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大胎儿肝血管瘤(giant fetal hepatic hemangioma,GFHH)的临床特征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8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生后接受保守观察或治疗并至少随访1年的GFHH患儿。收集这些患儿出生前后的资料,分析GFHH的特征(大小、位置和病变类型)、患儿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结果最终纳入22例患儿。(1)22例患儿中,男性17例(77.3%),女性5例(22.7%);首次B超诊断GFHH的胎龄为(35.0±2.8)周,范围为30~40周+1;出生胎龄为(38.9±1.5)周,范围为33周+4~40周+3;早产1例(4.5%)。15例(68.2%)经阴道娩出,7例(31.8%)因“胎儿窘迫”剖宫产娩出。22例患儿中,21例(95.5%)为局灶型,1例(4.5%)为多发型。22例胎儿期接受2.5次(2~4次)B超检查,发现血管瘤直径呈现随胎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至出生时达到最大[56 mm(42~99 mm)]。9例(40.9%)患儿经超声诊断为GFHH,12例经MRI诊断为GFHH。其中6例超声和MRI均分别诊断为GFHH。其余病例的超声或MRI均表现为占位性病变。(2)10例患儿仅接受随访观察(保守组),12例患儿接受药物治疗(治疗组)。治疗组患儿血小板减少的比例明显低于保守组(7/12与0/10,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4)。保守组患儿无合并心功能异常或肺动脉高压;治疗组2例合并肺动脉高压。2组患儿的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随访3.3年(1.2~7.0年),所有患儿均存活。保守组均未转行药物治疗,该组1例于2岁时病灶完全消退,其余9例病灶部分消退。治疗组12例均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其中3例治疗早期联合使用地塞米松,2例患儿同时使用雷帕霉素,2例患儿因早期病灶逐渐增大,接受了介入治疗。结果该组2例患儿分别于1.7及5.5岁时病灶完全消退,其余10例病灶部分消退。结论GFHH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增长。部分患儿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不典型。对于生后无症状的患儿可考虑仅随访观察。而对于出现呼吸困难、腹部膨隆(呕吐)等症状、伴或不伴异常检验结果的患儿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仍无效,可行介入治疗。GFHH患儿多可存活,长期疗效较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中胚叶肾瘤(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CMN)的产前诊断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监护室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产前超声发现胎儿肾脏肿物、生后手术病理确诊为CMN的患儿,记录并分析患儿围产期信息、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对所获得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例CMN患儿,孕母年龄(29.9±1.5)岁;产前超声首次发现时孕周(33.7±9.7)周;羊水增多2例,剖宫产7例;男7例,女3例;早产5例;出生体重(2 598±196)g;左肾6例,右肾4例;肿瘤最大直径(5.8±0.4)cm(3~9 cm);所有患儿生后均行腹部CT检查,7例患儿术前出现耐药性高血压,1例高血钙,2例血尿。10例患儿均在新生儿期行根治性瘤肾切除手术,平均手术日龄20.1 d。根据国际儿童肿瘤协会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1例。术后病理示:经典型5例,细胞型1例,混合型4例。术后每3~6个月随访,最长随访至5岁7个月,所有患儿均无复发及转移存活至今。结论CMN是新生儿良性肾脏肿瘤,产前超声可发现肾脏肿物,但难确诊。根治性瘤肾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案,总体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实施的冠脉介入术后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本研究纳入24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干预组,每组120例。常规护理组接受标准术后护理和药物治疗,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个性化疼痛管理、强化生命体征监测、早期活动指导、营养支持、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观察指标包括术后30天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次要观察指标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MACE发生率为4.17%,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2.50%(P<0.05)。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疼痛评分,干预组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STEMI患者冠脉介入术后的MACE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