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全球垃圾问题日益加剧,垃圾分类成为重要的环保任务。本研究结合深度学习与Yolov8图像处理技术,提出创新的智能废旧材料检测方法,通过综述现有智能垃圾分类技术,揭示其在复杂场景中的局限性,并在技术、社会、政策等方面讨论推行智能垃圾分类的可能性。详细介绍了所提方法的模型架构、工作流程、数据收集、训练过程,并通过精度曲线分析展示了模型的高性能。延伸研究验证了模型在多物体检测、各角度准确性方面的出色表现,结合用户调查提供实际应用参考。综合研究结果显示显著进展,为废旧材料处理提供可行解决方案,对未来垃圾分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6 年 1 月— 2017 年 1 月收治的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 100 例,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程度以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人工智能(AI)建立并验证≤20 mm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切除并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20 mm SPN患者279例(338个SPN),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吸烟史、恶性肿瘤史及家族恶性肿瘤史)、影像特征(最大径、最小径、实性占比、体积、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及影像组学特征(最大CT值、最小CT值、平均CT值、中位数CT值、CT值标准差、偏度、峰值、能量、熵)。采用完全随机法将SPN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271个)和验证集(67个)。训练集数据中,首先使用最小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方法对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进行筛选,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20 mm SPN良恶性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实现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最后将测试集数据传入该模型进行验证,绘制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价值。结果训练集中271个≤20 mm SPN,其中良性81个、恶性190个。经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得出年龄、性别、最大径、空泡征、实性占比5个因素为预测最大径≤20 mm SPN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 构建预测模型为:P=ex/(1+ex),x=-2.583+0.027×年龄+1.519×性别+0.127×结节最大径-2.132×实性占比+1.720×空泡征。该模型预测≤20 mm的SPN为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 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82.7%,准确度为82.3%。验证集67个SPN,其中良性22个、恶性45个, 预测模型的AUC为0.882,灵敏度为82.2%,特异度为81.8%,准确度为85.1%。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重合度良好(训练集:P=0.688,验证集:P=0.618)。结论基于AI建立的≤20 mm SPN的良恶性预测模型可获得预测概率并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喉IgG4相关性疾病的患者。患者因"声音嘶哑"发现"喉肿物",多次病理活检均提示为良性病变,然这与患者喉部影像提示"喉肿物侵犯突破甲状软骨板"的恶性征象明显不符。经手术完整切除喉肿物后病理最终诊断"喉IgG4相关性疾病"。明确诊断后于风湿免疫科行激素和环磷酰胺规律治疗,治疗随访未见喉IgG4相关性疾病复发,患者声嘶较术前改善,对治疗效果满意,随访8个月无不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实践中硫酸羟氯喹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长期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的调查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对风湿免疫科门诊或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入选明确诊断并持续服用羟氯喹超过3个月的风湿性疾病患者,详细记录羟氯喹的累积剂量及持续时间,同时记录其相关长期不良反应,并分析比较口服羟氯喹治疗超过3个月的患者用药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变化。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86例风湿免疫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SLE 505例(57.0%)、RA 210例(23.7%)、SS 80例(9.0%),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57例(6.4%)、系统性血管炎12例(1.4%)、MCTD 10例(1.1%)、炎性肌病7例(0.8%)及SSc 5例(0.6%)。在886例患者中181例(20.4%)发生过1种或1种以上不良反应,其中以皮肤黏膜(110例,12.4%)和眼部病变(71例,8.0%)最常见,其他不良反应依次涉及消化系统(27例,3.0%)、神经系统(19例,2.1%)、肌肉骨骼系统(10例,1.1%)及心血管系统(8例,0.9%),但仅有54例(6.1%)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其中24例患者因症状缓解再次加用羟氯喹。886例患者中140例(15.8%)在治疗过程中曾停用羟氯喹,除了因不良反应停药外,还有12例(1.4%)因病情缓解停药,74例(8.4%)患者为自行停药;按照服用羟氯喹的累积剂量分为3组,分别为<500 g、500~1 000 g、>1 000 g,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82,P=0.041),以>1000 g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37.1%)。本研究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实践中羟氯喹已经在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但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仅为6.1%,并与累积剂量有关,持续应用过程中应及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采用中药汤剂六合汤加减治疗效果分析。方法:自(2021)年(2)月至(12)期间纳入因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前来我院进行就诊与治疗病人进行调研,参与本次调研共计(104)例。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均接受对症治疗,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共计(2)组,每组所纳入例数为(52)例,分别命名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为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中药汤剂六合汤加减治疗。总结与探究2种治疗方案实施效果。结果:常规组78.85%有效率低于研究组的98.08%,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采用中药汤剂六合汤加减治疗效果优异,此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传统单侧或双侧直针穿刺椎体成形术和单侧拐角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将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5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84例,年龄65~92(70.3±6.2)岁。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直针穿刺组、双侧直针穿刺组和单侧拐角穿刺组,每组各50例患者。比较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辐射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初次下地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在椎体分布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异。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t检验。结果单侧拐角穿刺组手术时间、辐射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初次下地时间均少于传统单侧或双侧直针穿刺组[(34.30±5.60)min比(58.26±4.34)min、(64.30±5.60)min,(5.28±2.21)min比(10.70±3.63)min、(15.98±4.20)min,(20.30±2.53)ml比(32.06±4.30)ml、(36.72±3.40)ml,(2.03±1.30)d比(3.54±4.17)d、(3.71±2.14)d],在骨水泥椎体分布上均优于传统单侧或双侧直针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在骨水泥注入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直针穿刺椎体成形术,单侧拐角穿刺椎体成形术可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是否值得临床推广还需大样本远期随访数据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