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患者麻醉过程中应用麻醉护理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评价护理价值。方法:研究开始时间2019年10月,截至时间:2021年4月,选取此时间段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接受麻醉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随机将78份等额平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麻醉护理。观察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术中指标。结果:研究组术中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出现躁动者2例,发生率5.12%(2/39);对照组出现躁动者9例,发生率23.07%(9/39),组间对比有差异, =5.185,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强化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性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实用性语言交流能力检查(CADL-T)、患者积极度量表(PAM)、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及巴氏量表(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护理可改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机体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麻醉护理中的应用。方法:病例选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30例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5例,观察组15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统计组间并发症发生率、躁动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并比较。同时统计组间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等体征状态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期间的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手术室麻醉期间患者的各项风险因素,降低干扰因素对患者的影响,确保麻醉质量,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可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5月-2021年11月,纳入8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精神科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非暴力沟通针对性护理(观察组,n=40),常规护理(对照组,n=40),对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各维度(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评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期间,患者意外事件(患者冲动自弃)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5.00%(2/40)低于对照组患者17.50%(7/40),(p<0.05)。结论: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5月-2021年11月,纳入8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精神科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非暴力沟通针对性护理(观察组,n=40),常规护理(对照组,n=40),对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各维度(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评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期间,患者意外事件(患者冲动自弃)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5.00%(2/40)低于对照组患者17.50%(7/40),(p<0.05)。结论: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门诊护理工作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0年8月医院门诊部接诊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门诊等候时间(挂号等待时间和辅助检查等待时间)、门诊投诉及纠纷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门诊等候时间、门诊投诉及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医院就诊环境、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及其专业水平等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能有效缩短门诊等待时间,降低护理投诉及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