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胶样癌恶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导管腺癌恶变鉴别,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胶样癌的患者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导管腺癌患者30例。分析患者术前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IPMN形态类型、最长径、成分、密度及信号、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内径、胰腺实质萎缩、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等。两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IPMN胶样癌发生于胰头部16例、胰体尾部7例、全胰腺1例。22例有肿块形成,最长径54.5(29)mm。囊实性19例、囊性4例、实性1例,囊壁和内部分隔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5例T1WI有高信号。肿块内有钙化13例、气体2例。胰管扩张内径(13±5)mm。胰腺实质萎缩21例。8例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IPMN胶样癌肿块最长径大于IPMN导管腺癌[31(16),Z=-3.758,P<0.001]。IPMN胶样癌以囊实性为主,IPMN导管腺癌以实性为主(P<0.001)。IPMN胶样癌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点状高信号多于IPMN导管腺癌(P=0.001、0.031、0.034)。结论与IPMN导管腺癌相比,IPMN胶样癌更倾向于囊实性肿块、伴有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呈点状高信号。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胶样癌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胰腺IOPN的1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胰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该12例胰腺IOPN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主诉症状、肿瘤相关指标、既往病史),CT和MRI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结果。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胰腺IOPN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54.0±13.0)岁(31~75岁)。主诉症状为腹痛3例,黄疸1例,余8例为无症状经健康体检发现。血清糖类抗原19-9升高3例,癌胚抗原升高2例。1例胰腺IOPN患者有胰腺炎病史,3例胰腺IOPN患者有糖尿病病史。病变部位位于胰头部6例,胰体尾部5例,全胰腺1例。分支胰管型5例,主胰管型2例,混合胰管型5例。10例胰腺IOPN患者呈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肿瘤最大径(范围)为(50.3±31.1) mm(28~127 mm),6例患者囊壁增厚,9例患者囊内有强化壁结节或实性肿块,均未向囊壁外生长;2例患者呈实性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胰管内,肿瘤最大径(范围)为(25.5±0.5) mm(25~26 mm);实性肿块的CT平扫检查表现为稍低密度,MRI的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CT和MRI增强扫描后均呈轻度强化。11例胰腺IOPN患者的主胰管扩张,主胰管内径(范围)为(10.5±8.1) mm(3~28 mm)。4例胰腺IOPN患者胰腺实质萎缩,4例患者发生钙化,1例患者胰周淋巴结肿大。12例胰腺IOPN患者均无周围血管、器官侵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4例,全胰腺切除术2例。病理级别为IOPN伴浸润癌7例,伴重度异型增生4例,伴轻度异型增生1例。结论胰腺IOPN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影像学多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胰管扩张,实性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胰管内,未侵犯周围组织。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管内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17例胰管内PNE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47±13)岁。患者术前行胰腺CT或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胰管内PNET的影像学表现包括①CT检查影像学表现。②MRI检查影像学表现。(2)胰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胰管内PNET的影像学表现。①CT检查影像学表现:17例患者术前均行胰腺CT增强检查,肿瘤位置为胰头部9例、胰颈部5例、胰体尾部3例。17例患者肿瘤长径为(8.7±2.5)mm,范围为5.2~15.5 mm,肿瘤形态均为类圆形。17例患者肿瘤CT检查平扫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17例患者肿瘤均位于主胰管扩张的截断处,主胰管形态呈突然截断,无“鸟嘴样”表现。扩张的主胰管内径为(11.4±5.3)mm,范围为4.5~22.5 mm。17例患者肿瘤其他影像学表现,11例胰腺实质萎缩,伴有潴留性囊肿、伴有胆总管扩张、肿瘤钙化各1例,肿瘤均无囊变和出血。②MRI检查影像学表现:17例患者中,14例行胰腺MRI增强检查,其中T1加权成像呈稍低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9例;T2加权成像呈低信号、稍高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2、7例。14例患者中,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9例,无弥散受限5例;增强扫描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9例,增强扫描显示不清晰5例;14例均显示主胰管扩张。(2)胰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胰体尾脾脏切除术4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4例。17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G1级10例、G2级7例,其中G2级伴淋巴结转移1例、G2级伴淋巴结和肝转移1例。17例患者肿瘤大体观:主体生长于胰管内,并阻塞胰管,上游胰管扩张,胰腺腺泡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肿瘤切面呈灰黄色或棕红色,实性,质地中等,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17例患者肿瘤显微镜下表现: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导管,均有周围胰腺实质侵犯,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核居中,核分裂象罕见,细胞质呈嗜酸性或透明性,肿瘤间质主要为胶原纤维,含丰富毛细血管网。结论胰管内PNET影像学特征为肿瘤体积小、增强后明显强化、阻塞主胰管伴上游主胰管扩张和胰腺实质萎缩。

  • 标签: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腺鳞癌(PASC)和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PASC的171例患者(PASC组),以及2018年1至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100例PDAC患者(PDAC组)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由2名影像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AS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PASC组病灶最长径大于PDAC组[35.0 mm(28.0 mm,45.0 mm)比29.5 mm(23.0 mm,36.0 mm)],影像学表现为囊变坏死、环形强化、远端主胰管正常、远端胰腺实质正常的比例均高于PDAC组[分别为62.0%(106/171)比12.0%(12/100)、66.1%(113/171)比25.0%(25/100)、52.0%(89/171)比12.0%(12/100)、70.2%(120/171)比29.0%(29/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001,χ2=72.183、42.612、43.284、43.221;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学表现为囊变坏死、环形强化、远端主胰管正常、远端胰腺实质正常均为PASC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083、2.361、3.086、2.632,95%可信区间8.736~11.639、2.096~2.660、2.605~3.656、2.267~3.057,P均<0.01),诊断PASC的灵敏度分别为62.0%、66.1%、51.7%、70.3%,特异度分别为88.0%、75.0%、88.0%、71.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3%、81.9%、88.1%、80.5%。结论PASC与PDAC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囊变坏死、环形强化、远端主胰管正常、远端胰腺实质正常均为PASC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胰腺 癌,腺鳞状 导管腺癌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