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猩红热是我国儿童和青少年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2011年以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猩红热发病率升高,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M蛋白emm基因型和主要超抗原型别的病原学特征是否出现明显变化仍不明确。虽然猩红热的重症率和病死率极低,但猩红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加重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传染病的疾病负担。为进一步做好猩红热的预防控制工作,一方面需加强病例监测,持续关注猩红热疫情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需全面深入开展病原学、免疫学、传播动力学、多学科交叉的生态学研究。

  • 标签: 猩红热 发病趋势 临床特征 病原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上海市猩红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情况,为科学防控猩红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发病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的上海市猩红热病例的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疫情发生前为2020年之前,疫情发生后为2020年1月及之后)上海市猩红热报告病例时间趋势、地区分布和年龄、性别分布的差异。结果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猩红热月报告发病率为(0.22~4.02)/10万,中位数为1.13/10万;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猩红热月报告发病率为(0.01~1.64)/10万,中位数为0.14/10万,为COVID-19疫情发生前的12.39%。2021年2月至6月,猩红热月报告发病率为(0.18~0.58)/10万,较2020年同期的(0.01~0.05)/10万有上升趋势。2016年至2019年各区年报告发病率为(0.55~65.48)/10万,中位数为9.57/10万;2020年各区年报告发病率为(0.29~9.85)/10万,中位数为2.18/10万,为COVID-19疫情发生前的22.78%;发病率出现大幅下降,但仍以闵行区最高。报告病例以4~8岁人群为主,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占比无明显差异,仍以6岁组发病率最高。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男性占比无明显差异。结论COVID-19疫情发生后,上海市猩红热发病水平较疫情发生前出现大幅下降,病例所在地区和人群分布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未出现明显变化。

  • 标签: 猩红热 流行病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上海市CDC试点实施了成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监测,对流感样病例(ILI)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开展主动监测和多种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鉴定。在2019年172例ILI中以流感病毒感染为主,其中新甲型H1N1型、H3N2亚型和B/V亚型流感病毒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0.81%、14.53%和30.55%,新甲型H1N1型的流行高峰为第一季度。肠道病毒/人鼻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6.40%,高峰在第三季度。腺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5%,高峰在第二季度。人类冠状病毒OC43型2份、HKU1型和NL63型各1份、229E型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7.44%,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9.88%;1 447例SARI病例也以流感病毒感染为主,其中新甲型H1N1型、H3N2和B/V亚型流感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5.46%、1.73%和0.30%,新甲型H1N1型流感流行高峰也为第一季度,检出阳性率为17.50%。肠道病毒/人鼻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2.97%,高峰在第一季度。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为3.25%,军团菌检出阳性率为1.04%。检出人类冠状病毒229E型5份、OC43型10份、HKU1型7份、NL63型6份;细菌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通过开展主动监测,不仅发现了个别少见的新发传染病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同时也初步掌握了上海市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原谱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趋势。近年来,通过逐步增加监测哨点医院,不断改进监测方法,尤其是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在全市推广了基于医院HIS系统的监测信息上报系统,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监测网络,为开展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主动监测预警打下了基础。

  • 标签: 新发传染病 流感样病例 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综合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015-2019年上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混合感染情况,为腺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上海地区3家医院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对纳入病例进行相关信息登记和采样,进行呼吸道病原体的多重PCR检测。结果共纳入1 54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腺病毒阳性率2.92%(45/1 543),流感样病例(ILI)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SARI)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74%(29/1 058)和3.30%(16/485)。ILI在2019年1-5月的阳性率5.43%(7/129)高于2015-2018年同期的0.52%~4.48%(Fisher精确检验值=8.92,P=0.036)。45例腺病毒阳性病例的发病时间主要分布在第一、二季度,合计占62.22%(28/45),各季度发病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P=0.006),以第二季度的阳性率最高(6.03%),高于其他季度的1.89%~2.93%。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性率有降低的趋势(χ2=10.16,P=0.001),13~19岁组的阳性率(9.43%)高于其他年龄组(1.48%~4.81%);学生组阳性率(12.07%)高于其他职业(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P=0.001)。45例腺病毒阳性病例中混合感染占31.11%(14/45)。ILI和SARI的混合感染率分别为34.48%(10/29)和25.00%(4/16),14例混合感染病例中,腺病毒的主要混合感染病原是甲型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结论上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阳性病例,需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人群中的腺病毒监测,重点是关注第二季度的学生等重点人群。

  • 标签: 急性呼吸道感染 腺病毒 流行特征 混合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2013—2018年报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特征,分析流行现状,评价防控效果并提出防控建议。方法收集整理确诊病例个案资料,开展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3—2018年共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55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冬春季;2014年起上海市开始实施季节性关闭活禽市场政策,市场关闭期间仅报告2例,均有且仅有外省市活禽接触史。60岁及以上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54.55%;80.0%为男性;职业分布以离退人员为主(47.27%)。地区分布高度散发,郊区多于市区。90.91%病例有活禽暴露史,29.09%的病例有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74.55%病例有至少一项基础性疾病史。81.82%病例发展至重症肺炎,病死率56.36%。结论上海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高度散发,病例多数发展成重症,预后较差。感染的主要暴露因素为直接接触活禽或暴露于活禽市场。采取季节性关闭活禽市场等综合性防控策略,可有效防控包括新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在内的人禽流感疫情。

  • 标签: H7N9禽流感 流行病学特征 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