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植物CD34+细胞数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造血重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行APBSCT的60例NHL患者相关资料,其中B-NHL 32例,T-NHL 28例。患者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所得CD34+细胞数阈值分组,分析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分析移植物CD34+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根据ROC确定CD34+细胞数阈值为4.35×106/kg。CD34+细胞数≥4.35×106/kg组(20例)和CD34+细胞数<4.35×106/kg组(40例)粒细胞植活时间分别为(9.9±1.2)d、(12.5±3.7)d(P=0.031),血小板植活时间分别为(9.4±1.7)d、(13.8±2.9)d(P=0.012),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5.0%、55.0%(P=0.024),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5.0%、57.5%(P=0.016)。B-NHL患者中CD34+细胞数≥4.35×106/kg组(11例)和CD34+细胞数<4.35×106/kg组(21例)3年PFS率分别为81.8%和42.9%(P=0.037)。T-NHL患者中CD34+细胞数≥4.35×106/kg组(9例)与CD34+细胞数<4.35×106/kg组(19例)3年OS率分别为77.8%和36.8%(P=0.049)。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移植物CD34+细胞数<4.35×106/kg均为影响患者PFS和OS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和移植物CD34+细胞数为影响PFS的独立因素(RR=0.333,95% CI 0.112~0.994,P=0.049;RR=0.190,95% CI 0.047~0.773,P=0.020);IPI评分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RR=0.095,95% CI 0.011~0.837,P=0.034)。结论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影响NHL患者APBSCT后的造血重建时间及成分血输注,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采集时机选择和采集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62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员方案,监测外周血及采集物中白细胞计数(WBC)、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及CD34+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采集阈值。结果62例患者共采集136例次,获得MNC(5.66±1.11)×108/kg,CD34+细胞计数(2.15±1.20)×106/kg。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在应用G-CSF后第4、5天达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与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879,P<0.01),与采集当天外周血WBC及MNC产物中MNC亦具有相关性(均P<0.05)。应用ROC曲线得出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23/μl为最佳采集阈值,85.2%符合阈值的患者可以一次采集成功。结论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可指导临床把握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是预测采集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的可靠参考指标。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23/μl可作为采集阈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我院ICU脓毒症病人采取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临床效果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抽调我院ICU脓毒症病人开展分析,以2021年7月以内,2020年5月以后就诊的资料作为样本,予以随机分组,实验组30例通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干预,对照组样本给予传统措施干预,概述具体的研究数据。结果:临床干预总有效率以实验组较高,炎性因子指标数据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我院ICU脓毒症病人采取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临床效果较好,改善了病人的免疫功能,促进病人的生活质量上升,提升了疾病的治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达本胺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接受西达本胺治疗的40例PTCL患者(初治26例,复发难治14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总有效率(ORR)、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并统计不良反应。结果全部患者的ORR为70.0%(28/40),初治组ORR为80.8%(21/26),复发难治组ORR为50.0%(7/14),初治组近期疗效优于复发难治组(P=0.049)。PTCL预后指数(PIT)0~1分组ORR为83.3%(10/12),优于PIT 2~4分组的78.6%(11/14),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初治组中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两种亚型的ORR均为90.0%(9/10)。中位随访时间14.5个月,初治组中位PFS时间为12个月,1年PFS率及OS率分别为49.6%和84.2%,2年PFS率及OS率分别为35.9%和57.4%。复发难治组中位PFS时间为7个月,1年PFS率及OS率分别为28.6%和49.0%。西达本胺单药组未发生Ⅲ~Ⅳ级粒细胞减少及Ⅲ~Ⅳ级胃肠道反应;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Ⅲ~Ⅳ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9.4%(13/33),Ⅲ~Ⅳ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27.3%(9/33),无Ⅲ~Ⅳ级肝肾损害发生。结论初治或复发难治PTCL患者接受西达本胺治疗均有较好效果,全部患者对西达本胺单药或西达本胺联合化疗均耐受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的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浸润患者预后列线图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的71例DLBCL骨髓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无进展生存(PFS)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FS影响因素;基于Cox回归分析的PFS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PFS的效果;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绘制列线图校准曲线,比较列线图模型预测与实际PFS的一致性。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48个月(12~84个月),3年、5年PFS率分别为39.44%、26.76%。年龄>60岁(HR=1.593,95% CI 1.379~1.840,P<0.001)、Ann-Arbor分期Ⅲ~Ⅳ期(HR=1.444,95% CI 1.092~1.910,P=0.010)、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HR=1.648,95% CI 1.249~2.333,P<0.001)、合并2型糖尿病(HR=5.880,95% CI 1.645~21.023,P=0.006)是DLBCL骨髓浸润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PFS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预后列线图模型,经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1(95% CI 0.69~0.78);ROC曲线显示,利用列线图模型预测3年PF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8,预测5年PFS的AUC为0.716,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3年、5年PFS率与实际3年、5年PFS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由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能用于预测利妥昔单抗治疗DLBCL骨髓浸润患者的预后,有利于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策略。