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因梗阻性黄疸初次就诊并确诊,且同时接受EUS的133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113例胰腺癌患者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随机号码按1∶1随机分成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在训练样本,将两种疾病患者的10项EUS图像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比较两者EUS特征表现的差异,构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的预测模型,然后在验证样本检验其预测效能。鉴于胰腺实质弥漫或局灶回声减低判定上存在一定主观性,为避免偏倚,本研究特此设计了2个预测模型。结果Logistic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胰腺弥漫性回声减低(OR=591.0,95%CI:98.8~>999.9,P<0.001)及血管侵犯(OR=11.9,95%CI:1.4~260.2,P=0.023)是鉴别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排除胰腺弥漫性回声减低和局灶性回声减低后剩余的8项EUS特征,经Logistic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强回声灶/索条(OR=177.3,95%CI:18.7~>999.9,P<0.001)、主胰管扩张(OR=60.5,95%CI:6.2~>999.9,P=0.004)、胆管壁增厚(OR=35.4,95%CI:3.7~>999.9,P=0.009)、淋巴结肿大(OR=16.8,95%CI:1.7~475.2,P=0.038)以及血管侵犯(OR=22.7,95%CI:2.0~725.7,P=0.028)是鉴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2个模型鉴别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5和0.979。当取最佳诊断阈值时,2个模型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90%;对于鉴别困难的局灶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2个模型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90%,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8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2个模型对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的预测价值较高,根据EUS特征表现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作出鉴别是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带光成像(NBI)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黏膜血管形态(MVP)分型对UC患者肠上皮增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且接受NBI肠镜检查的42例UC患者,采集所有患者普通白光和NBI模式下119个结直肠病变的图像,并至少取1块病变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内镜图像随机分配至1位内镜医师(副主任医师),对肠黏膜组织的MVP分型和梅奥内镜评分(MES)做出判断。采用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标准对肠黏膜炎症程度进行0~4级评分,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判断黏膜上皮Ki-67表达分布和表达程度。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q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C患者的NBI肠镜下MVP分为清晰型、模糊型和消失型,根据黏膜表面腺管形态,消失型又分为隐窝开口亚型和绒毛亚型。NBI模式下MVP分型与普通白光模式下MES标准呈正相关(r=0.80,P<0.001)。MVP模糊型、消失型、消失型隐窝开口亚型、消失型绒毛亚型病变的Ki-67染色指数均高于MVP清晰型病变(30.3±12.8、45.9±12.5、45.5±12.1、46.3±13.1比15.6±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MVP消失型、消失型隐窝开口亚型、消失型绒毛亚型病变的Ki-67染色指数均高于MVP模糊型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NBI肠镜下不同MVP分型与Ki-67表达分布呈正相关(r=0.49,P<0.001)。组织学炎症程度为2、3、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1级(28.8±10.9、40.2±11.6、49.5±10.3比17.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组织学炎症程度为3、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2级,组织学炎症程度为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3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Ki-67表达分布与组织学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0.56,P<0.001)。结论NBI肠镜下MVP分型可间接预测UC患者肠上皮增殖活性,肠上皮增殖活性可能与黏膜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与肾根治性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2例T1b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肾部分切除术组(49例)和肾根治性切除术组(53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及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等情况。结果肾部分切除术组的手术时间长于肾根治性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肾根治性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Scr和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BUN和Scr水平均较术前升高(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Scr和BUN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肾部分切除术组的Scr、BUN水平均低于肾根治性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 vs.4.1%、1.9% vs. 2.0%,均P>0.05);两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例(94.3%)vs.47例(95.9%),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与肾根治性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的短期疗效、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相似,但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