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如何开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这个问题初看似乎没有针对性,因为一般说来,现代文学研究界始终都在努力开拓新的研究空间,无论新材料的发现,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意识形态 文化研究 学术精神
  • 简介:鲁迅接触域外文明,学界过去关注较多的是日本、德国、俄国、北欧、东欧和“巴尔干诸小国”,往往忽略鲁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比如鲁迅和意大利的关系就缺乏系统的梳理。其实主张“拿来主义”的鲁迅毕生“拿来”的范围几乎覆盖世界文明所有成熟形态(他还经常提到非洲等“蛮地”),文艺复兴以后的意大利以及和意大利现代文化关系密切的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也在他的视野之内。

  • 标签: 文化关系 意大利 鲁迅 眼光 “拿来主义” 世界文明
  • 简介:2013年某日,在上海至北京高铁餐车中巧遇张炜。人多,只得各买一份快餐,走到他所在的那节车厢,幸好还有空位,就坐下来边吃边聊。但我们并不聊文学,而是交流各自读书的兴趣。我说近来很不务正业,偶尔在大学兼点古典文学课,他眼睛一亮,

  • 标签: 古典 张炜 作家 文学课
  • 简介:郝雨(主持人,上海大学教授,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歆耕先生的《剑魂箫韵:龚自珍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后,很快受到文学界、史学界以及出版界的广泛关注。本书以史家之境界,诗家之笔墨,有血有肉地塑造了"一代文字之雄"龚自珍的传主形象。

  • 标签: 龚自珍 作家出版社 大学教授 传播研究 主持人 文学界
  • 简介:小说两大忌:或写实而过于琐细,或超拔而过于悬空。写实过于琐细,是90年代以来小说常见的弊端。这在最初,乃是在"先锋实验"衰歇之后出现的一个反动。"先锋"们离开庸常现实太久,快成了看不见的风筝。老子曰,"大则逝,逝则远,远则反","反者道之动",不满先锋的小说家们自然就有了亲吻地面的冲动,但桥枉过正,就又成了极端琐细的写实。

  • 标签: 当代小说 反者道之动 新写实小说 实验小说 外国作家 苏童
  • 简介:五四到20世纪40年代末,围绕文学语言和一般应用文体的论争,先后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白话文运动时期,主题是“以白话代文言”。“白话”包括各方言区和各阶层丰富的口语,也不排斥依然活在当代人口头的一部分古白话书面语乃至成语和文言遗产,笼统称为“活人的语言”稍嫌宽泛,

  • 标签: 现代中国文学 语言论 白话文运动 40年代 20世纪 应用文体
  • 简介:一九九九年二月底赴韩,以客座教员身份在高丽大学校工作一年。语言不通,极少外出,蹲在屋里,真是食菽而已。无聊,断断续续记起日记来。半年过后,大致翻翻,第一月最多,往后逐渐减少。虎头蛇尾,很符合我平时做事的作风。现在姑且抄出第一月所记,权当一文。日记者,记录一天所思所感也,零碎不成片段。至于所行,上什么课,与什么人说话,天气阴晴,月亮圆缺,无关所思,一概略去。一九九九年十月四日夜记。

  • 标签: 散文 日记 当代
  • 简介:九十年代以来,学术新星层出不穷,著作出版也颇兴盛,大多令人敬仰不止,不学如我更是自愧弗如,但看得多了,慢慢也就发生不满。这也是读书人常有的贱脾气;好东西就是不能给他太多。这几天贱脾气又犯了,灵机一动,想用点“反治法”对付对付。其实很简单,便是把束之高阁的八十年代(“新时期”)一些学术名流批评名家的著作拿出来细加回味,解一解新的好的太多了之后难免的那个“撑”。读十多年以前的这些“旧书”,不消说,我又经历了一回激动与遗憾的双重变奏。但是也有一点小小的“感悟”,关于文体方面的。最近对语言问题突发兴趣,所以这次读旧书,主要从语言层面着眼。这一来不打紧,倒

  • 标签: 语言问题 新时期 九十年代 “学术规范” 反治法 语言层面
  • 简介:1.概念之同“二周”思想发展、政治主张、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人生道路的异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吸引着许多人的注意。此核心问题的特点是带着谜一样的外表,既拒绝任何一言以蔽之的阐述的冲动,又小叩而大鸣,常给认真的探索以超乎意想之外的馈赠。

  • 标签: 文章 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发展 政治主张 文学观念 人生道路
  • 简介:1.《邂逅集》光芒难掩祖籍安徽、生于江苏高邮、作品也多以高邮为背景的汪曾祺(1920—1997),青年时代(1939—1944)就读于抗战时期最高学府“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亲聆梅贻琦、刘文典、杨振声、朱自清、罗常培、冯友兰、闻一多、金岳霖、吴宓、唐兰等名师教诲,小说创作更得沈从文悉心指导,和略早成名的穆旦及另外三位(袁可嘉、郑敏、杜运燮)后来所谓“九叶诗人”一样,是“联大”八年在文学创作上结出的硕果。他也是40年代“大后方”最有希望的两个青年小说家之一,另一个是路翎。当时在重庆,胡风以路翎为骄傲;在昆明,闻一多、沈从文也不吝啬对汪曾祺的夸奖。沈从文向别人推荐汪曾祺时说:“他写得比我好”。

  • 标签: 汪曾祺 青年时代 《邂逅集》 沈从文 中国文学 西南联大
  • 简介:今天,对学术文化、文学和书籍的极端粗俗的尊崇,较之以往各种形式的极端虚无主义,或许更具破坏力。

  • 标签: 学术文化 虚无主义 破坏力 极端
  • 简介:《活动变人形》发表二十年了。二十年弹指一挥,但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却是不短的一段时间。今天的读者如果不了解当时文坛状况,如果不熟悉王蒙的创作历程,二十年之后孤立地来读这部书,许多问题也许并不那么容易理解。

  • 标签: 《活动变人形》 交响乐 世界 中国当代文学 创作历程 王蒙
  • 简介:“歪七歪八”又如何许多人说《兄弟》(上)写歪了“文革”,(下)再把“改革开放”写歪,加起来就是歪七歪八。这是目前针对《兄弟》的主要批评意见。但写歪“文革”又写歪“改革开放”的作品多了去了,何以《兄弟》就成了众矢之的?

  • 标签: 《兄弟》 中国 文学评论 长篇小说 语言风格
  • 简介:跟着一群文坛先进、同年以及后生去茅台跑了一圈,回到上海,转瞬二十多天了。印象如新,但拿来作文,材料仍嫌不足。毕竟只

  • 标签: 茅台归来
  • 简介:尼采1900年谢世,1902年中国即出现梁启超的介绍文章,王国维、鲁迅、谢无量、陈独秀、蔡元培、傅斯年、沈雁冰等随后都有论列,于是乎这个在本国也刚刚走出冷宫不久的恶魔诗哲孤独的灵魂,竞远涉重洋,到中国广收门徒、"铁锥布道"来了.

  • 标签: 沈雁冰 鲁迅 孤独 谢无量 王国维 尼采
  • 简介:关于文革,孙犁说,“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去写这种东西,我也不愿去回忆它”。孙犁只说“我不愿”,并非针对别人的文革回忆或文革研究而说“你不能”,但“这种东西”、“不愿去写”、“不愿去回忆”云云,客观上还是将他摆在了一个孤立的地位——至少在口口声声要求研究文革的“知识分子”群里,他是孤立的。这种对待文革的态度,充分表现了孙犁的清高,决绝。

  • 标签: 文革 孙犁 东西 回忆 知识分子 客观
  • 简介:1、"无话可说"与"文化失语症""十年前我写过诗,后来不完诗了,写散文;入中年以后,散文也不大写得出了——现在是,比散文还要‘散’的无话可说!许多人苦于有话说不出,另有许多人苦于有话无处说,他们的苦还在话中,我这无话可说的苦却在话外。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朱自清《论无话可说》,1930年3月)。如今谁不曾有这难言之痛?只因痛在"话外",就浑浑噩噩模糊过去了,日常的烦恼倒是有太多的话不得不说。虚假的"能说"掩盖着"不能

  • 标签: 文学语言 失语症 语言学 胡适 鲁迅 现代汉语
  • 简介:新旧精粗杂谈郜元宝不知什么时候,公众的阅读趣味已渐渐定型,向大雅大俗两个极端聚集,要么硬着头皮啃詹姆斯普鲁斯特纳博柯夫福克纳以及他们参差不齐的中国版,要么群趋地摊,争购艳情小道秘闻之类。这在读者方面,当然是标准偏狭,过于漠视中间开阔地带,至少是过于漠...

  • 标签: 新现实主义 粗杂 写实主义 新旧 郜元宝 问题小说
  • 简介: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一开始,王蒙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即用长篇小说形式,循着知识分子命运浮沉和心理嬗变的主线,按时间顺序,逐一记录1949年以降当代中国精神的重大发展步骤。到目前为止,这一写作计划还在基本顺利但也不无艰难地进行着。王蒙写得非常勤奋,已经出版的四部“季节系列”获得了文坛谨慎的欢迎,但明眼人看得出来,王蒙与他的读者之间出现了一种微妙关系。读者仍然重视王蒙的动作,但并不像对待王蒙在

  • 标签: 八十年代 知识分子命运 二十世纪 时间顺序 心理嬗变 小说形式
  • 简介:作品消失的时代郜元宝尽管还有人在呕心沥血地写作,尽管还有人心怀虔诚地研读。但是,过去时代那种神圣的作品概念已经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这些古老信念的残枝败叶而已。作品消失了,我想以此描述我们时代艺术层面所发生的质变。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讲,这种变化都是极其...

  • 标签: 作品存在 接受美学 现时代 形而上学 文化批评 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