生率、θ波增加率及δ波增加率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神经肽Y(NPY)、甘丙肽(GA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9% (8/53),对照组为13.21%(7/53),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疗效显著,能明显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改善其脑电波背景活动,有效降低血清NPY、GAL及BDNF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慢性呼吸衰竭治疗中采取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补肺汤方案的价值作用。方法:将2021年9月到2022年9月期间院内的68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纳入研究范围,随机编号后按照计算机随机抽取方式设置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方式开展治疗工作)、观察组(采取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补肺汤方案开展治疗工作),观察并比较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满意度。结果:将两组接受不同治疗后相关数据信息输入到统计学系统中,处理结果P值<0.05,差异显著,观察组肺功能相关指标、总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满意度等数据信息均明显比对照组更具优势。结论:在慢性呼吸衰竭治疗中采取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补肺汤方案能够对患者肺功能产生积极影响,将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为患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护理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协同护理模式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居家应用无创通气的效果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8月-2018年2月于我院出院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按照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实验组(采用协同护理模式),统计两组患者半年来急性发作的次数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根据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无论是在病情急性发作的次数方面,还是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居家应用无创通气时,给予协同护理模式,可以减少患者病情急性发作的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在海水淹溺引起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人工海水(seawater, SW)分别刺激Raw264.7细胞8、24和72 h,将这些细胞分为对照组、SW 8 h组、SW 24 h组和SW 72 h组,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细胞凋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和HO-1蛋白含量。肺泡巨噬细胞条件性Hmox1基因敲除Hmox1flox/floxCre+/-Hmox1-/- (HO-1M-KO)小鼠随机分为HO-1flox/flox对照组、HO-1flox/flox SW 24 h组、HO-1M-KO对照组和HO-1M-KO SW 24 h组(每组n=6)。小鼠置于镂空的容器中,置于水深6 cm、温度(25±2)℃的人工海水中28 s,建立小鼠海水淹溺性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模型。淹溺24 h后取材进行肺泡灌洗,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细胞总数和蛋白浓度,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肺组织中iNOS的蛋白含量。结果海水刺激Raw264.7细胞后不规则细胞增多,细胞数量减少;对照组、SW 8 h组、SW 24 h组和SW 72 h组的凋亡率分别为(5.99±0.23)%、(16.71±1.16)%、(41.80±2.50)%和(77.84±1.59)%,凋亡率随淹溺时间增加(P<0.01)。对照组、SW 8 h组、SW 24 h组和SW 72 h组细胞中HO-1蛋白含量分别为(1.07±0.06)、(1.42±0.01)、(2.77±0.22)和(0.99±0.10),SW 8 h组和SW 24 h组的HO-1蛋白含量高于其他2组(P<0.05)。对照组、SW 8 h组、SW 24 h组和SW 72 h组细胞中iNOS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4±0.10)、(3.44±0.32)、(1.52±0.09)和(2.26±0.11),SW 8 h组、SW 24 h组和SW 72 h组iNOS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是SW 24 h组相较于SW 8 h组,HO-1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iNOS表达量下降(P<0.01)。HO-1M-KO小鼠淹溺后肺组织损伤明显加重,肺泡腔塌陷、缩小,肺泡腔内出血,肺泡间隔明显增厚,炎性细胞浸润,BALF中的细胞数量和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iNOS含量显著上升(P<0.01)。结论HO-1可通过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减轻海水淹溺引起的小鼠ALI。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芩苷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老年人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收治的老年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黄芩苷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两组治疗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变化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4.29±10.34)U/L]、总胆红素(TBiL)[(14.36±2.78)μmol/L]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6.89±9.09)U/L]均低于对照组的(46.39±8.98)U/L、(19.83±2.34)μmol/L和(54.21±14.2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92、10.210、6.946,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Ⅳ型胶原(Ⅳ-C)[(74.35±12.41)μg/L]、Ⅲ型前胶原(PC Ⅲ)[(81.23±14.43)μg/L]、透明质酸(HA)[(85.42±10.28)μg/L]和层粘连蛋白(LN)[(98.93±14.35)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95.46±18.29)μg/L、(97.27±16.56)μg/L、(114.38±21.37)μg/L和(137.42±18.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8、4.953、8.283、11.313,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73.24±8.98)ng/L]和白细胞介素8(IL-8)[(0.29±0.05)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94.24±16.46)ng/L和(0.42±0.06)μg/L,而白细胞介素10(IL-10)[(45.39±6.57)μg/L]高于对照组的(36.25±8.1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96、11.289、5.935,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68.92±3.13)%]、CD4+[(42.21±2.15)%]和CD4+/CD8+[(1.62±0.17)]均高于对照组的(64.21±2.76)%、(37.89±3.03)%和(1.37±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55、7.886、8.148,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30%)高于对照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5,P<0.05)。结论黄芩苷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老年乙肝后肝纤维化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炎性反应以及改善免疫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心血管病科的护理工作,探究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进行相关的人为干预,用切实可行的对策减少风险,为心血管病科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的对象是不同阶段来我院进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主要选择 180名病人,随机将这些病人分为两组,其中 90名病人接受护理风险管理,被称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另一组的 90名病人不进行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进行本次研究之前,需经得病人家属的同意才能进行。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心血管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风险事件的情况进行对比,并比较不同管理模式下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结果 两组病人进行不同的护理管理,实验组病人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明显要比参照组低,实验组病人更满意心血管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护理质量更优越,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心血管病科护理工作中强化风险管理,能有效控制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情况,同时还能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应该在心血管病科的管理中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心血管病科的护理工作,探究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进行相关的人为干预,用切实可行的对策减少风险,为心血管病科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次试验研究的对象是不同阶段来我院进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主要选择180名病人,随机将这些病人分为两组,其中90名病人接受护理风险管理,被称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另一组的90名病人不进行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进行本次研究之前,需经得病人家属的同意才能进行。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心血管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风险事件的情况进行对比,并比较不同管理模式下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结果两组病人进行不同的护理管理,实验组病人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明显要比参照组低,实验组病人更满意心血管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护理质量更优越,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病科护理工作中强化风险管理,能有效控制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情况,同时还能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应该在心血管病科的管理中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