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达到分数改善心衰(HFimpEF)标准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事件(VAE)发生情况,探讨在此类人群中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1月至2022年4月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173例,其中18例患者因符合SCD二级预防被排除,最终纳入155例患者,中位年龄66.7岁,年龄范围18~85岁,男108例(108/155,69.7%),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12~55个月)。根据基线及末次随访时左心室分数(LVEF)分为LVEF未改善分数降低心衰(HFrEF)组(末次随访LVEF≤40%或ΔLVEF<10%)及LVEF改善HFimpEF组(末次随访LVEF>40%,且ΔLVEF≥10%),其中HFimpEF组根据末次随访LVEF是否≥50%分为LVEF完全改善组(末次随访LVEF≥50%)和LVEF部分改善组(末次随访,40%<LVEF<50%),分别比较其基线特征及术后VAE发生情况,VAE定义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需抗心动过速起搏和/或恰当放电治疗或药物复律治疗。结果研究共纳入155例患者,其中HFimpEF组95例,HFrEF组60例;两组患者VAE发生率分别为5.3%和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HFimpEF组中64例患者LVEF部分改善,其中4例(4/64,6.3%)记录到VAE;31例LVEF完全改善患者中仅1例(1/31,3.2%)记录到VAE,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对3.2%,P=0.8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女性、不符合SCD 1.5级预防适应证、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后达到HFimpEF独立预测因素。随访时未达到HFimpEF标准及CRT植入前心衰病程是VAE发生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后HFimpEF者,其VAE发生率明显低于HFrEF者。LVEF部分改善组与LVEF完全改善组VA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心力衰竭 非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再同步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 简介:摘要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推荐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重要心电图指标,但目前LBBB心电图定义尚未统一。本综述对5种常见LBBB定义及其对CRT疗效预测价值进行总结,揭示不同定义在QRS时限、V1导联r波、切迹或顿挫和Ⅰ、V5、V6导联形态等多方面存在争议,因而影响CRT最佳适应人群筛选。在生理性起搏时代,有必要对心电图特征与左束支真正完全阻滞之间关系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以提高CRT疗效、实现个性化治疗。

  • 标签: 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电图 QRS波形态
  • 简介:摘要随着国内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建筑暖通空调系统也在节能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好要求。暖通空调系统在现代民用建筑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广,而空调系统能耗与日俱增,现代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师应该将空调节能设计作为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问题,对高层暖通空调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降低能耗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

  • 标签: 民用建筑 暖通空调系统 节能设计要点
  • 简介: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产业信息化进程加快,BIM技术在工程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住建部发布《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中指出对当前建筑业信息化、智能化需求,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当前建筑行业首要任务。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通常称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它是一种通过创建数字化模型,对工程项目设计、建造和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进行优化与管理技术方法。随着BIM技术快速发展,其在建筑冷热源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BIM技术对制冷机房管线进行深化设计及调整,可以达到快速三维模拟优化目的,以便确定最佳设计方案;将三维模型作为建设项目相关各单位沟通平台,有利于提高沟通效率,从多角度实现施工成本控制以及运行能耗控制。

  • 标签: BIM技术 制冷机房 综合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左束支起搏(LBBP)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治疗患者19例,其中男7例(36.8%),年龄(63.6±15.5)岁,分别先后程控单极低电压1 V/0.5 ms(U-LBBP,19例)和双极高电压7.5 V/0.5 ms(B-LBBP,19例)两种起搏模式,分析起搏心电图形态并测量QRS时限(QRSd)与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评估心脏电同步性;采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测量两种起搏模式下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标准差(PSD)评估左心室机械同步性。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10例行右心室起搏(RVP)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70%),年龄(63.8±9.5)岁。比较U-LBBP、B-LBBP和RVP起搏模式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结果行LBBP和RVP治疗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心脏电同步性比较:U-LBBP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常呈右束支传导延迟(RBBD)形态,B-LBBP时可纠正RBBD形态;U-LBBP组起搏QRSd均显著短于RVP组[(117.4±8.6) ms对(147.0±15.7) ms,P<0.001]和B-LBBP组[(111.3±12.7) ms对(147.0±15.7) ms,P<0.001],而B-LBBP组QRSd明显短于U-LBBP组(P=0.013);B-LBBP组LVAT明显短于U-LBBP组[(67.6±12.7) ms对(72.1±10.2) ms,P=0.003]。②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比较:U-LBBP组PHB(48.1°±16.7°对60.9°±12.1°,P=0.042)和PSD[(14.9°±5.0°)对(21.0°±3.5°),P=0.002]均小于RVP组,B-LBBP组PHB(49.8°±13.4°)和PSD(15.9°±4.4°)亦比RVP组小(P=0.037,P=0.004);但U-LBBP组和B-LBBP组相比,PHB和P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BBP不论单极还是双极起搏较RVP可获得更好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LBBP时,与单极低电压起搏相比,双极高电压起搏可纠正RBBD形态并改善心脏电同步性,但并不能改善左心室机械同步性。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右束支传导延迟 心室同步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置换的人工心脏瓣膜类型、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资料、起搏参数(阈值、R波振幅和阻抗)、QRS时限(QRSd)和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尝试行HPSP且术前已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其中8例尝试希氏束起搏(HBP),7例成功,24例尝试左束支起搏(LBBP),均成功,总成功率96.88%(31/32)。HBP组起搏阈值明显高于LBBP组[(1.22±0.78)V对(0.47±0.13)V,P=0.04],感知显著低于LBBP组[(6.63±4.97)mV对(13.09±7.12)mV,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6.21±10.61)个月,两组患者起搏参数保持稳定。宽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缩短[(152.59±19.79)ms对(132.34±12.78)ms,P=0.004],窄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延长[(94.43±7.38)ms对(122.53±10.86)ms,P<0.001];两组患者L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3±9.20)ms对(75.13±13.80)ms,P=0.41]。HPSP后患者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HPSP成功率高,是可行,且HPSP可以维持心脏电同步性,从而保护这类特殊患者心功能。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人工心脏瓣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远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VTA)发生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诊断性试验研究。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5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45例,年龄(59.5±12.3)岁,男33例(73.3%,33/45)。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采用活动平板时域法于术后1周内和6个月时在双心室(BiV)110次/min起搏频率下测定MTWA。VTA事件均采自程控仪调取CRT-P或CRT-D记录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电复律(CV)或电除颤治疗事件,随访(55.3±34.2)个月。按照有无发生VTA事件将患者分为VTA组(A组)和无VTA组(B组)。结果①CRT对CHF患者左心室分数(LVEF)及MTWA影响:a.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较基线均明显增高[A组:(36.8%±9.8%)对(30.0%±7.1%),P=0.004;B组:(44.1%±12.7%)对(31.5%±7.6%),P<0.001];b.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MTWA(MTWA2)较基线MTWA(MTWA1)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MTWA对CRT术后远期VTA发生预测价值:a.基线和术后6个月A组患者MTWA值明显大于B组[MTWA1:(26.6±21.0)μV对(11.4±6.8)μV,P=0.002;MTWA2:(19.0±15.4)μV对(9.8±10.0)μV,P=0.02]。b.以22 μV和13 μV分别作为MTWA1和MTWA2分界点,将患者分为MTWA阳性组与阴性组,基线与术后6个月MTWA阳性组患者VTA发生率均明显大于MTWA阴性组(基线,P=0.002;术后6个月,P=0.012)。MTWA1以22 μV为最佳分界点,预测VTA事件敏感性为47.6%,特异性为95.8%;MTWA2以13 μV为最佳分界点,预测VTA事件敏感性为61.9%,特异性75.0%。c.用Log rank法对VTA发生时间分布差异进行检验:MTWA1阳性组、MTWA2阳性组发生VTA时间比同组阴性组发生时间明显缩短。d.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TWA1、MTWA2与LVEF对VTA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LVEF,MTWA值对VTA发生具有更好预测作用。结论MTWA对CRT患者远期VTA发生有良好预测价值。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微伏级T波电交替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远期随访 慢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