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身关节过度活动(GJH)患者平地行走及下坡步行时膝关节步态图特征。方法招募18~24岁健康大学生志愿者(排除膝关节外伤史等),分为全身关节过度活动组(GJH组,Beighton评分5分,21人)和正常组(49人)。采集性别、身高、体重等信息,使用国际膝关节评分(IKDC)2000、Lysholm评分等问卷调查膝关节功能,测量Beighton评分系统的指标。采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量受试者平地行走和下坡步行时的膝关节运动学参数。结果屈伸自由度上,平地行走时GJH组和正常组无明显差异,但在下坡步行时,在摆动相GJH组较正常组表现出更大的屈曲角度,最大屈曲角度:(67.40±5.48)°vs (62.27±6.57)°(t=-2.961,P<0.01)。与正常组相比,在内外旋和前后位移自由度上,无论是平地行走还是下坡行走,GJH组均表现出较大的外旋角度和前向位移,平地支撑相中期12%前后位移:(0.73±0.45)mm vs(0.23±0.27)mm(t =-4.713,P<0.001),且在下坡行走时,外旋角度和前向位移,支撑相中期12%前后位移:(0.78±0.62)mm vs (0.20±0.36)mm(Z=-3.873,P<0.001),增大更明显。结论GJH患者在下坡步行时表现出更明显的步态参数的变化,以适应功能需求更高的下坡运动,可能是由膝关节周围肌肉来代偿的。针对步态参数的异常,可通过步态再训练及关节稳定性训练,以增强关节过度活动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从而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通人、运动员和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平地步行时的膝关节步态图特征,探讨可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潜在运动学指标。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招募在校大学生78名,包括39名普通大学生(普通人组)和39名大学生运动员(运动员组),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招募26例ACL损伤患者(患者组)。普通人组男20例,女19例;中位年龄为19(18,21)岁;运动员组男22例,女17例;中位年龄为19(18,20)岁;患者组男23例,女3例;中位年龄为20(19,20)岁。利用便携式膝关节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受试者在跑步机上以3 km/h速度行走时的膝关节步态图,比较3组受试者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内外旋角度、屈伸角度和胫骨相对股骨的前后、内外、上下位移等。结果3组受试者之间除性别外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受试者整个步态周期内(1%~100%)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承重反应期(9%~10%)的膝关节内外旋角度、支撑相和摆动相(1%~27%、29%~100%)的膝关节屈伸角度、承重反应期(1%~3%)和摆动相末期(96%~98%)的前后位移、支撑相中期(15%~19%)、末期(29%~33%、36%~43%)和摆动相(68%~94%)的上下位移、支撑相中期至摆动相中期(12%~82%)的内外位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人组、运动员组受试者的最大内外翻角度(-10.89°±4.55°、-12.20°±4.38°)显著大于患者组(-5.44°±3.72°),普通人组受试者支撑相中期内外位移[3.69(0.13,7.25) mm]显著大于运动员组、患者组受试者[-0.59(-6.65,5.24)、0.96(-1.54,3.89)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运动员的步态与普通大学生、ACL损伤患者的步态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内外翻角度和内外位移指标可作为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遴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