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化疗或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006—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30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46例患者接受术前放化疗(术前放化疗组),59例患者接受术前化疗(术前化疗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全组305例患者,肿瘤位于直肠上段20例,直肠中段96例,直肠下段189例。术前化疗组cT2~3期38例,cT4a期11例,cT4b期10例,术前放化疗组分别为184、0和6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放化疗组与术前化疗组患者R0切除率分别为100%(246/246)和96.6%(57/59),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3.4%和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术前放化疗组与术前化疗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6.6%和89.9%(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6%和77.2%(P>0.05),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6.2%和90.8%(P>0.05),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5.6%和77.3%(P>0.05)。治疗前N阳性、是否N降期和直肠系膜筋膜阳性均与总生存有关(均P<0.05)。结论在术前放化疗组中,T4b期和下段直肠癌患者比例更高的情况下,术前放化疗与术前化疗远期疗效近似,术前放化疗可获得更高的R0切除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化疗或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006—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30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46例患者接受术前放化疗(术前放化疗组),59例患者接受术前化疗(术前化疗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全组305例患者,肿瘤位于直肠上段20例,直肠中段96例,直肠下段189例。术前化疗组cT2~3期38例,cT4a期11例,cT4b期10例,术前放化疗组分别为184、0和6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放化疗组与术前化疗组患者R0切除率分别为100%(246/246)和96.6%(57/59),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3.4%和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术前放化疗组与术前化疗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6.6%和89.9%(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6%和77.2%(P>0.05),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6.2%和90.8%(P>0.05),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5.6%和77.3%(P>0.05)。治疗前N阳性、是否N降期和直肠系膜筋膜阳性均与总生存有关(均P<0.05)。结论在术前放化疗组中,T4b期和下段直肠癌患者比例更高的情况下,术前放化疗与术前化疗远期疗效近似,术前放化疗可获得更高的R0切除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等待观察(W&W)与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后病理完全缓解(pCR)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新辅助放化疗Ⅱ-Ⅲ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为完成新辅助治疗后规律随访≥1年且达到cCR者(W&W组),或者TME手术后病理pCR者(pCR组)。研究终点主要为3、5年总生存(OS)、无结肠造瘘生存(CFS)、无瘤生存(DFS)、非局部再生DFS (NR-DFS)、器官保留率。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并使用倾向评分配比进行验证。结果共118例患者入组,中位随访49.5个月(12.1~79.9个月),W&W组、pCR组3年OS率分别为97.1%、96.7%,5年的分别为93.8%、90.9%(P=0.696);3、5年CFS率分别均为89.1%、43.5%(P<0.001);3年DFS率分别为83.6%、97.0%,5年的分别为83.6%、91.2%(P=0.047);3年NR-DFS率分别为95.9%、97.0%,5年的分别为92.8%、97.0%(P=0.407)。W&W组6例发生局部再生,87.7%患者成功保留了直肠。经倾向评分匹配后W&W组CFS仍明显优于pCR组(90.1%∶26.5%,P<0.001)。W&W组达cCR的中位时间为17.5周,在放疗结束后5~12周初次评效时仅23.9%患者达cCR,且与标准长程CRT相比,短程放疗者达cCR间隔时间更长(P<0.001)。结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达cCR者等待观察安全有效,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延长cCR评价时间可提高直肠器官保留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肿瘤手术共10 761例,其中非计划再次手术132例,发生率为1.23%。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发生在术后3 d后(81.82%),吻合口漏(50.00%)、肠梗阻(17.42%)、造口并发症(12.12%)、出血(9.85%)是主要原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患者(OR=2.32;95% CI:1.53~3.52;P<0.001)、直肠癌患者(OR=2.87;95% CI:1.86~4.45;P<0.001)、有既往手术史的患者(OR=2.98;95% CI:1.99~4.48;P<0.001)是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独立影响因素。非计划再次手术会导致患者转入ICU和死亡风险增高,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平均延长10.78 d,住院费用平均增长42 428.69元。结论非计划再次手术增加医院运营成本和患者负担。有既往手术史的男性直肠癌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风险较高,要充分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重点防范吻合口漏、肠梗阻、造口并发症和出血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术前使用吲哚美辛栓剂预防术后胰腺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56例胆总管结石行ERCP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吲哚美辛(100mg术前30min直肠给药),将病人分为吲哚美辛组以及对照组,观察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结果吲哚美辛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17.2%)低于对照组(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吲哚美辛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6.8%)低于对照组(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术前直肠应用吲哚美辛可以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GA)状态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45例≥70岁拟行放疗的老年直肠癌患者,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GA。45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7岁,男28例,女17例。CGA状态良好组31例,不良组14例;俯卧位放疗35例,仰卧位放疗10例。放疗期间通过锥形束CT(CBCT)进行摆位校正,放疗第1周每天行1次,之后每周1次。将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骨配准融合,采集左右(x轴)、头脚(y轴)和腹背(z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共获得338套CBCT图像。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检验CGA状态和放疗体位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4±0.19)、(0.33±0.25)和(0.19±0.15)cm,头脚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明显大于左右方向和腹背方向(Z=-4.86、-7.72,P<0.001),左右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明显大于腹背方向(Z=-2.79, P=0.005)。CGA状态良好组和不良组患者在左右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1±0.17)和(0.30±0.22)cm(Z=2.16,P=0.031)。CGA状态良好组和不良组患者在头脚方向和腹背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和仰卧位放疗患者在腹背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7±0.13)和(0.27±0.19)cm(Z=2.85,P=0.004)。俯卧位和仰卧位患者在左右方向和头脚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的CGA状态对左右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有影响,临床可能需要调整计划靶区来外扩边界。
简介:摘要盆腔侧方淋巴结(LPLN)转移是直肠癌预后不佳因素,在低位、T3-T4期、直肠系膜淋巴结阳性情况下更常见,但无准确预测转移的因素。高分辨率MRI是目前诊断LPLN转移的首选手段,但阈值选择仍不明确。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侧方淋巴结转移治疗模式在全球存在分歧,欧美国家主张放化疗联合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而日本推荐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联合LPLN清扫。放疗与手术联合可取得很好的局控,利用放疗前、后MRI的侧方淋巴结信息,可筛选出高危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如放化疗后行LPLN清扫或LPLN区放疗推量。目前各种手段在治疗LPLN转移方面的作用仍缺乏高质量证据,尚需更多的研究来改善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寡转移是肿瘤从局部区域病变进展到远处广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一种中间状态,通过局部治疗有获得长期生存的可能。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单次剂量高、分割次数少,是一种高精准的局部消融治疗手段。结直肠癌有近一半患者会发生转移,主要转移部位为肝和肺。本文主要阐述SBRT治疗结直肠癌肝、肺寡转移灶的安全性、近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也总结了SBRT具体实施的要点。SBRT在严格的呼吸运动管理和放疗质控下是治疗结直肠癌寡转移的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前后MRI指标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7年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具有放疗前、后MRI且接受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96例,均接受术前长程同步放化疗,放疗后6~13周接受根治性手术。对放化疗前4周内及之后4~8周的直肠MRI进行评价,并与3年无瘤生存(DFS)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全组患者T3、T4期者分别为80例(83%)、16例(17%),N0、N1-2期者分别为14例(15%)、82例(85%),直肠系膜筋膜受侵[MRF (+)]者69例(72%),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 (+)]者58例(60%)。全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中位剂量为50 Gy,均接受同步化疗增敏。同步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率及N分期转阴率分别为24%和50%,MRF (+)率、EMVI (+)率分别降至37%(P<0.001)和27%(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放化疗后MRI显示N分期、EMVI状态转变与患者3年DFS相关(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后MRI显示EMVI持续阳性、N1-N2期是DFS预后不良因素,提示改进治疗的必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辅助直肠(NAR)评分和降期深度评分(DDS)对直肠癌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疗效的预测。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8年间医科院肿瘤医院初治的局部晚期(T3-T4和/或N1-N2M0期)、具有疗前MRI资料、接受术前长程同期放化疗(CRT)+TME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200例资料。全盆腔外照射剂量为45~50Gy,同期予以卡培他滨化疗。比较DDS、NAR评分对预后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DFS)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利用ROC曲线进行DFS预测能力评估。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10.6~54.0个月)。DDS≤0者3年DFS率为56.4%,>0者为83.0%(P=0.002)。NAR评分≤8者3年DFS率为90.1%,8~16者和>16者分别为73.8%和53.6%(P=0.000)。全组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683和0.756(P=0.037);yp0-Ⅰ期(72例)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62和0.569(P=0.032)。结论局部晚期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手术治疗患者中高DDS或低NAR评分提示预后良好。两种评分模式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上NAR评分显著好于DDS,但在降期为yp0-Ⅰ期患者中DDS显著优于NAR评分。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干预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所收治的颅脑外伤并进行手术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患者。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除了常规护理模式,还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评分要高于参照组,且两组之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能力评分也要由于参照组(P<0.05)。对护理满意度观察,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从疗前MRI中提取放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的有效性。方法2016-2017年纳入43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患者。均在疗后6~12周接受全系膜直肠切除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MRI在同步放化疗前获得。根据术后病理、影像学检查或肠镜检查评估新辅助治疗后反应,将患者分为治疗反应组(22例)和治疗无反应组(21例)。分别采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和预先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从DWI序列的表观扩散系数图中提取手工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组学(DLR)特征。利用提取的特征建立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治疗反应。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通过重复20次分层4倍交叉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使用基于DLR构建模型的平均曲线下面积为0.73(标准误为0.58~0.80)。结论从疗前MRI中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反应方面准确度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凋亡通路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362例接受术后同步放化疗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抽取静脉血,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检测凋亡通路中的Fas细胞表面死亡受体(FAS)、Fas配体(FASL)、凋亡蛋白活性因子1(APAF1)、Bcl-2相关X蛋白(BAX)、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1(TRAILR1)、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2(TRAILR2)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7(CASP7)基因共29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位点(htSNP)的基因型,分析基因型与放化疗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基因型与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关联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362例患者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后,行照射总剂量为50 Gy、化疗方案为卡培他滨单药的同步放化疗。106例(29.3%)发生≥2级骨髓抑制,FAS rs1468063 (OR=1.51,95% CI为1.07~2.15,P=0.020)、APAF1 rs11296996(OR=0.69,95% CI为0.49~0.98,P=0.039)、BAX rs4645904(OR=0.69,95% CI为0.50~0.97,P=0.030)与该不良反应发生有关。161例(44.5%)患者发生≥2级的腹泻,APAF1 rs11296996(OR=1.42,95% CI为1.02~2.00,P=0.040)和rs74619561(OR=2.16,95% CI为1.27~3.68,P=0.005)、CASP7 rs12263370(OR=1.67,95% CI为1.05~2.66,P=0.029)和rs12247479(OR=1.85,95% CI为1.12~3.08,P=0.017)、TRAIL rs112822654 (OR=0.68,95% CI为0.48~0.96,P=0.027)与该不良反应发生有关。其余位点与直肠癌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关(均P>0.05)。直肠癌患者的性别与中重度骨髓抑制的发生有关(P=0.046);手术方式、病灶距齿状线距离与中重度腹泻的发生有关(均P<0.001),也与中重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有关(均P<0.05)。结论凋亡通路相关基因FAS、APAF1、BAX、TRAIL和CASP7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接受术后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可能作为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潜在遗传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