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以降温急救护理为基础的综合护理模式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效果。方法:2022年2月-2023年2月,选择我院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25例,采样时间为2022年2月-2023年2月。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以降温急救护理为基础的综合护理模式。比较并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预后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与实验组相比较差(P<0.05);实验组患儿的预后情况较好(P<0.05)。结论:对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进行该护理,可以缩短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控制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可以减少患儿发生不良情况的次数,促进患儿治愈。因此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胸膜下肺部病灶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胸膜下肺部疾病患者178例,其中男120例、女58例,年龄22~69(57.3±7.8)岁。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均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为良性组(56例)和恶性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肺部病变超声声像表现的差异。观察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胸膜下肺部疾病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肺部病变的超声声像表现在形态、是否有空气支气管征、血流信号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病灶侧别、边界、内部回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一次穿刺取材成功率96.07%(171/178),并发症发生率3.31%(6/178);诊断准确率93.82%(95% CI 89.21%~96.88%)、灵敏度90.98%(95% CI 84.44%~95.41%)、特异度100%(95% CI 92.32%~100%)、阳性预测值100%(95% CI 95.98%~100%)及阴性预测值83.58%(95% CI 72.77%~90.75%)。结论胸膜下肺部病变的超声表现可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信息,且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具有实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低、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对于胸膜下肺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萤火虫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9月—2020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结节患者100例(126个结节),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9~56岁。患者术前均行高频超声和萤火虫成像检查,术后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确诊结节的良恶性。观察指标:(1)分析高频超声与萤火虫成像技术的超声图像特点以及图像质量;(2)比较两种不同成像方式下甲状腺恶性结节内微钙化的检出率;(3)比较高频超声与高频-萤火虫联合成像方式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126个结节中,病理诊断为恶性者68个、良性者58个,高频超声图像显示恶性结节76个、良性结节50个,高频超声联合萤火虫成像显示恶性结节72个、良性结节54个。(1)甲状腺恶性结节中的微钙化在高频超声图像上多呈簇状散在分布的点状强回声;萤火虫成像模式下微钙化显示更加清晰明亮,但数量普遍少于高频超声图像上显示的微钙化数量。(2)萤火虫成像恶性结节中微钙化的检出率86.8%(59/68),高于高频超声检出率72.1%(49/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85, P<0.05)。(3)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AUC为0.755,高频-荧火虫联合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AUC为0.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37, P<0.05)。高频超声联合萤火虫成像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6%、87.9%、92.1%。结论萤火虫成像技术较高频超声的甲状腺癌微钙化检出率更高,显示效果更好,两者联合应用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准确度更高。
简介:目的:研究呼吸道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选取我院进行诊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分别提供常规护理模式和呼吸道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进行分析,可了解到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是17.6%,是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是2.94%,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小儿今天性心脏病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肝硬化措施,优先选择呼吸道护理方案,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使用价值,能在控制并发症发生概率的情况下,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连续与间断缝合方式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中大网膜固定术(OP)的差异、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外科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OP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81例,平均年龄分别为(30.17±10.16)、(27.10±11.03)岁,其中70例患者在OP中采用连续缝合方式(连续缝合组),51例患者采用间断缝合方式(间断缝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四分位数M(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nxon秩和检验。结果(1)术中情况:连续缝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4.89±37.69) min、(7.3±2.5) mL;间断缝合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24.80±35.53) min、(7.0±2.5) mL。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2,0.709,P>0.05)。(2)术后情况:连续缝合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轻度疼痛45例、中度疼痛25例、无痛和重度疼痛0例、(9.3±3.2) d;间断缝合组上述指标为轻度疼痛39例、中度疼痛12例、无痛和重度疼痛0例、(8.7±2.1) 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31,P>0.05;t=1.149,P>0.05)。连续缝合组患者术后发生腹胀8例、恶心呕吐32例、上消化道造影胃食管反流17例、造影剂通过残胃/吻合口缓慢14例、胃扭转6例、无术后感染、吻合口漏发生;间断缝合组上述指标为10例、25例、14例、10例、1例,也无术后感染、吻合口漏发生。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9,0.010,0.155,0.003,1.308,P>0.05)。结论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中行大网膜固定时,连续缝合与间断缝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均无明显的差异。术者可根据自身判断及经验选择适合的缝合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彩色脉搏波(UFPWV)技术在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管壁弹性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7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47例、女50例,年龄20~74(46.6±9.3)岁;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观察组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组(A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B组)和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C组),依据下肢动脉有无斑块将C组分为下肢动脉斑块组(C1组)、下肢动脉无斑块组(C2组)。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血糖及颈动脉IMT正常的健康体检者64人为对照组,其中男25人、女39人,年龄20~74(44.3±12.0)岁。运用UFPWV采集脉搏波速度(PWV),计算颈动脉收缩早期PWV(PWV-BS)及收缩晚期PWV(PWV-ES),分析各项参数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中,A组颈动脉PWV-BS、PWV-ES分别为(9.51±1.25)m/s、(10.79±1.64)m/s,B组分别为(8.47±0.91)m/s、(9.81±1.05)m/s,C组分别为(7.97±0.77)m/s、(9.07±0.74)m/s,对照组颈动脉PWV-BS、PWV-ES分别为(6.10±1.00)m/s、(7.40±1.20)m/s,A组、B组、C组及对照组间颈动脉PWV-BS、PWV-ES测量值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中,C1组颈动脉PWV-BS、PWV-ES分别为(7.83±0.85)m/s、(8.82±0.59)m/s,C2组分别为(8.14±0.64)m/s、(9.34±0.79)m/s, C1组PWV-ES显著高于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2,P<0.01),而两组间PWV-B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FPWV技术可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并可通过PWV-ES的改变评估颈动脉形态学正常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程度,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