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循证护理构建脊柱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基于循证护理构建的静脉血栓预防方案。对比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股总静脉、腘静脉、髂静脉血液流速以及血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均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值分别为6.079、8.735、6.918、8.657;P均<0.01);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呈先下降低后升高趋势,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时间因素,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股总静脉、腘静脉、髂静脉血液流速均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值分别为6.257、3.281、7.697;P均<0.05);术后股总静脉、腘静脉、髂静脉血液流速均呈先下降低后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时间因素,观察组患者术后股总静脉、腘静脉、髂静脉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11%,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循证护理构建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管理方案,能够根据不同血栓形成风险给予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凝血及下肢静脉功能,有效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深静脉血栓 脊柱外科 循证护理 血栓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联合药物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IPC干预。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手术前后凝血功能,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另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行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患者40例(DVT组)和未发生DVT(无DVT组)的患者40例,采用logistics二元回归法分析影响DVT发生的因素。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 < 0.05);术后7 d,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为(11.73±0.51)s、(27.05±1.17)s、(3.89±0.52)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3±0.43)s、(27.65±1.30)s、(4.18±0.5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4、2.33、2.17,均P <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发生率为2.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 > 0.05);DVT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与无DVT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1、5.16、4.71、8.65,均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7,95%CI=1.239~2.014)、BMI(OR=6.71,95%CI=1.298~34.794)、高血压病史(OR=3.23,95%CI=1.980~5.296)、手术时间(OR=6.29,95%CI=2.058~19.225)均是影响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影响因素较多,IPC联合药物预防DVT发生安全有效。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影响因素分析 肝素 低分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